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保障研究

2016-10-13 03:28:51
关键词:创业者制度大学生

夏 丹

(嘉应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梅州 514000)



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保障研究

夏丹

(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梅州514000)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创业制度作为其重要保障,不仅可有效减少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还可为初来创业的大学生指明创业方向、铺平前进道路。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保障体系,必须从课程制度、环境制度、资金制度、师资制度、政策制度、服务制度等方面入手。

新常态;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保障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即是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新常态下,大学生是互联网经济时代最具创新意识和创业潜力的群体,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5月至今中央层面已经出台至少22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鼓励大学生主动创新创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被称为当代经济的一个奇迹,创业被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彼特认为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重要基础。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创业型的就业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内,十八大报告中提出“鼓励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青年创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制度”;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强调创新创业,两次提到“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综观国际国内形势,创新创业对我国在新时代下的发展至关重要。

创业的过程往往机遇与风险并存、成功与挑战同在,因此在创业过程中需要一个规范的办事体系与规程作为重要保障,即制度保障。根据中国知网的查询发现,目前还没有对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保障的研究。而在2015年,中国的大学生规模达到749万,分析有关创新创业制度发展历程、影响因素,构建一个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能有效提高创业者的信心与成功率,增加就业、减少失业,最终实现创业、就业的“双赢”。

一、创新创业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 创新创业制度成立初期以及发展

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首次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美国的百森商学院、贝勒大学、南加州大学于1970年第一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之后,英国在1998年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日本国会也在《大学生技术转移促进法》中强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由此可见,创新创业不仅是时代经济的产物,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发展规律与约瑟夫·熊彼特有关经济“创新”的理念密切相关,它包含着“学习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品质的人”、“成为企业家”三层目标。[3-4]

我国1997年在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才拉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帷幕。到2002年,教育部审批通过了9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从而标志着我国有关制度开始成立。再到《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加明确了创新创业制度创立和发展的重要性。[2,5]

(二) 各种创新创业制度逐渐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全球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制约创新创业的制度保障也逐渐完善。根据麦可思研究报告,2007年辽宁省出台“税费减免制度、贷款担保制、财政补助制度、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2009年重庆市完善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扶持体系“设立创业专项资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收费减免政策”等[3,6];同年,福建省工商部门规定大学生自主创业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度,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担保基金,实施“十百千万”创业助力计划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实习基地,有98家正在积极申请,各地已成立省级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457个、地市级基地 219个、高等学校和大学科技园建立的创业基地或创业园1380个。[2,7,8]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我国创新创业制度保障逐渐完善,到2015年8月国发32号文件决定建立推进双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更是有了新的飞跃。

(三)各种创新创业制度走进高校

教育部为了更好地推动以及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在高校大胆推出各种创新创业保障制度,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浪潮。如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的“加分制度”,不但让创业者拥有充足创业时间,而且解决了大学生修学分的担忧。除此之外,“对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实行多项税收减免政策”、“对大学生创办的微型企业按注册资本30%-50%给予补贴,最高可达5万元”、“高校毕业生试营业制度”等资金保障制度的出台,更是有效地缓解了创业者的资金问题。

随着各种创新创业制度的不断完善,高校成为创新创业实践的领头羊。如重庆大学的创业制度成功保障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小微企业孵化基地”、“科慧研究生创新园”的建立和运营;中山大学形成的创业教育、创业社团、创业实践等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机制,使其获得2010年“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冠军;深圳大学优越的创业园以及2015年拥有400万奖金的“松湖杯”大赛,是完整的大学生实训-高校培训-社会支持的创新创业制度走进高校的体现。教育部门和各级政府多样的创新保障制度相继出台,高校积极响应,促使2015年广东100多所高校结成战略合作,成立了具有10亿元创业基金和300名来自企业、风投机构、科研院校等领域的创新创业导师的“广东高校创新创业联盟”,这是创新创业制度走进高校的一个历史性的成果。

(四)创新创业制度保障的普及

2015年1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反复强调保障和激励双创,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并且提出从财税金融、科研资助、保障服务、政策激励、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方面来活跃创业、推动创业。同时,教育部也先后发布加分制度、资金保障制度。除此之外,在制度保障方面还有高校建立的创业园、孵化基地、广东高校创新创业联盟与大赛等。据2015年7月的报道,在北京,“中关村领创空间”通过“全国百城优选计划”,为全国创新创业者提供服务,即是将选址100个城市,建设“中关村领创空间”,与100家领军企业合作,扶持1000家创新创业企业,提供10 000人办公,带动50 000人就业。以上数据都表明,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制度正在扎实、稳步推进实行并且已初见成效。

二、影响创新创业制度的因素

一个制度的成立、发展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和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高校创新创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更是创业保障体系、创业教育体系、创业考核体系等的体现。第一,国家的政治与经济是一个制度的主要保障因素;第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创新创业制度发展与完善的根本因素;第三,高校响应政策相关的创新创业制度是实施的关键;第四,大学生是创新创业制度保障的源泉和根本所在。此外,西方学者Hannu Littunen和Niels Bosma的成功论,凸显出创业环境与创新创业制度密切相关。因而,分析创新创业制度影响因素是建立创新创业制度的重要前提。

(一) 创业指导制度有待完善

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双创”的背景下,各个高校纷纷响起了创新创业的号声,许多高校拥有了比较完整的创业指导制度,如重庆大学、深圳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但面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遇到的困难也随之增多,如项目的选择、资金的筹措、人才的聚集等,以及技术信息支持、社会中介服务、高校教育引导等方面的“缺位”,甚至还有因大学生心理承受力不足而形成的困难,因而在创业项目上的指导制度、资金支持制度、创业心理指导制度等亟需进一步完善。

(二) 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不够

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创业优惠期短、创业启动资金难以筹集及缺乏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项目培训等方面。根据图1麦可思的调查数据可知,各类院校中,毕业3年后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明显高于毕业半年后;而从全国总体来看,毕业3年后自主创业比例更是比毕业半年后的高了34%。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3年后的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启动资金,这也反映出高校在创业优惠期制度、资金制度、项目培训制度的支持力度还难以满足需求。

图1 2008届毕业半年后、三年后自主创业比例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08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职业发展调查与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三) 高校对创业缺乏有效激励和评价制度

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激励和评价制度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创业的成败。有效的激励和评价制度不仅可以加强整个系统的宏观指导和管理,而且有利于促使教育活动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缺乏相关的评价制度,则无法对创业过程作出有价值的评价,进而无法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除此之外,激励制度的缺乏,还可能使创业者和潜在创业者的热情、动力受到影响。调查发现,很多高校还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评价制度,如加分制度、资金奖励制度、专业导师评价项目制度、大众投票项目制度等。

(四) 缺乏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创业率低

“双创”政策使校园里创新创业氛围开始初步建立,但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在毕业后还是首选考公务员、进国企等老路,这就使得创业在我国仍然未形成风气。由图2“关于2015年麦可思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总体比例依旧是明显偏低,直至2014年自主创业的比例也不过2.9%,这与发达国家高达20%-30%的创业比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图2 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比例

(数据来源: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创新创业制度发展历程、影响因素额分析可以得出,在新常态下亟需构建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制度保障体系来激励、引导、扶持、管理和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

(一) 课程制度保障

应根据各个高校大学生相应的知识水平,开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加强创业者理论知识与创新、经营、管理等实践能力的锻炼。如在理论方面,可开设《创业教育概论》、《创业经营管理学》、《人际交往》、《创业法律基础》等课程;在实践方面,开设创业专题培训、创业者等级筛选、创办模拟创业大赛、入驻创业园和孵化基地等课程。通过实训的创业教育与模拟的创业公司,让大学生创业者亲身地体验到创业项目的选择、资金的筹集、团队的构建、创业的管理经营等的实际锻炼,从而形成教学、学习、实训和创业一体化。

(二) 环境制度保障

“时代铸造英雄,环境灌你成长”,陈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在新常态下,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大学生投身于创业的良好保障制度环境,有助于培养更多的大学生创业者。为了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保障制度,首先,政府应出台一系列与创业有关的政策,如贷款担保、贷款贴息、房租补贴等,构建创业教育组织平台,努力支持微商创业时代;其次,社会应努力宣传创业致富的理念,设计更多创业大赛,如广东省的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园、创业联盟等;再次,高校应多在校报、院报、展板中宣传“双创”理念和创业成功典范,在全校营造热烈的创业氛围。

(三) 资金制度保障

资金是创业的一大难题,因而建立资金保障制度是创业的必要条件。资金保障制度的建立应主要从政府、社会、高校和创业者四方面着手。第一,政府实行融资政策、场地扶持、税收减免、小额贴息贷款等;第二,高校鼓励校友组建创业基金,作为第三方担保大学生创业小金额贷款,协助大学生申请国家项目资金申请等;第三,社会企业家支持构建创业资金,银行减少创业贷款利息,多启动企业家赞助创业资金等;第四,创业者熟悉和运用现在良好的资金保障制度,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创业理念,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启动资金。总之,唯有政府、社会、高校和创业者共同努力,才能营造良好的资金保障制度,构建良好的创业制度保障体系。

(四) 师资制度保障

创业本身的落脚点虽是大学生本身,但师资保障却是创业指导的关键。因而,组建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师资制度保障的重要任务。首先,高校要做好老师的最基本奖励保障制度;其次,高校要强化老师的创业理念、创业技能、创业教育素质等,组织其参加KAB培训,向成功创业者学习经验,使其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最后,高校应定期地请来社会上成功的创业者、创业投资家、管理专家等进行讲座,加强国际国内的创新领域的交流,增长老师的创新理念。如此,方能组建先进的师资队伍,构建牢固的师资制度保障体系,进而更好地指导与激励创业者。

(五) 政策制度保障

政策制度保障是一双无形的手,能让创业者在创业的大家庭中共同遵守原则。正如英国社会政策专家迈克尔·希尔所言,“政策制度保障在创业的过程中起领导作用”。构建政策制度保障体系主要从创业供求政策、创业需求政策、创业激励政策、创业资源配置政策、创业宣传政策和创业市场竞争政策这六方面着手。良好的政策保障,不仅使创业者可以接受到专业的培训,还可以使其获得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同时也能给创新创业者树立规范,最终形成全面、适宜的政策制度保障体系。

(六) 服务制度保障

高校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理论知识指导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创业服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服务制度保障,主要是高校要转变职能和角色定位,为创业者提供服务和支持。服务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创业者提供两方面的创业辅导:一方面,介绍国家科技政策、财税政策、创业优惠政策、知识产权专业知识、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与认定办法等,辅导创业者运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熟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提高创业者的管理水平和资金运作能力,即是理论知识的服务指导;另一方面,高校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园、创业大赛、孵化基地等实训基地,锻炼创业者的实践能力,即是实践锻炼能力平台的提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为我国创新驱动插上翅膀,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强劲动力,也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更多的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发展的路上,唯改革者胜,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转型中分析与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体系,着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数量和质量,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重要保障。

[1]路洋 .浅析大学生创业的法律制度制度保障[J].法制与经济,2014,10(395):114-116.

[2]周春蕾.论中医药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科技经济市场,2015(11):231-232.

[3]汤黎虹,吴悦明 .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资源考究[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4):21-25.

[4]李晓明,吴万生,沈维政 .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6-8.

[5]程仕平,许红莲,徐慧 .论研究生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J].湖南社会科学,2006(5):170-172.

[6]魏红梅.高校教师创业制度环境分析——基于制度环境三维度框架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 ,2015(17):69-73.

[7]陈文彪 .高职学生创业制度保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J].企业导报,2015(16):96-98.

[8]邓艳香,成倩.高职学生创业制度保障现状及原因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7(3):106-107.

[责任编辑文俊]

2016-03-11

夏丹(1986—),女,广东梅州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009-1513(2016)03-0089-04

猜你喜欢
创业者制度大学生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04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43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创业家(2015年1期)2015-02-27 07: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