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素质对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作用机制分析
——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

2016-10-12 02:45刘兴荣张勇荣
关键词:人口素质人口数量六盘水市

刘兴荣,秦 趣,张勇荣

(六盘水师范学院环境与资源科学系,贵州六盘水 553001)



人口素质对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作用机制分析
——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

刘兴荣,秦趣,张勇荣

(六盘水师范学院环境与资源科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1)

贵州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退化已成为阻碍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人口素质对环境的演变起着决定性作用.本研究以贵州六盘水喀斯特山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数据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贵州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现状、人口素质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寻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的人口压力和影响机制,发现该区域只有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才能促进区域环境及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人口素质与环境之间矛盾的途径,以期减缓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 促进该六盘水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为有关部门提供科学参考.

人口素质;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六盘水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水平不断提升,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开发改造力度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的加速改变,喀斯特山区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是自然环境退化严重,而这些改变处处都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人类不仅是环境退化的动因,也是环境退化的直接受害者”[1].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压力,来自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其中,数量压力直观易识,而人口的素质的高低则是隐藏于人口数量背后的,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六盘水市喀斯特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加之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导致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并且恢复难度极大,人与环境的关系变得更为敏感复杂.文中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主要对六盘水市不同文化素质的人口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二者关系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分析,为喀斯特山区人口素质与环境关系的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素材,同时也为地方政府改善教育环境、改造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1 六盘水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六盘水市,拥有9 914 km2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0.1%,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5.63%,是贵州省第三大城市,地处贵州西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境内群山叠嶂,起伏延绵,海拔1 400 m以上的山峰共1 020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类型齐全、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内沟壑纵横,深履险峻,平均海拔在1 400~1 900 m.乌蒙山脉的韭菜坪,海拔2 900 m,是境内地面最高点,人称“贵州屋脊”; 境内地面最低点海拔586 m,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毛口乡北盘江河谷.

六盘水喀斯特山区山高涧深,地势不平,特殊的喀斯特地理环境导致六盘水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是:① 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可利用水资源相对短缺;② 地形坡度较大,水土保持难度较大;③ 植被覆盖率较低,农作物品种较少,功能水平偏低,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这些特征决定了六盘水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稳定性和累加性.

六盘水市的生态环境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长期影响下,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的退化.六盘水市目前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主要表现为:

1)土地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长江上游的乌江流域和珠江上游的北盘江流域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全省9个地州有7个石漠化严重,其中包括六盘水市[2-3].六盘水市土地石漠化的面积已经占到现有耕地的大约1/3.

喀斯特山区地势崎岖、土壤瘠薄、降雨集中且雨量大、冲刷力强,是造成该地区石漠化的自然原因.人类不合理利用该区自然资源加剧了土地的石漠化.

2)天然林地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次生林.自20世纪末以来,该区居民为了生计过度开发,曾多次发生过大规模的毁林毁草开荒行为,致使境内原生植被破坏严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表1可以看出,六盘水市喀斯特山区森林覆盖率一度跌至7.55%,现存植被多为次生植被.到2014年六盘水森林覆盖率有所增长,达到46.69%,在政府的努力下,六盘水每年植被恢复速度超过2.8个百分点.

表1 六盘水地区森林面积及覆盖率统计

注:数据来源于六盘水年鉴.

3)河流污染严重,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流经该区的地表水有乌江水系的三岔河及其支流响水河、小河;北盘江水系的北盘江干流及其支流六枝河、拖长江(图1);矿产资源开发、水源过度开发导致本区域内河流污染严重,河流生态系统脆弱.表2例出了6条河流所选取的17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结果显示只有10个断面的水质达到或优于规定类别,占监测数的58.8%,达标率不高.

2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的人口压力和影响机制分析

2.1喀斯特山区人口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一般机制分析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退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其中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退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喀斯特山区复杂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多变气候条件,而人口素质结构则是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退化因素中的主要诱导因素和驱动力[4].人口是包含了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以及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动情况的复杂综合体,它是怎样影响生态环境的?国内外研究表明,人口规模的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最大[5-7],而六盘水喀斯特山区人口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人口规模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研究发现,增长的人口数量是潜在的促进生态环境退化的因素,而人口素质的高低影响了该区域人口对环境的态度,喀斯特山区居民大多无法对环境资源进行科学评估,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导致山区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同时由于不合理利用资源导致资源浪费.这一切行为决定着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演化方向(图2).

图1 六盘水地区水系

河流断面规定类别实达类别去年同期水质类别主要污染指标及超标倍数三岔河岔 河ⅡⅢⅢ氨氮(0.32)大格纽ⅢⅢⅢ虹 桥ⅣⅢⅢ金竹沟Ⅲ劣Ⅴ劣ⅤCOD(1.55)、总磷(0.37)岩脚寨Ⅲ劣ⅤⅢ总磷(1.17)龙 场ⅢⅡⅡ响水河窑 上ⅡⅡⅡ箐 口Ⅲ劣Ⅴ劣ⅤBOD5(2.00)、COD(1.60)、氨氮(2.03)九洞桥Ⅲ劣Ⅴ劣ⅤBOD5(2.63)、COD(1.38)、总磷(1.07)范家寨Ⅴ劣Ⅴ劣Ⅴ总磷(0.14)小 河小河ⅠⅤⅢⅢ小河ⅡⅤ劣Ⅴ劣ⅤCOD(2.11)、氨氮(0.49)、总磷(1.92)六枝河三丈水ⅡⅡⅡ上易黑ⅢⅢⅢ滴水潭ⅢⅡⅢ北盘江发 耳ⅢⅢⅢ拖长江小云尚ⅣⅣⅣ

注: 数据来源于六盘水市统计局统计资料.

图2 人口素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图2显示,人口素质决定了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是推动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退化的最基本原因,人口数量的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的产生.该区域山地比重大,达总面积的60%左右,可耕地面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条件的限制迫使人们不得不通过大量开垦山地、无计划的砍伐森林以获取可供使用的燃料,盲目开矿以取得各种矿材,过度放牧来增加收入等方式获取他们所需的生活资源.另外,人们能不能采用合理的方式利用土地,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该区域人口素质的高低.具体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如果该区人口素质较高,在面对人口增长、资源有限的困境时可能会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另一方面,如果人口素质偏低,环保意识不够,为了生存,可能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如毁林开垦造成土地撂荒恶性循环;过度索取大自然的资源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退化.

可以看出,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演化的方向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素质高低决定和把控的[8].通常在较高的人口素质影响下,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会考虑保护环境,采取高效利用资源的方式,这样就不会给当地资源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相反,如果人口素质不高,则会以盲目发展为目的,驱使人们采用更多极端的方式破坏环境,引起环境退化.

就六盘水市偏远的喀斯特山区而言,人口素质高低对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导致偏远山区早婚、早育、多子女现象严重,人口的快速增长,增大了环境压力,最终形成了喀斯特山区生态演化过程以退化为主要模式.

2.2喀斯特山区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方式

与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相比,喀斯特山区生存环境闭塞,人口生产能力不强,观念传统,人口数量增长快,教育资源匮乏,居民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人口素质偏低.人口与环境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限的生存资源与激增的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为了满足不断增长人口的生存需要,六盘水的粮食播种面积已由1949年的112.45 khm2增长到1978年的174.8 khm2、2013年的183.5 khm2,总耕地已由1978年的106.68 khm2增长到252.91 khm2.耕地面积增大是在减少森林、草场面积的基础上完成的,喀斯特山区山陡坡多,大于25°坡地占面积的25%.这些活动直接导致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退化恶果.同时因为盲目追求土地高产量而过度灌溉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土地肥力下降.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关系矛盾还会继续增大.盲目的开发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大面积土地石漠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六盘水地区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而可被人们利用的地表水资源、燃料能源、动植物资源和耕地资源等都比较贫乏,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资源缺口会越来越大,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大,催生了该区生态环境的退化.

图3 六盘水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变动

六盘水水资源总量为68.34亿m3,水资源补给主要靠降水,该区年均降水量为1 244 mm,降水集中在每年5~10月,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平衡,成为制约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居民数量的增加,居民对水资源开发的科学性认识不够,开发形式盲目粗放,导致该区域人口与水资源的矛盾日益严重.

2)喀斯特山区人口素质与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之间的矛盾.数据显示,1 000~1 200 m的平均海拔高度是人口受教育程度最大的区域.山地比重越大,人口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就越低.

六盘水市人口素质有以下特点:

① 人口平均文化程度不高,文化构成不合理,文盲率高.2010年六盘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六盘水常住人口中, 119 895人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4.2%;199 62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7%;874 770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30%;1 135 87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40%(包括各类学校的在校生、肄业生和毕业生).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 283816人,文盲率9.95%,是全国文盲率4.08%的两倍多.与贵州省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见表3.与人口数量激增的制约程度相比,低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更大.

表3 贵州三地区人口文化构成对比(%)

② 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数量极少,且质量不高,从事农业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匮乏.从表4可以看出,六盘水市喀斯特山区耕地面积比率达31.4%,在山地占总面积64%之多的喀斯特地区,耕地面积比重是很大的.从表5可看出喀斯特山区耕地大部分集中在坡度为15°~25°和大于25°的坡地上,比重高达65.35%,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坡度15°~25°,必须通过合理的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才能开发利用;坡度大于25°是不准开荒种植农作物的限制坡度,对于已经开发为耕地的,必须退耕地为林地、草地.喀斯特山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已与国家规定土地的科学利用相违背,导致这一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该区域居民不具备相应的科技能力,人们不能很好地对山区土地进行科学的评估,而是盲目追求耕地的最大化,导致坡地水土流水严重,土地石漠化加剧,从而无法促进喀斯特山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9].另外,由于该区地质地貌情况复杂,交流相对封闭,交通不便,人们掌握先进技术的程度及思想观念,与发达地区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在人口增长产生的压力面前,长期以来,该区域的人们获取资源维持生计更多地选择掠夺式方式,综合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水平也都很低.因此总的来说,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的人口素质,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口素质状况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结果加速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退化.

表4 六盘水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hm2)

表5 六盘水喀斯特山区耕地分坡度面积表(hm2)

3)资源环境压力与人口空间分布不均的矛盾.六盘水喀斯特山区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主要表现在局部地区集聚,人口大量向中心地区涌入,导致中心地区人口过度集中,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表6),如钟山区是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的中心区,这一区域的人口密度达到了1 280人/km2,远远高出其他地区.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该区域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人口的需要, 且教育资源城乡配置极不均衡,使该区域教育质量的提高受到了严重制约,这种趋势导致中心区教育压力加大,对于人口素质的提升产生很大的阻力,人口密度过大超过环境承载力,极易陷入人地矛盾的恶性循环,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

表6 六盘水喀斯特山区2010年人口分布情况统计

3 对策建议

人口是数量与质量的综合体,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共同作用于生态环境,要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促进地方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口素质是必经之路.

3.1加强教育培训力度

人口素质要提高,基本的途径是教育.喀斯特山区必须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技培训,引进人才,才能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竭力开发现有的人才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及环境的利用效率.

六盘水喀斯特山区资源有效利用率和资源加工层次提高的有效途径就是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就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不断加强该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适应度.同时由于该区域偏远地区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例明显高于城区,人口素质还存在着强烈的城乡差别和性别差异.因此改变偏远地区及女性的人口素质,转变观念是提高该区人口素质的首要任务.通过加大文化教育和科技培训投资,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让喀斯特山区人们开拓眼界、增长见识、改变观念,培养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科学的环境意识.向那些有特殊技能,喀斯特山区经济发展中急要的人才抛出橄榄枝,制定适宜的优惠政策予以引进.同时,整合城乡人力资源,加强偏远山区与发达地区文化交流.这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协调喀斯特山区人口素质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3.2遏制人口数量的盲目增长

继续加大六盘水喀斯特山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人口的过快增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依然是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重大压力的主要因素.因此,今后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的主要工作任务仍然是降低人口出生率.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促使人们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同时还要努力寻找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尽快降低目前较高的人口生育率,遏制人口盲目过快的增长.

3.3合理迁移人口

六盘水喀斯特山区虽然地处亚热带地区,人口密度不及东部地区大,但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水土资源使得该区土地实际的供养能力不强.促进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移民政策,生态移民若站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把保护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环境看成是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态安全,可行性强.这种方式限制了破坏生态环境和对资源进行大规模掠夺式的开发活动,保护了喀斯特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可以将生态移民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它不受地域的约束,在保障迁入地的生态环境不受损害的同时恢复和保护迁出地的生态环境,也使移民和原居民的稳定生活得到保障,这是带领喀斯特山区人们逐步走向富裕生活的生态治理措施[10-12].

4 结论

结合喀斯特山区人口素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该区域生态环境发展演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在喀斯特山区诸多人口要素中,引起生态环境不断退化的潜在诱发因素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喀斯特环境的脆弱使得该区人口压力承受力低,即环境容量小[13].而人口素质的高低则决定了生态环境发展的方向和结果,人口素质对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比非喀斯特地区更为敏感.

2)六盘水喀斯特山区人口素质不高,使得该区诸如土地、水、粮食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源与人口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大,人地矛盾成为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退化的最大潜在动力.随着该区域人口数量的继续增长,这种矛盾和压力还会继续增大.

3)六盘水喀斯特山区人口局部积聚的空间分布状况也加剧了上述人口数量增长及人口素质偏低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不均匀的人口分布状况和不理想的人口素质状况,加速了喀斯特山区人口压力对环境退化的潜在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人口素质的高低,对生态环境的演变起着决定性作用,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能否有效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爱护环境的意识.人口素质提高才能促进地方经济可行长效的发展,同时又能使子孙后代享受大自然的资源.

[1]朱震达.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J].第四纪研究,1998,41(2):145.

[2]朱安国,林昌虎.山区水土流失因素综合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5.

[3]苏维词,朱文孝,熊康宁.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及其生态经济治理模式[J].中国岩溶,2002,21(1):20.

[4]章家恩.生态退化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框架[J].水土保持通报,1997.17(6):46.

[5]LIDDLE B.Population growth,age structure,and environmental impact[J].PopulationandEnvironment,2000,21(4):385.

[6]HUNTER L M.The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population dynamics.[J].SantaMonicaCaliforniaandPopulationMatters,2000,23:98.

[7]COMMONER B.Rapid population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stress[C]//ConsequenceofRapidPopulationGrowthinDevelopingCountries:ProceedingsoftheUnitedNationsInstitutNationald’ètudesDèmographiquesExpertGroupMeeting.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1:161.

[8]童玉芬.人口对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作用机制与问题分析——以新疆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3,24(6):16.

[9]贵州省林业厅.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工程的讨论[J].贵州林业科技,1998,26(4):2.

[10]但新球,喻甦,吴协保.我国石漠化地区生态移民与人口控制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23(4):49.

[11]黄吉遇.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中澳合作忻城县喀斯特环境恢复项目调查[J].当代广西,2005,3(6):9.

[12]梅再美,熊康宁.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技术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2004,32(3):2.

[13]袁道先,蔡桂鸿.岩溶环境学[J].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惠松骐)

Analysis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between population qual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olution in karst mountain areas—Take Liupanshui City,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U Xing-rong,QIN Qu,ZHANG Yong-rong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Science,Liupanshui Normal College,Liupanshui 553001,Guizhou,China)

Ecological degrad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factor to hinder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iupanshui of Guizhou Province,and population quality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environmental evolution.This article explored the pressure of population brings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opulation quality in Liupanshui through the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nly constantly improve population quality can promot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society.Eventu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opulation quality and environment,in order to relieve the deteriorated sever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in Liupanshu,which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population quality;karst;mountain area;ecological environment;Liupanshui

10.16783/j.cnki.nwnuz.2016.05.022

2015-04-13;修改稿收到日期:2016-05-13

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2GH027)

刘兴荣(1975—),女,辽宁建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与文化地理.

E-mail:lpsszlxr@163.com

X 171.1

A

1001-988Ⅹ(2016)05-0101-06

猜你喜欢
人口素质人口数量六盘水市
一线光阴入洞中
山的国度
My Room
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首超15岁以下人口
民国时期山西人口素质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倡导全民阅读工作研究
2020年前俄人口数量将增至1.475亿
“十三五”期间江西省老龄人口数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