姜育孝
有人说:“最长的莫过于时间,永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眨眼而过。”从当老师的那年算起,屈指数来自己已在从教路上走过了30多个年头。
父母,是教我做人处事的首任老师
记忆是人生的财富,她就像是一种燃料,有些回忆会让你倍感温暖,热泪盈眶。
我是一个从贫穷的乡村,通过考大学走出来的农民子弟。我的父亲是密山县知一公社(现知一镇)一个乡小的校长兼教师,母亲是家庭妇女。父母生育我们子女五人,我是次子。当时,只有父亲一人为城镇户口。那个年代要办“农转非”不仅条件苛刻,且须排队等待数年。对农村的孩子来说,脱离贫困的基本路径就是:要么当兵提干,要么考上大学。
老话说得好:“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儿时就从勤劳淳朴、老实厚道、勤俭持家的父母身上,学习如何做人处事。父亲说是乡小校长,实际学校连他在内不过3名教师,其中一位还是不在编的民办教师。因此,教师没有固定的学科和年级,一个人要教几个学科、不同年级的课程。每天父亲伴随着社员上工的钟声早早起床,总是第一个出现在学校,打扫操场、清理厕所、擦净桌椅,晚上回来还要协助母亲安顿好老人孩子,三更半夜还得批改作业,读书备课,日复一日。那时为了省钱,家中只用灯光昏暗的20瓦灯泡,由于常年在光亮不足的环境下劳作,父亲早早地就戴上了老花镜。父亲还让我知道了什么叫“爱生如子”。一次,他把妈妈为给我过生日炒的鸡蛋、下的面条,用饭盒带给了家庭贫困且正在生病的学生,他怕面条凉了还把饭盒放在棉衣里,用自己的体温捂着。父亲因鬓角胡子较重,在老师、家长和孩子们面前,就多了几分威严。村民和学生们私底下都叫他“大胡子校长”“大胡子老师”。可父亲对学生却有着一颗慈父般的心。那个年代,能吃上一个白面馒头都是一种奢望。一次,有个男同学为给正在生病的妈妈买上两个五分钱的馒头,偷拿了邻桌女同学文具盒内的一毛钱,父亲知道后,没有追究、声张,而是自己拿钱补给了丢钱的孩子。数年后已成为军官的男同学专程来探望我父亲,仍禁不住泪流满面地感激当年父亲对这件事的处理。当我也成了一名教师后,父亲还用这件事教育我:“我们当老师的对学生的教育做好了,就有可能成全学生一辈子。做得不好可能就害了孩子,耽误他们的一生!”
母亲为了贴补家用,散养了一群鸡鸭。有时邻居家的鸡鸭会把蛋产在我家的窝里,母亲就让我挨门挨户去问,把蛋还给人家。次数多了我就有些不耐烦:“不就是一个蛋吗,用得着这么较真吗?”母亲却温和地对我说:“咱们做人可不能丢了本分啊。”从我懂事起,父母就严格地要求我:自己能做的事就要自己动手去做,自己能走的路就要自己试着去走。
岁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母亲已经故去,父亲也已老迈。然而,父母对我的教育影响恒久而绵长。在我由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仍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我。
“五性”,是让我当好校长的坚实基础
多年的从教实践让我深切地感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校长,适应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备或者说坚持“五性”,即思想的引领性、办事的公正性、敬业的表率性、管理的人文性和工作的务实性。
在思想的引领性上,我遵循教育家所说的“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的领导”,先确立遵循教育规律,符合教育常识的办学思想与行动纲领,去凝聚全校教职员工的共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才能与个性,是我到实验中学首先做的事。依据当时的校情、学情,经与学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教职员工的反复讨论,我们把办学理念确定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我们力图通过12年基础教育,使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需要、自强自立、德智兼备、文理兼容、身心两健、学创具能的人;从而使教师、学生和家长走出教出高考状元就是好老师,保持高升学率就是好学校的认识误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确立了把学校办成理念先进、底蕴丰厚、队伍精良、管理科学、条件优越、特色鲜明的省内名校的办学目标。
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晰的办学目标引领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分别开设了科普类、艺体类、人文类等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校本课程。
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晰的办学目标引领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仅2004年一年内,就实现了省级示范性高中和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的“双创”目标,书写了实验中学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篇章。近年来,学校高考成绩一直位居全市前列,先后有15名学生考入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2016年高考全市理科状元又出自我校,学校的长跑队也连续多年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现已累计夺得金牌两枚、银牌三枚、铜牌五枚。2015年5月,我校初三三班学生张芳瑞作为黑龙江代表队的成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全国汉字听写大赛”,是黑龙江省代表队站到最后的一名选手,并获得优秀选手奖。
在办事的公正性上,我十分尊崇“公生明,廉生威”的古训。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后,涉及学校管理和发展中的重大决策,我都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走上校长岗位后,已退休在家的父亲就耳提面命地告诫我:“你也当校长啦,要记住办事要公,身子要正,走路别偏,待人要宽。”
2004年初,我由原鸡西矿务局(现龙煤集团鸡西矿业分公司)第二初级中学(现鸡西市树梁中学)调至鸡西矿务局第一中学(后整体移交归属地方管理改为现在的鸡西市实验中学),这所学校拥有60个高中班,64个初中班,年均7 600余名在校学生,是全市仅有的两所省级重点高中之一,已有56年建校历史,曾走出过外交部驻外使馆文化参赞、省教育副厅长、省总工会副主席等杰出校友。任校长之初,有些教师对我能否胜任这样一所学校的校长颇有微词。
任职之后,我在履行校长职责时,在重大问题决策上,统揽不包揽,当班长不当家长,坚持“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规则。在贫穷落后乡村中的成长经历造就了我宽容、隐忍、坚韧和不服输的性格,也使我赢得了信赖,打开了局面。
在敬业的表率性上,坚信“身正不令则行”。我每天坚持与班主任一同到校,常常最后一个离开学校。每当我在学校门口见到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接送孩子的家长时,凝望着他们的背影,就更感到自己肩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更不敢在工作中有所懈怠。我每周都要利用三个半天到班级听课评课,经常到教师、学生、家长中间征询意见。我倡导教师坚持读书学习,做一名学生欢迎、家长满意、同道认可的好教师。自己首先养成坚持学习的好习惯,不仅与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刘彭芝等名家名校长面对面地学习交流过,还积极发表自己的论著,所撰写的《建设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的论文获“百年中国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示范校应有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论文发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校之魂》一书中,还被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授予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由于我在履行校长的职责中努力践行这“五性”,逐步赢得了教职员工的信赖和拥戴,学校归属地方管理后,在由市委组织部和市教育局共同组织的校长竞聘考核中,我以90%以上的高票,得到大家的认可并连任。
强师,是我坚持不懈的追求
“强教必先强师”。这方面我的方略、举措和做法就是对教师关爱凝聚、专业强化、榜样感召、文化熏陶。
关爱凝聚,就是要让教师安居乐业。我在树梁中学当校长时,正值因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学校连续数年发不出工资的困难时期。许多教师尤其是优秀骨干教师,为了生存“北雁南飞”,或想方设法调入能保证工资的市属学校。因教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学校的教学质量直线下滑。为了确保教师生存的基本需求,在当时矿务局领导的支持下,通过积极向上反映争取,经市政府和物价局批准,学校改制为“企办民助”的收费学校,并更名为树梁中学,从而使教师的收入基本与市政教师持平。随着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的收入待遇也逐年提高。无论在哪个学校任校长,我都对一线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尤为关注,并和教师一起想办法,积极地解决。
专业强化,就是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我常同教师们讲:“一个人有特点,才会让人记住;一个教师有特色,才会令学子感怀。当你的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人到中年的时候,还能不能记得住你这位老师?让学生记住并想念,是需要能力的。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享受到学生毕业多年后还记得你,还回来看你的荣耀。只有那些在学生学习时真正关心善待他们,以渊博的学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高尚的品质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以博大的胸怀关怀学生的教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们的尊重和爱戴。”因此,我到实验中学履职以来,一直把学校有限的经费,集中用在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上。一方面走出去培训提升,一方面请进来校本培训。2004年以来,学校已有216名教师到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教育发达地区的名校学习培训。目前已有魏书生、孔海钦、周荫昌、赵谦祥、韩校、尹述喜、郑立平、王淇、曹瑞彬等35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儒学专家、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和清华大学附中、北京大学附中、人民大学附中各省市名校的各学科名师,到学校讲学。另外,引导教师照好“三面镜子”:一是以自己为镜,看看从毕业到学校当教师后,都有哪些提高;二是以同事为镜,看看在同一起点上,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同行相比,是进步了还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是退步了;三是以学生为镜,看看自己教学的形式、方法是否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认可,教学成绩是否逐年提升。通过对照“三面镜子”,引导教师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同时,我还充分利用自己是鸡西市名校长协会会长的身份,以协会为载体,组织学校教师到市属的三县(市)开展校际之间的交流学习,开展强校帮弱校、教师手拉手等活动。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
榜样感召,就是树立身边的榜样。“我的亲们,与你们相伴三年,缘牵一生。这次因外出看病,暂时离开你们几天。如果你们再见不到我了,就当老师是出了趟远门回不来了。天若有情,我将继续与亲们携手,共同走到毕业季。青春是人生最美的歌,愿你们好好谱写!”这是我校已执教34年的老教师王鹏生在去北京看病前,对当时他所带的高三·十八班全体学生说的话。
2014年下学期开学不久,王老师因身体不适到北京检查后,确诊得了世界罕见的病,有的医生说他的寿命仅剩三四年了。听闻这个噩耗,王老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踏上归程,因为他心里还惦记着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
王老师的病,对其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的妻子患有脑震荡疾病,属于伤残九级。他的岳父、岳母也都身患重病且年事已高。而他的两个女儿当时还在读研究生。即使这样,王老师从北京回来的次日,还是面带微笑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学校为照顾他,安排其在家休养。可他却找到我说:“校长,我不是装高尚,孩子们都已经高三了,我不能丢下他们一走了之。”就这样,他在每天都饱受病痛折磨的时候,仍不听学校领导的反复劝阻,坚持到校上课,每天清晨王老师将教科书、试卷和药都装在一个袋子里,手拿不了,就用钩子挂在腰带上,到班级辅导学生,冲刺高考。许多学生见状都纷纷围拢在他身旁,流着眼泪说:“王老师,您好好回家养病吧,我们一定考出好的成绩。”可他却淡然地笑着说:“孩子们,等到你们高考结束了,老师也就可以安心休息了。”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唯独没有自己的好老师。
近年来,我们通过民主测评、张榜公示、师生认可,已在本校通过表彰奖励,优先晋职晋级,树立了一批像王鹏生这样能站得住讲台、教得好学生、守得住底线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从而用身边的事激励身边的人。
文化熏陶,就是用国学经典陶冶师生。古人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国学经典文化对人滋养润泽的魅力。因此,学校把国学中的经典融到了师生阅读、校本课程、社团活动、校园文化之中。如,我校在初中部开设《弟子规》,在高中部开设《道德经》等校本课程,学生在《中华传统礼仪读本》《弟子规》《道德经》中学到了做人、做事的规矩,他们把在古人身上学到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与当代提倡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我们还在能够体现校园文化的门廊、沟渠、草坪、奇石、雕塑等板块中,融入了国学经典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兴建了东北三省首家“文儒书院”,使师生能在一壶茶、一品香、一册书的儒雅安静环境中,感受品味国学经典的深邃内涵。2016年6月26日,我们又邀请了全国著名儒学专家、孔子第七十五世孙、福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孔海钦,专程来我校“文儒书院”为师生、家长进行为期一周的国学讲座。同时,我们还针对当下的信息技术正改变着师生们书写和阅读习惯的形势,通过校本课程中的书法课、古诗词鉴赏吟诵课、南北方言的解析课和在学生社团中所组织的与之对应的活动,使师生共同欣赏领略了吴侬软语的温婉、秦腔南音的韵味、唐诗宋词的抑扬顿挫、王颜欧柳的神采飞扬,从而使师生树立起中华文化的自信。
以教为业终不悔,躬身前行三十年。我在不同的岗位上做了一些岗位职责赋予我应该做的事,上级组织却给了我充分的肯定和褒奖,使我先后跻身于黑龙江省“专家型”中小学校校长、黑龙江省十佳魅力校长、鸡西市首届名校长、鸡西市第七届“十佳公仆”先进行列,连续三届当选鸡西市人大代表,从1996年起(每四年评选一次)连续四次被评为鸡西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这些荣誉必将激励我为全校师生更加努力地做好服务工作。
30余年的从教实践使我深刻地领悟到:有的教育像清水一样,润过学子们干渴的喉咙之后,就无影无踪。而有的教育则好像浓浓的血脉,一生都在学生们的身上流淌,给予他们生命的力量。我一直在追寻着后者,让学校散发出让师生喜欢的味道。这味道总是与幸福联姻,与美好结盟,总能让你不由自主地被她俘虏。多年来,我心中始终抱着这样的梦想,去努力实现这样一种教育,建好这样一所学校。而今虽然未能完全所至,但我必将携手师生朝着这样的目标,继续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