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兴趣,走出体育兴趣之误区

2016-10-12 21:25王继强
考试周刊 2016年75期
关键词:新异体育课体育

王继强

新课标实施以来,体育课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组织教法、评价方式等各方面较之传统体育课有了全新的变革和拓展,就像裹上了一层“糖衣新装”,融入孩子们的童心世界,曾经“刻板”、“机械”的体育课堂,如今被“生趣”、“动感”代替,变得欢声笑语、生机盎然。体育课就此迎来了一场新的革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暴露出的问题引发了诸家争鸣。其中讨论最热的话题即“兴趣”。新课标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关注学生体育兴趣激发和培养,满足学生内心需求。有人却质疑:体育课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吗?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就该抛弃吗?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观点:

一、“唯兴趣”论

课改初期,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田径、体操类项目中的部分内容逐渐淡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球类及新兴时尚项目,导致传统体育教材地位弱化。有人误认为只要学生喜欢的内容就上,不喜欢的就不上,使“兴趣”走上了教学误区。这种误区还为“放羊课”树牌立坊,学生喜欢怎么玩,体育课就怎么上。体育课演变成了纯粹的游戏课。课堂自始至终播放音乐,玩着各种花样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追求热闹的效果。只要学生玩得开心,有笑声,有汗水,就认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就是一堂好课。这种“唯兴趣”论把学生兴趣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容易使体育课堂失去本有性质和功能。

二、“排斥兴趣”论

课改中期,一些专家教授对“热闹非凡”的体育课产生质疑:场面轰轰烈烈的体育课过后,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只是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吗?体育课变成了纯粹的游戏课、放羊课。因此有人开始排斥“兴趣”,认为体育课应该回归传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都应该按教材上。难道学生不喜欢的内容,我们就不上了吗?只要对学生健康素质有促进作用的教材内容都应该上。于是,一些体育课又回归了传统模式,如课课练,笔者认为这样回归不无道理,只是我们要重新审视体育兴趣的内涵和价值功能。

三、正确认识兴趣的内涵

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活动过程的兴趣。学生大多喜欢球类运动,凭着学生的知识经验,对学习篮球的过程产生浓厚兴趣;间接兴趣,则对某项活动取得的成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某些专项运动员非常关注自己的竞技成绩,无论这项运动看起来多么枯燥,仍然对某项运动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实践教学中,直接兴趣来自于新异的刺激,一旦这种新异刺激淡化,直接兴趣随之消失。这样现象在体育课上普遍存在。低年级学生对“贴烧饼”游戏有浓厚的兴趣,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一旦到了高年级,学生则会对此产生厌倦心理;准备活动时的徒手操,一学期从头至尾没有任何改变,学生做得有气无力,这是学生直接兴趣消失的缘故。热闹非凡的体育课堂上,教师运用各种新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其实这一点是值得借鉴和倡导的,问题在于是否注重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结果产生的需要和期待。体育课学习结果就是运动技术的掌握、体能的增强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学生掌握了某项运动技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健身价值,培养了间接兴趣,就会对此项运动产生持久兴趣,甚至成为终身体育的有效手段。所以,课堂教学追求热闹场面并没有不妥,是激发学生直接兴趣的有效手段,关键注重学生间接兴趣培养。如果只关注学生的直接兴趣,一味追求热闹好看的场面,而忽视学生间接兴趣培养,就失去体育课的性质和功能,等于走入了“唯兴趣”论的误区。

四、兴趣并不是课堂教学追求的唯一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的精神动力。没有兴趣,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中,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因为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完全否定课堂教学效果。某些评价模式下,朴实无华的课堂反而是高效的课堂。每逢新学期初的武术操教学,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班上仍有部分学生对武术操缺乏兴趣,毕竟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内心需求是不同的。我们无法做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兴趣只是一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目标,如给学生布置规定的任务、团队互助与展示等。

五、激发兴趣的主导在于教师,是教师素养的综合体现

激发学生兴趣的主导在于教师,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素养。幽默风趣,扎实的基本功和形象的肢体语言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自然对教师、课堂产生亲近感。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对学生有了亲和力,学生敬仰于教师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能,学生喜欢老师的同时,会对体育课产生浓厚兴趣。二是挖掘教材内容内在的价值。一些篮球足球、学生崇拜的新潮项目等,容易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成功愉悦感,而那些田径、体操类项目,相对比较机械和枯燥,容易受到学生的冷落。教师应该进一步挖掘这些教材内容的文化和价值,让学生对教材有更深入的理解。如小学高年级跨越式跳高,教师可以从跳高的起源、发展史和我国跳高运动员在跳高竞赛上取得的骄人战绩,以及健身价值等,激发学生对跳远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如一年级新生的整队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入学,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不熟悉,加上学生好动、方位感差,往往今天站好的队形明天又不知站哪儿了,整队问题成了最大难题,而学生良好队列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基础。

由此,我们应该正确审视体育兴趣的内涵与价值,不能“唯兴趣论”或者排斥兴趣,否则会走入教学误区。一味依靠新异刺激激发学生兴趣只能取得即时效果,学生一旦对这种场面产生视觉疲劳,教师就会面临黔驴技穷的窘境。需要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直接兴趣的同时,更重视间接兴趣培养,这才是真正保持小学体育课堂活力的源泉。

猜你喜欢
新异体育课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两种黄酮小分子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浅谈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体育课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记叙文写作技法之故事新编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拓扑性质对视觉新异刺激时距知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