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研究
——基于五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视角

2016-10-13 03:34:38吴东武王润良钟锦萍
关键词:江门就业率经济社会

吴东武,王润良,钟锦萍

(五邑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研究
——基于五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视角

吴东武,王润良,钟锦萍

(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江门529020)

依据劳动力均衡理论,探讨五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就业率”发展论;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提出“就业率”决定论;最后,调用广东省教育厅毕业系统数据,从实证层面研究就业率发展论和决定论,结果表明:五邑大学培养的毕业生能满足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五邑大学毕业生在江门就业的比例与江门GDP正相关;五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影响江门GDP的走势。这为江门市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江门经济社会;就业率;发展论;决定论

一、引 言

建校30年来,五邑大学坚持“根植侨乡,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面向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方针,“协同育人,个性培养”的培养模式,迄今已向社会输送4万余应用型人才,其中约2万人在江门地区服务,为江门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目前,江门乘着被广东省定位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重大平台的东风,提出实施“东提西进、同城共融”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开放之门”、“方便之门”以及“辐射之门”,建设珠江西岸新的“城市中心”、“经济中心”以及“创新中心”,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在此背景下,五邑大学能否给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注入更强大动力?

现有文献普遍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潜力,是由潜力指数、区位、潜能、生产效率、资本等要素决定。经济发展潜力研究最早可追溯到Stewart[1]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提出的经济潜力指数。在此基础上,Harris[2]、Rich[3]将经济潜力指数运用于对人口分布和产业区位分析的后续研究。Keeble[4]指出,经济潜力既包括“自我潜能”又包括与其他邻近地点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外势”。国内经济潜力研究起步虽晚,但发展较迅速,诸多学者对经济发展潜力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李善同等[5]提出,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是由生产率、资本和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及其使用效率决定的。马仁锋等[6]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综合分析。上海财大区域经济研究中心[7]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潜力是指某一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制度等诸要素充分利用和有效支配条件下能够实现的经济发展的最大限度。上述文献,把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归结为“直接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忽略了“间接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忽略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忽略了决定人才质量的专业设置等间接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作为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大学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能否助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在于高校的专业设置,检验专业设置合理性的风向标是就业率。因此,论文拟从五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这一间接因素入手,分析毕业生就业率与江门GDP的内生关系,探讨就业率与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新常态下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潜力,为江门市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二、理论与研究假设

(一)内源经济潜力与外源经济潜力

从区域经济视角看,经济发展潜力主要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在后劲,是指区域改善内部现有生产要素非正常利用(利用不足或过度利用),以及引进区域内部稀缺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区域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内源经济潜力和外源经济潜力。其中,内源经济潜力主要是指区域自身生产要素得到有效利用所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外源经济潜力是指借助于外在生产要素使区域具有的发展后劲。“内源经济潜力受生产要素影响较大,包括劳动、资金和科技等方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外源经济潜力需要内化为内源经济潜力才能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真正力量”[8]。

(二)“就业率”发展论

根据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在自愿基础上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活动的总和(Acemoglu,2002)。[9]“市场均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市场供给与需求量态均等;二是市场供给与需求的质态均等(Atkinsom,1991)。[10]这在劳动力市场上主要表现为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效用最大化的实现或利润的最大化,即人才的供给量与市场的需求量相匹配,社会效用最大。

张军扩等认为市场对人才的配置起主导性作用,大学的人才培养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关键在于通过合理的专业设置,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基本一致的人才。劳动力市场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大学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11]赖德胜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结构的调整,用人单位对各类人才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变化通过劳动力市场,将信息反馈给大学,使其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模。[12]大学要使自己的“产品”保持适销对路,就必须对市场进行考察,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

基于社会效用最大化原则,根据市场决定论,从质的角度看,五邑大学的专业设置由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决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五邑大学就培养对应规格的人才。根据市场均衡论,从量的角度看,五邑大学培养的人才数量与市场需求相当。满足上述条件,就业率最高,五邑大学毕业生参与社会生产和公共管理作出的贡献最大。“就业率越高,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就越大”[13]。为了探讨专业设置与市场、就业率的关系,提出假设1:

五邑大学的专业设置紧贴市场,毕业生就业率比同期广东省本科生平均就业率高。

(三)“就业率”决定论

卢卡斯和罗摩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可以以持续均衡的方式实现,经济系统内生因素的作用决定了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并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 。[14]新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等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内生化到系统内部来,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科学技术和知识所代表的无形的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必将取代有形的物质资本,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的研究机构,在区域经济系统内能够通过人才培养、人才输出和科学研究,直接或者间接促进技术进步,积累人力资本,为经济增长提供源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推动经济发展。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等各项基本素质的方式提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又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作用于经济增长。朱华认为“人力资本的提高首先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其次促进了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间接地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15]。

区域竞争力理论认为,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是决定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朱孔来认为高校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提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途径[16]。

综上分析可知,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高校是通过人才输出和科学研究促进科技进步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高校是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三大理论的核心都是人才,衡量人才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是“就业率”。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2:

五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影响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势,与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正相关。

三、数据采样及说明

论文数据来自广东省教育厅就业系统以及五邑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采样时间是2008年至2015年。由于2007年以前全省毕业生就业率数据不齐全,为便于统计,选择2008年至2015年广东省教育厅的就业数据;由于需要分析五邑大学毕业生就业分布以及对江门GDP的影响,所以论文部分数据来自五邑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

四、统计分析

(一)验证假设1

下面用统计方法,分析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五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变化趋势。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就业率计算方法,用该年度毕业生总数做基数,把已就业(含成功创业)、升学和出国的人数都计为就业,则就业率计算公式:

就业率=(已就业人数+升学人数+出国出境人数)/参加就业毕业生总数×100%

调用广东省教育厅就业系统2008年至2015年的数据,计算五邑大学以及广东省高校本科生就业率,结果如表1所示,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表1 五邑大学与广东省高校(本科)2008-2015年毕业生就业率

图1 五邑大学、广东省高校本科生就业率变化趋势

表1及图1显示:(1)五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除了2008、2009两年不超90%外,其它年份超过95%。主要原因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企业不景气,社会用工需求减少,并非专业结构问题;(2)2010年,五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97.14%,比2008、2009年高出将近13%,究其原因是经济开始复苏,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专业对口,就业率水涨船高;(3)2010年至2013年,五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最高达到99.23%;(4)2014年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开始转型升级,中低端人才需求减少,就业率有下降趋势;(5)除了2008、2009年外,五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比同期广东省本科生就业率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

8年来,五邑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4.08%,长期保持高就业的态势,五邑大学专业设置总体上紧贴市场,比广东省其他高校专业设置有优势。高就业率,说明五邑大学培养的毕业生,能满足江门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奠定了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基础,是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假设1成立。

(二)验证假设2

高校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地区是学校所在的城市。2011年至2015年,五邑大学毕业生在江门就业人数、变化趋势如表2、图2所示。

表2显示,留在江门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从2011年的1125人增加到2015年的1526人,主要原因是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人数习惯性增加;留在江门就业的比例却逐年下降,由2011年的47.03%降到2015年的40.06%,降幅接近7个百分点,这是否意味着江门经济增速在放缓?图2显示,从2011年至2015年,流出江门的人数逐年增多,比例也越来越大,这是否意味着五邑大毕业生不能适应江门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先分析表3所列2011年至2015年江门GDP变化数据,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表2 2011-2015年五邑大学毕业生在江门就业人数分布(单位:人)

图2 2011-2015年五邑大学毕业生在江门就业人数分布

表3显示,从2011年至2013年,江门经济虽保持高速增长,但增速却逐年下降;2014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GDP发展速度降到7.8%,比2011年低5个百分点。图3显示,五邑大学毕业生在江门就业比例逐年下降,与GDP增速变化步调一致。主要原因是GDP增速逐年下滑,按照传统逻辑,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减少,就业比例下降是显然的。但是表2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现在,五邑大学毕业生在江门就业人数不降,反而逐年增加,表明江门对五邑大学毕业生的刚性需求还存在,江门经济“换挡不换向”。

表3 2011-2015江门GDP及五邑大学毕业生在江门就业比例

图3 就业比例与GDP增速变化趋势

综合上述分析看出:(1)江门GDP增速放缓,并非行业不景气,而是江门产业结构在调整、转型升级中带来的“阵痛”,这从五邑大学在江门就业人数逐年增多可以看出;(2)从五邑大学毕业生在江门就业比例有下降趋势可以看出,五邑大学的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规格能满足江门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是随着江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未来需要更多高端人才;(3)五邑大学毕业生在江门的就业比例与江门GDP增速变化步调一致,毕业生就业率影响江门经济社会发展走势,与江门GDP正相关。假设2成立。

五、结论及建议

基于五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视角,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五邑大学专业设置、毕业生在江门就业比例、人才培养质量与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就业率”发展论、“就业率”决定论以及理论假设;其次,从实证层面,探讨了五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关系。

(一)研究结论

1.基于社会效用最大化原则,从质的角度看,五邑大学的专业设置由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决定。从量的角度看,五邑大学培养的人才数量与市场需求相当。当人才的质和量都满足需求时,就业率最高,为江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最大。

2.不管是新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核心都是人才,衡量人才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是“就业率”。

3.五邑大学的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规格能满足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随着江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未来需要更多高端人才;五邑大学毕业生在江门的就业比例与江门GDP增速变化步调一致,就业率与江门GDP正相关。五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影响江门经济社会发展走势,与江门GDP正相关。

(二)建议

1.江门市政府必须加强与五邑大学合作,增加投入,改善五邑大学的办学条件。未来几年,江门要打造成珠西创新中心,需要更多掌握专门技术的高端人才以及创新型的人才支持。人才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靠引进,二是靠五邑大学等高等学校培养。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大量引进高端人才,发展经济不现实。因为引进高端人才成本大,政府财力吃不消,就算能引进,也留不住。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大多数选择学校所在城市作为就业城市。因此,五邑大学是江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然而,五邑大学目前培养的人才以“中端”人才为主,难以满足江门市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市政府应加强与五邑大学合作,支持五邑大学在科研、教学以及人才引进等重点领域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为培养高端人才创造条件。

2.五邑大学应坚持“植根侨乡”办学理念,优化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优化专业设置,淘汰落后专业,增设急需专业。五邑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比较高,但是个别专业就业率仅有61.29%(2014年),明显偏低,这主要是专业设置不合理所致,因此要对这些专业进行淘汰或转型;与此同时,继续加强与地方合作,构建地方人才供需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供需信息传输渠道,适时进行专业调整与优化,确保五邑大学的专业设置能满足地方发展的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五邑大学应发挥主体作用,将学校、企业、学生整合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构建校、企、学生三维教育体系和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得到提升。

[1]STEWART Q. Empirical mathematical rules concern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equilibrium of population[J].Geographical Review,1947(3):461-485.

[2] HARRIS D. The market as a factor in the localization of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54(12):315-348.

[3] RICH C. Population potential, potential transportation cost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J].Area, 1978(3):222-226.

[4] KEEBLE D,OWENS P,THOMPSON C.Regional accessibility and economic potential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J].Regional Studies, 1982(11):419-432.

[5]李善同.未来50年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预测[J].经济研究参考,2003(2):35-42.

[6]马仁锋,张海燕,沈玉芳,等.省域尺度的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方法研究[J].开发研究,2009(3):37-51.

[7]上海财大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7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部塌陷与中部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2-28.

[8]吕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 : 39-41.

[9] ACEMOGLU D. Technical Change, 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2(40):40-52.

[10]ATKINSOM A,MICKLEWRIGHT J. Unemployment Compensation and Labor Marker Transitions: A Critical Review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1(29):1679-1727.

[11]张军扩,余斌,吴振宇.增长阶段转换的成因、挑战和对策[J].管理世界,2014(12):12-36.

[12]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创新型人才的涌现[J].教育研究,2011(9):8-13.

[13]李永华,石金涛.基于于经济成长性的城市人才活力研究综述与展望[J]. 管理世界, 2006(6):35-46.

[14]BOWLES S. The Problem with Human Capital Theory——A Marxian Critiqu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5(5):13-25.

[15]朱华,周玉霞.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673-677.

[16]朱孔来,郭春燕.区域软实力指标体系及定量化测度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2(11):8-19.

[责任编辑李夕菲]

2016-03-15

本文为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罗尔斯正义原则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独立性重构研究”(批准号:14YJAZH075)、2015年度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新常态下江门侨乡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批准号:JM2015C01)、2015年度江门市基础与理论科学研究类科技计划项目“天然气市场价格波动机制与风险管理研究”(批准号:2015003)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吴东武(1971—),男,广东江门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F20;F241

A

1009-1513(2016)03-0069-06

猜你喜欢
江门就业率经济社会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江门之心”——东甲立交方案设计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中国市场(2016年12期)2016-05-17 05:10:01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走近江门福彩公益
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 03:41:51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新闻前哨(2014年11期)2014-12-25 09:12:29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
日本应届高中生就业率71.1%就业形势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