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允钦,江西浮梁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西省作协名誉副主席。1993年调《微型小说选刊》任常务副主编,1994年升主编直至退休。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的办刊人。著有童话专集16部,《好蛇索索米》《镜子里的脸》等多篇作品被选入《新中国六十年儿童文学精选》《百年童话精选》等多种选本。获各种文学奖37项,其中童话集《吃耳朵的妖精》《树怪巴克夏》分获中国作协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怪孩子树米》获第四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一根头发和十座金矿》获全国童话名家邀请赛金冠奖。《蜗牛创造的奇迹》获全国微型童话征文大奖赛二等奖,《得天独厚的星球》获《儿童文学》杂志想象征文竞赛一等奖。获奖童话合集《吃耳朵的妖精》由中国作协高端评委会列入“百年百部儿童文学经典丛书”出版。
我选择童话创作是出于我的天性。我从小就是一个爱幻想的人,我觉得这种文体可以充分展开我的想象。
童话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文体。说它古老,是因为民间口头流传的童话很早就有了。说它年轻是因为文人创作的童话还不到二百年的历史,相对于诗歌、散文和小说,要年轻得多,我把它看作一种新兴的文体。
我的童话创作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前段时期是从1986年至1993年,其间写作并发表了一定数量的作品,短、中、长篇都有,大概出了10本书。1993年调入《微型小说选刊》以后,创作便基本中止了。中止的主要原因是担任主编压力比较大(出版社对杂志发行量的逐年递增有要求)。我在杂志社当了15年主编,这15年在创作上基本没有建树,仅在2006年应少年儿童出版社之约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两个中篇,合在一起,出了一本《两个怪纳米》(同时出了三本,但有两本是旧作)。后段时期是从2008年底退休以后开始至今。这段时间是以长篇和中篇为主,已经在杂志上连载并结集出版了三本书,还有一个长篇仍在杂志上连载,尚未写完。
刚退休的时候,我的想法是:终于解放了,可以在创作上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我打算每年至少出版一本书。的确,按照我的想象和构思能力,每年写作并出版一部长篇(或两个中篇)应没有什么问题。但我在写了三本新作并出版以后,我忽然领悟到也许我用不着这样急于求成。我开始停下来思考。我想到了安徒生,他一辈子写了不少作品,但真正永放光芒的,其实只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衣》《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十几篇。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十几篇钻石般的作品,使安徒生突显出来,安徒生也就被文章的海洋给淹没了。吴承恩写了多少作品?一部《西游记》而已,可这部作品却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几百年以后的今天,仍放射着夺目的异彩。乾隆贵为天子,一生写了几万首诗,作品不可谓不多,可有哪一首流传了下来?贾岛的诗不多,但得益于认真推敲,诗名却远在乾隆之上,至今长沙闹市区还建有他的纪念馆……
思考自己,书已经出了十几本,如果没有突破,再多出几本或十几本,并没有很大的意义。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童话是一种专门供孩子们阅读的文体。但实际上童话是一种变形夸张的特殊文体,发展历史不长,可塑性还很大。它可以描写的范围不限于人类,甚至也不限于动物和植物(连石头都可以说话啊),在反映世界的广度上远超过别种文体。如果能在深度上再挖掘一下,它就可能产生奇妙的效果,让大人也感兴趣。因而我认为童话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的文体。只是这种文体较难驾驭,能熟练写作的人很少,在偌大的一个省份,竟难以找到写作上的知音。
客观地说,我对于当前的童话创作现状是不满意的。我想要让大人对童话也感兴趣,那就必须深刻反映社会。目前,我正在作这方面的尝试和努力。
目前在《小学生之友》连载的长篇《怪异失踪案》,在形式上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侦破探险童话,在内容上却是我对世界(主要是对这个喧嚣浮躁的人类社会)和人生所作的冷静思考。我对于这个世界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一个作家用作品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是比较好的方式。
童话不应当逃避现实,但在写作实践中,越贴近现实,我感到孩童情趣和童话味越容易变淡甚至丧失,恐怕只有既植根于现实而又能跳出现实的泥沼,才能保住童话的本真。这当然不那么容易。
我一直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将严肃的人生思考装进变幻莫测的童话故事中,是我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待我的探索,只知道唯有探索才可能创新。探索之路虽然崎岖,但却充满了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