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
摘 要: 畲族舞蹈是畲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正视其历史传承极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现代畲族舞蹈创新与发展的合理性探究,是畲族舞蹈研究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对此,教师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逐步梳理,一是畲族舞蹈的种类;二是畲族舞蹈的现实情况;三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畲族舞蹈在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得到发展创新。只有解决了这三个问题,现代畲族舞蹈的复兴才能真正实现。
关键词: 现代畲族舞蹈 创新 发展
一个民族的个性得到保留,情感得到传承,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这个民族可以很好地保存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这样民族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彰显。我们现在谈及畲族舞蹈的创新发展,就是要求舞蹈工作者正视前车之鉴,一方面积极接纳民族传统艺术菁华,另一方面注意到现实环境的变化,使传统在现实中落地生根,以积极适应的态度保留并弘扬开来。
一、畲族舞蹈的种类
(一)宗教性舞蹈
畲族血缘族团核心的特色非常明显,是基于原始部落组织而形成的民族,因此其观念中的图腾崇拜色彩较明显,当后来北迁散居时,图腾崇拜的权威渐渐模糊[1],特别是和汉族杂居以后,受到汉文化很大的影响,其在宗教信仰中开始形成多神崇拜的特色。在这种环境下,畲族把巫、道两种文化相杂糅,产生独有的巫师文化。巫师文化中的祭祀仪式便可以彰显出本民族舞蹈的魅力,法师在仪式中载歌载舞:一只手持龙角,另一只手拿铃刀,龙角嘶鸣时铃刀舞动,或是一人唱舞,或是二人唱舞,甚至是多人共同唱舞,步法忽直忽弯、节奏忽快忽慢,技巧上兼具稳健和灵活风格。
(二)民俗性舞蹈
畲族繁衍于粤、闽等地,独特的地域造就了独特的生活习俗,同时给本民族舞蹈的风格形成奠定了基础[2]。比如畲族独有的请龙头公舞蹈(也谓之迎祖),即和民俗息息相关:几乎所有的畲族祠堂均备置祖杖,写有忠勇王二世牌位,且附有祖图、祖谱敕书等[3]。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福建省宁德地区流传着三年一次的同姓村庄分别请出供奉的民俗活动,当正月十四请龙头活动开始以后,相应的舞蹈仪式随之出现[4]。除此以外,像富有民族特色的婚礼舞,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三)体育性舞蹈
体育和舞蹈在现代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门类,在古代传统传承中,二者的关系明显要更紧密一些,就畲族来说,长期的山林生活,导致其必然需要健壮的体魄。因此,在生产和劳动时,无论是舞蹈还是体育,都以体魄训练和体魄展示为目的,舞蹈和体育互相结合、不可分割。比如打枪担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一群身穿民族服装的女子,一只手持竿、另一只手持刀,在音乐中跳转翻身,且同时以柴刀敲击竹竿,形成急促而跳跃的节奏[5]。当然可以说这是体育,但又哪能说这不是舞蹈呢?其他诸如打尺寸、赛海马和前岐马灯等活动,皆兼具舞蹈和体育之特征。
(四)艺术性舞蹈
和前几种舞蹈形式比较起来,艺术性舞蹈更富于现代气息,因为政府对民族艺术的关注,很多艺术家身体力行,投入舞蹈研究实践工作中,将畲族的传统舞蹈乃至风俗习惯都带到舞台上来,让畲族舞蹈有更艺术化的展现。比如典型的《金稞红酿》,即以做黄稞炊米酒的畲族习俗为基础编创而成[6];《听樵》则展示出畲民上山砍樵的情形,三人共舞,美学魅力使人过目难忘。
二、畲族舞蹈的现实情况
社会现代化使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升,但与此同时则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衰落,这是不争的事实,畲族包括舞蹈在内的多种传统文化风俗概莫能外,其现实情况主要有几种表现:
(一)生存空间更窄
畲族人沿袭的农耕文化已经发生悄然的变化,既有的舞蹈艺术凭依文化图腾而存在,借助迎神庙会、婚丧活动而展现,而这些活动本身都处在淡化过程之中。例如畲族曾经盛行过的祭祀舞,因为其背后的文化根基是显著的鬼神信仰,这种鬼神信仰同现代社会的文明是相抵触的,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相当多的祭祀舞蹈已经无所觅其踪影。应该说,现今,我国各地少数民族文化均面临这样的生存困境,很多民族舞蹈濒临消失,尤其是其中一些基于民族风俗的舞蹈,逐渐消失几乎成为历史的必然。除此以外,各民族交往程度的交深,让民族融合成为大的趋势,畲族汉化问题也让本民族的原始生态环境出现变化,原有的如“求雨”舞、“栽竹”舞,以及“四角厅”舞、“六结花”舞等,均在平时生活中不易见到。
(二)审美情趣更新
因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日益丰富,审美要求同时发生转变,水平得以迅速提升,尤其是现今愈加发达的现代传媒形式与网络文化特色吸引很多受众,人们自然会淡化对于民俗活动的感情和兴趣,也不再热衷于投入传统民间活动中。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包括艺术工作者在内的人群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缺少热情,他们更倾向于对流行音乐、影视大片的研究;与此同时,另有一部分真正热爱民间艺术的人员却因生计问题而日夜奔波,舞蹈队伍的组织工作变得困难重重。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畲族舞蹈难以注入新型文化内涵,其活动范围日益缩小,此前的民间歌舞场所不可复现,传统节日在现代节日氛围中濒于消亡,舞蹈展示的机会少之又少。
(三)民间艺人退出
一直以来,畲族舞蹈都是依靠民间艺人传承的,属于群众自发组织的形态,这种形态现在正面临瘫痪状态,其中一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的艺师谢世,致使有些舞蹈技艺未能得到良好的保护而推动传承机会。畲族舞蹈以口传身授的办法进行传授,人存而存,人亡而亡,因为老艺人的去世,那些本就难度较大的舞蹈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
(四)表演者素质不等
当今社会,畲族民间舞蹈者很多都是农民,有些出外打散工维持生计,职业性的舞蹈演员比例很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让舞蹈表演者呈现老龄化状态,骨干表演人才缺失。另外,因为受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价值观的影响,只讲奉献不求报酬的思维正在消失,农村依然存在的迎神赛会及婚丧活动等,组织者与参与者也均讲求效益,这本无可厚非,但产生师徒传承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其中一些个别的表演者能力水平过低,在学习过程中急于求成,往往在技术上删繁就简,在动作上东拼西奏,消减传统舞蹈的艺术魅力。我们需要注意到,畲族舞蹈的组成形式是有其独特文化表征及重要历史价值的,在艺术和审美两方面都极具个性化,在有意无意的变异和扭曲中,这种个性的流逝,亦是现代畲族舞蹈创新和发展的阻碍。
三、畲族舞蹈的发展创新
我们谈及现代畲族舞蹈创新和发展的问题,首先应当注意的是畲族舞蹈的保护问题,这是一个紧迫的任务。此时,应该说“保护”二字既包含了保存的意义,又包含了发展的意义,将保护工作做好,接下来的创新才不致沦为一句容谈。
(一)结合受众和传播空间
首先应当做的是把畲族舞蹈的受众同传播空间进行紧密联系。经济的持续发展,让全国各个区域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很多原本并不为外界所知悉的畲族舞蹈也被推广开来,并引起一些外界人士的兴趣。在现代城市生存环境中,钢筋水泥的喧闹环境,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节奏,让现代人易于形成疲惫之感,在文化和心理上回归自然、回归淳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具体到舞蹈方面,这种心态直接在城市中产生一股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思潮。实际上,畲族舞蹈所深具的质朴风格,同现代人需求是相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应当为研究者注意,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结合受众和传播空间,给现代畲族舞蹈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二)形成传承人保护制度
人才的建设是舞蹈创新发展的软件条件,形成传承人保护制度、促进畲族舞蹈传承人的发展极有必要。事实证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离不开人的传承。像畲族舞蹈这种活态文化,需要民间艺术家的薪火相传。对于濒临失传的畲族舞蹈,有关部门需要对其中的绝技、绝活采取扶持。对于始终坚持从事畲族舞蹈的表演者,形成风格的开拓者,要给予足够的精神或者物质方面的奖励。此外,还应当定期举办有畲族舞蹈元素融入的文艺赛事,鼓励更多的演职人员投入畲族舞蹈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中,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
(三)促进畲族舞蹈资源的开发
首先,畲族聚居地区可以采纳传统民俗节日的优势,将文化和旅游经济结合起来,让畲族舞蹈在其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其次,畲族舞蹈在平时的旅游景点活动中,也应当充分展现地域风土民情,用于提升宣传活力和受众参与度。原生态是一种备受欢迎的自然状态,其内在的真实和淳朴魅力,决定了它在审美取向及风格品味上的优势,这种优势可能身处其中时不易察觉,而当以客观理性的视角进行审视时,其魅力与功能便会表现得非常明显,换一种角度而言,当不同地区的欣赏者相遇时,发现对方的艺术元素和自己的并不相同,其借鉴和创新思维便会迸发出来,从而在吸收对方舞蹈文化的前提下使二者得到良性结合,这是畲族舞蹈资源开发的内在机理。
舞蹈是一个民族的艺术之魂,畲族舞蹈在畲族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是畲族人在悠久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总结并创编出来的精品,对于畲族历史发展脉络的分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今,有关研究者的不断整理和探索,使得畲族舞蹈正走向现代化和社会化,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我们需要在充分肯定前人研究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舞蹈在畲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采取多种途径促进其有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宋瑾.“我和畲族音乐”及相关问题探讨[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03:43.
[2]薛峰.畲族舞文化特征的祭祀烙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0:15-16.
[3]陈勇.谈畲族舞蹈的现状与保护措施[J].大舞台,2014,12:09-10.
[4]蓝静.畲族民间舞蹈探讨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4,10:25-28.
[5]雷爱燕.如何进行畲族舞蹈创作[J].大众文艺,2015,01:41-44.
[6]王秀平.畲族民间传统文化现状调查探微[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1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