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香
摘 要: 课程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高职课程随之要进行改革,课程改革的方向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课程改革效果要满足毕业生去向主要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建议高职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课程总体改革目标:提高课程内容的通俗性和实用性;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实践教学效率;通过课程考核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 《统计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本文所谈课程是指狭义的含义。课程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高职课程随之要进行改革,课程改革的方向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课程改革效果要满足毕业生去向主要单位对人才的需求[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规划》明确了以坚持能力为重的战略主题,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的培养。《规划》提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换言之,高职教育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要创新人才培养,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
根据麦可思提供年的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调查数据为例[3],2012年至2015年该院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或个体企业,主要就业于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具体可见毕业一年半后的调查数据整理所得图1、图2。从毕业生去向看,绝大部分高职毕业生到中小型民营企业就业。
因此,高职课程改革要实现更好地向民营中小企业培养人才的目标。
一、高职财经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目标
《统计学》课程主要介绍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经济或社会现象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经济或社会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经济或社会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经济或社会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财经工作者应该了解或把握工作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因此,统计应该是财经类工作者必备的知识。大部分高职院校把《统计学》课程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识记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并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4]。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目标
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及毕业生主要去向单位对人才需求的需要,高职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实践形式、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课程总体改革目标是:提高课程内容的通俗性和实用性;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效率;通过课程考核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总之,通过课程改革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从事中小型企业统计工作所需的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还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5]。
三、高职财经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主要做法
1.课程内容改革
(1)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高职毕业生就业去向单位类型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因此,《统计学》课程应该将民营中小企业主要的统计工作引入课堂,例如,企业职工统计(包含职工人数、工资、社会保险、公积金、职工技术职称、工作年限等数据调查、整理、指标计算及分析)、企业固定资产统计(包含机器设备的数据登记、整理及使用效率分析)、企业原材料和产成品统计(包含库存数据采集、整理及分析)、企业产值统计(包含产量、价格变动及因素分析)、企业销售额统计(包含销售量、增值税、价格变动及因素分析)、企业各类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统计(包含影响因素及变动分析),等等。
(2)实现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一项完整的统计工作一般包括统计调查、统计资料整理、统计数据分析、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等,虽然这些统计工作的教学内容分布在统计教材不同章节或项目中,但是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当以某几个具体统计工作任务为载体,循序渐进,按照统计工作内容的程序依次展开,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完整的统计工作内容和程序,而且实现所学的内容与实践工作对接。图3以企业职工统计为例,说明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的设计。
(3)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执行性。在讲授统计理论时,为了让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统计专业知识,授课时多列举通俗易懂的宏观经济管理、微观经济管理或常见社会现象等统计案例,例如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说明描述性指标中的强度相对性指标;以全班学生某个月的平均生活费与某同学的全年平均生活费说明一般平均数与序时平均数的区别;以全院学生体育成绩抽样调查为例,通俗地解释抽样平均误差和抽样极限误差。在开展课程实训项目时,设计一些在校园内可实施的项目,以确保学生快速地完成实训项目,例如学生家庭年收入与学生生活费的调查分析,人均GDP的动态数列分析,学生体育成绩与身体健康状况分析,学生业余学习时间投入与成绩分析,学生玩游戏的时间与成绩分析,学生手机用途调查,学生网络购物调查分析,等等。
2.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实施“问题导向、学生互助、小组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问题导向”是老师把统计的原理和运用设计成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解答,学生通过解答这些问题训练思维,更有助于理解和消化相关知识,例如要求学生以框架图的方式分别总结动态数列中总量平均发展、相对数平均发展水平、平均数平均发展水平等指标的计算规则。“学生互助”主要是让已经掌握某个统计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教会还没有学会的同学,不仅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而且让他们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知识和技能。“小组式”是每个班成立4-6人的学习小组,有些学习任务按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方式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6]。
3.课程实践改革
课程实践采取“课堂+课外、教室+机房”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增强效果。根据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计划,大部分内容在课堂内容进行,有些实践项目需要课外完成,例如以小组形式在课外完成统计调查表设计、开展统计调查、调查表的整理和汇总、撰写统计分析报告;有些统计知识和统计工作如果借助EXCEL文档和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将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在学生没有电脑的情况,授课地点安排在机房实验室,例如统计分组、描述性指标计算、动态数列中的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速度计算、统计指数指标计算及因素分析、抽样推断置信区间估计、回归分析的散点图和回归参数计算等安排在机房实验室完成。
4.考核方式改革
采用“过程+结果、能力+知识”考核方式。不仅以期中、期末考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而且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考核,例如对学生课堂学习表现、成效、具体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不仅考核学生掌握统计知识的情况,还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职业能力的体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其职业能力。例如,动态数列总量平均发展水平指标的计算,学生能否准确判断动态数列中的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学生能否准确判断时点数列中的间断时点和连续时点,等等,如果学生准确判断,就说明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又如学生对于不懂的问题,是否通过积极思考,或者请教同学或老师来解决,还是没有任何学习行动,以此评价学生积极学习的职业能力。
一般学习过程和能力考核不太好操作,建议采取盖章记分及考核表打分的方式。一是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课堂作业本,不仅用来完成课堂练习,还作为课堂考核用,对学生上课参与任务的积极程度、任务的完成结果等采取盖章记分的方式,期末将学生所获得印章个数折算成分数;二是设计一个考核表,如下表所示,对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有选择性的挑选能力考核项目打分,首先老师公布每个项目评分标准,然后采取自评、互评、老师确认的方式进行评分。
总之,课程改革既要做到与实践对接,又要有具体措施和创新思路,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学生要积极配合,以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好搜百科.课程[EB/OL],http://baike.haosou.com/doc/.
[2]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china.com.cn/,2010-03-01.
[3]麦可思.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Z],2012-2015.
[4]刘雅漫.新编统计基础[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7.
[5]李梦川.高职应用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新理念的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4(3).
[6]黄彬红.基于职业行动能力提升的高职统计课程学生团队学习的探索研究[J].科教文汇,2015(10)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