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死脑筋”

2016-10-13 17:31鲍海英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清华园钱钟书稿酬

鲍海英

著名红学家、20世纪著名学者吴祖缃,一生著作等身,尤其是在古典文学特别是在明清小说的研究方面,更是无人能望其项背。

研究学术痴迷执着,大凡能在研究领域取得成就的大师,大多会有自己的秉性,大师吴组缃也概莫能外,在为人处事方面,他可称得上是“死脑筋”。

先拿钱钟书来说他。吴祖缃和钱钟书是最好的同学之一,同时都是在清华园的教授。在钱钟书及《围城》最走红的时候,按道理,吴祖缃应该帮钱钟书说几句好话。可他不但不说好话,却鸡蛋里挑骨头,说:“《围城》不过是教授小说,用力学《儒林外史》的讽刺罢了,作者生活圈子狭窄,不宜作过高评价。”

“死脑筋”吴祖缃,就是这样一个做学问做得如此“迂腐”的人。其实,他的“死脑筋”,不只是针对别人,哪怕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他也是“一根筋”坚持到底。有一次,他应某编辑约请,撰写了一篇关于《三国演义》的文章,编辑从外国读者的角度着想,将文章改写了几处,回寄给他,征求他的意见。吴组缃阅罢说:“这已不是我的文章了,不要署我的名字。”文章发表后,编辑部寄来稿酬100元,在那个年代,100元钱可不是个小数目,吴组缃却如数退回稿酬,说:“我写的稿已经被改动了,不能算作我的创作,因此,我不能收这100元稿费。”

早年的吴祖缃,也是“死脑筋”的秉性。他在清华园研究院读书时,因成绩优异,每月可得奖学金30元。当时吴先生的爱人、孩子,全家就靠这30元维持生计。可有一次,吴祖缃发表了一篇论文,不知何故得罪了一位教师,这位教师在判卷时故意问罪,给了79分,而当时够80分才能领取奖学金。这一分之差,不仅仅是30元奖学金的事,而是断了他一家三口的生活来源。

许多师生见状,纷纷为之斡旋。那位教师终于传话说:“只要吴组缃认错,就可以改分数。”吴祖缃却拒绝认错,说:“这样的分数有什么价值?这样苛刻做人有什么意思!”吴祖缃最终不肯为30元生活费而低头,他的“死脑筋”由此可见一斑。(摘自《江淮时报》)

猜你喜欢
清华园钱钟书稿酬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
最短的情书
一次“遗忘”
启事
欠一杯不醉
大粘糖
钱钟书三不愿
清华大学之“清华”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