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6-10-12 09:01张爱玲冯长春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8期
关键词:居民点用地城乡

陈 春,张爱玲,于 立,冯长春

(1.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重庆 400074; 2.英国卡迪夫大学规划与地理学院,卡迪夫CF10 3WA;3.北京大学不动产研究鉴定中心,北京 100871)



·三农问题·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进展与展望*

陈春1, 3,张爱玲1,于立2,冯长春3※

(1.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重庆400074; 2.英国卡迪夫大学规划与地理学院,卡迪夫CF10 3WA;3.北京大学不动产研究鉴定中心,北京100871)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混乱,而现有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方面存在理论与方法缺陷。文章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及机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空间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空间研究领域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论为现有研究存在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研究内容不健全、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和空间描述为主等问题。建议未来该领域研究应跳出传统土地管理相关理论,多学科交叉,探索地理学、经济学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方面的理论框架; 基于空间格局—演变机制—优化配置的思路,构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变动力模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与人口/产业的相互影响模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空间模型,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机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与人口/产业的协调机制、城乡联系机制下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优化3方面来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城乡一体化空间格局模型模拟

0 引言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将为经济发展释放巨大的红利,可以充分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状况。事实上,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制度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一直处于自发、隐性、非法状态,这种隐性流转出现了大量不规范、利益分配不均、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等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与国有土地实现同地同价同权。从数量来看,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利用空间; 从空间分布来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存在划分混乱、分布零散、偏远等特点[1]; 从构成上看,各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尤其是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划分尚不明确,在入市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不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将耕地作为建设用地进行流转、非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搭车入市、剥夺农民入市交易的主体地位、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下的寻租、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等状况[2]。现有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研究集中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上,而各地对流转模式研究多属于对地方自下而上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缺乏流转总体规划的研究,尤其是在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机制、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等方面欠缺考虑。因此,研究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空间,分析其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流转进行空间优化,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前提条件,也是科学规划指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必须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文章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归纳目前主要相关研究成果与进展,总结存在的问题,创新性的提出未来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应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机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与人口、产业的协调机制、基于城乡联系机制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优化等三方面进行,通过这些研究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为我国城乡统筹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理论支撑。

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及机制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构成了乡村空间格局的一部分。关于乡村空间的研究最早在农村聚落地理学和农业地理学中有所涉及,如古典农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以及维尔达.白兰士和德芒戎在农村住宅、农村聚落形式及类型等方面的研究。之后有法国菲利普.潘斯梅尔偏重于土地利用和人地关系的角度对农村空间的研究。日本对村落结构包括村落形态、职能、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英国在绿化带、建制国家公园、“杰出的自然景观区”等方面对农村土地和农业发展保护的研究[3]。近年来,国外乡村空间研究综合性更强,研究文化、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对乡村空间发展的影响[4-11],研究视角也趋于多元化,从生态、空间、景观特征的角度来关注乡村聚落[8-11]。

由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我国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研究上。我国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整体上较为分散,居民点内部集约化程度不高,造成大量的土地资源闲置和浪费。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开展,对于农村居民点的研究逐渐增多,在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12-14]、空心化[15-18]和农村居民点整理[19-23]等方面研究均有重要成果。在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方面,主要运用了罗伦斯曲线、指数分布、孔隙度指数、波谱分析、分形、Hurst 指数分析、Ripley′s K 函数分析、Voronoi图和生态景观指数法[24-27]等研究方法。在农村居民点变化驱动力方面研究主要采用Logistic模型、多元回归、主成分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内外驱动力[14,28-32]以及农村聚落空心化的驱动机制[15,18]。但总体来说,上述研究大多是将农村居民点用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空间特征及变化,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分类系统的研究相对匮乏; 在研究内容上,现有成果缺乏从产业发展—就业选择—用地空间的思路来探究农村建设用地空间结构产生的机制,对具有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特色的空间结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因此,亟需系统界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分类概念体系,深入到村镇尺度,探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类型及空间分布,以此来厘清、界定和提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的结构特征,研究空间格局及演变机制。

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的理论最早源于城市空间均衡布局理论,包括区位论、增长极理论、田园城市理论以及点轴理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核心—边缘理论以及多核心模型等城市微观空间结构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非线性规划和线性规划等理论的发展为土地利用空间研究提供了分析手段,多目标、土地适宜性指数、基于栅格的土地利用空间配置算法、CLUE模型、改进后的CLUE-S 模型等也被运用到空间优化中,尤其是改进后的CLUE-S模型对社会、经济、生物、物理等因子进行了综合考虑,能够将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空间模拟,可信度较高。国外土地利用优化的研究成果将为本课题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优化提供有力借鉴。

国内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优化的研究集中在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方面,在技术手段上主要运用密度分析、模拟退火算法、引力模型、改进微粒群算法、改进PSO算法等优化模型[33-35]; 在优化模式上,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将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模式进行分类,如重点整理区、适度整理区、新农村建设类型区、迁村并点型整理区; 城镇扩展型、城乡结合型、优先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迁弃型; 重点发展型、适度挖潜型、限制扩建型和优先整治型; 异地搬迁型、保留发展型和优先发展型。总体来说,国内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的研究仍然大多以农村居民点用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分类系统的研究相对匮乏; 另外鲜有从城乡土地一体化配置的角度来研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化布局方案。

3 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空间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基于城乡统筹的观点应抛开城乡二元体制来看待城乡空间,将城乡看成统一的空间区域,重视和促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经济联系网络的建立[36]。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需求和变化都是在资源有限的约束条件下进行动态性配置,应将城乡土地资源看成一个整体,土地资源在城乡间实现合理流动[37]。

发达国家较重视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如英国的乡村建设较早就将城市与乡村的规划结合在一起,实行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的模式。1932年英国政府颁布“城乡规划法”(Town and Planning Act)作为世界第一部包含乡村规划的法规,从空间规划层面上促进了城乡的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3]。英国的空间规划推行对乡村的保护,从起初的仅考虑粮食安全问题,逐渐过渡到对乡村用地开发建设的有序规范管理。法国的国土开发政策和空间规划体系中将城市和乡村均纳入其中,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建立了乡村开发建设政策框架[38]。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乡村长期被孤立起来分析,很少对城乡关系进行研究。直到近年,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面临困境,城乡之间无效和无序导致经济表现为脱位的形式(Dislocation Economy),发展中国家才开始重视城乡关系的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城乡互动、城乡对立、城乡互助[39-40]等方面。解决城乡关系失调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建立“乡村—城市关联观”[41-42],从城乡关系网络视角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网络化”模式[43-45]。这些城乡关联的研究多为定性描述,缺乏对城乡空间进行研究,更多地从城乡经济社会差异、经济社会要素流动(人口迁移—产业联系—资源和资本转移)等方面对城乡关系进行论述[46],而关于城乡空间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揭示城乡交错带(边缘区)空间结构的动态过渡性、人口社会学特征多元化、经济发展复合型和土地利用多样化等特征,以McGee的亚洲城乡一体化“Desakota”空间研究为代表[46]。

我国由于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安排,城市空间相应被割裂,城乡土地要素亦不能自由流动。随着“城乡统筹”概念的提出,对城乡空间统筹方面的研究渐渐增多,主要表现为城市规划界的城乡统筹空间规划研究和土地管理界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对于城乡空间统筹规划,其内涵界定学界还没有统一认识,仅在强调城市与乡村的整体性方面获得一致。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目前没有法定地位,各地都在通过各种形式对城乡空间统筹规划进行探索,比如“两规合一”、“三规合一”以及在城乡统筹理念和《城乡规划法》的指导下立足现有规划体系编制各种形式的城乡空间统筹规划[47-51]; 对于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主要研究了建立统一市场的可行性、面临的制度障碍、市场基本架构,缺乏从空间视角来对市场建设进行系统设计[52-54]; 对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该政策要求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相挂钩,其概念本身就带有空间性质,通过近几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的研究,在增减挂钩的目的与意义、运作模式、增减挂钩规划、效益评价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已形成了初步成果[55-60],但是对增减挂钩的空间理论研究方面,仅仅从级差地租、核心—边缘理论、土地发展权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尚没有建立起合适的空间模型[61]。

4 结论与展望

4.1研究结论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方面均存在不足。

(1)在理论基础方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需跳出传统土地管理相关理论,基于多学科交叉理念,探索地理学、经济学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方面的理论框架,引入新视角对其空间格局及演变机制作出理论解释;

(2)在研究内容方面,研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政策的多,对流转产生区域的空间特征、形成机制及绩效进行研究的少; 研究构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的多,但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分类进行空间研究的少; 对构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农村居民点驱动力研究的多,但从产业—人口—用地相互作用角度来研究空间格局影响机制的少; 就农村而农村研究优化布局的多,但从城乡一体化视角来研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优化的少;

(3)在研究方法方面,对构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影响因素研究的多,但构建空间理论模型的少; 目前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的研究仍以定性描述和空间描述为主,在空间分析与经济分析的结合方面显得不够,应尝试通过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运用严密的逻辑或数理推导—建立空间理论框架—开展实证研究的思路,逐渐改善“重描述轻理论”、“重归纳轻演绎”、“重定性轻定量”的现状。

4.2研究展望

上述研究成果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但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依然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这种产权不平等对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影响巨大,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才刚刚开始发展,仍有不少需要进一步深化,目前以下3 个方面的研究较为迫切(图1)。

图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展望技术路线

4.2.1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机制研究

从各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结构体系出发,提取其空间特征,分析空间格局演变规律,探究其动力机制并构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变动力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1)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及特征提取:结合该研究关注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对各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系统定义和划分; 从类型、权属、数量、功能、空间分布等角度对实证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特征进行全面提取,并对比其与城市建设用地特征的异同; 研究各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空间中的组织形式和相互关系,并分析其空间集聚或分散的规模及程度,构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结构理论模型。(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演变规律:提炼实证区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结构类型及空间分布演变过程,分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格局演变规律,划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发展或衰落类型; 从微观尺度对不同类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功能变化分析,重点研究农户生计变化与用地功能变化的关系; 对已存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区域进行流转前后经济、社会、空间绩效评价研究。(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变动力模型:根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变规律,进行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变影响因素评价; 提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演变形成的自然、经济、社会、制度、个人驱动因子,构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变动力模型; 重点分析影响农民决策过程的行为因素和动力机制,及农户空间行为决策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变中所起的作用。

4.2.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与人口、产业的协调机制研究

研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与人口、产业的相互关系。首先,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农村人口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的协调度; 进而,分析产业发展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的影响,构建产业—用地模式经验库并进行经验挖掘; 最后,建立产业—人口—用地的相互作用模型并进行实证。(1)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与人口协调性研究。提取农村人口年龄、性别等特征,分析其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从居住与就业的角度,分析农村人口的居住用地空间和就业用地空间的规模、结构及分布特点; 从“人—地”关系角度切入,以农村人口迁移行为、就业行为和土地流转行为为着眼点,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的协调度。(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与产业发展经验挖掘。研究不同的地域特征条件下,农村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模式,建立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模式经验库; 分析不同类型农村地区不同产业—用地模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 依托典型区域的产业发展成功模式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模式及运行机制,进行发展路径的经验挖掘,研究其可推广性。(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与人口、产业的相互影响模型。以就业为主线,从农民个体行为出发,研究产业发展—就业选择—用地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 提出假设并选取变量,构建产业—人口—用地理论模型; 根据理论模型,对实证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产业、人口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和实证分析。

4.2.3基于城乡联系机制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优化研究

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研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首先,将城乡联系进行抽象,分析城乡之间各要素流尤其是土地要素流的运行机制,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空间模型; 进而,构建城乡建设用地供需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供需预测模型; 最后,根据前述两项进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优化研究。(1)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空间模型。从城乡生产—消费一体化的角度探讨城乡两个异质空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研究城乡之间要素流的类型、流量、流程和流向,探讨城乡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规律; 重点研究土地要素流的特性和运动形式,探讨土地要素的城乡空间转移和扩散的影响机制; 构建包含城市、中心镇、集镇、村的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空间模型及价格表现形式。(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供需空间研究。分析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的影响因素,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城乡建设用地供需预测模型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供需预测模型; 分析产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供需区域的空间特征,探究其形成机制; 构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供需平衡分析框架并进行流转供需空间预测研究。(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优化研究。依据城乡建设用地供需模型和城乡空间本底及利用状况,进行既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资源的适宜性评价; 根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目标,研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目标模拟优化模型,进行多目标情景分析和演绎,形成城乡空间一体化下最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优化方案。

[1]陈春.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6): 3~7

[2]伍振军,林倩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政策演进与学术论争.改革, 2014,(2): 113~119

[3]于立,那鲲鹏.英国的农村发展政策及乡村规划与管理.中国土地科学, 2011,(12): 81~87

[4]Kiss E..Rural restructuring in Hungary in the period of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Geo-Journal, 2000, 51(3): 221~233

[5]Thorsen I,.Modeling Residential Location Choice in An Area with Spatial Barriers.Regional Society, 2002, 36(6): 13~64

[6]Sanjay K..Tourism and rural settlement Nepal′s Annapurna reg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4): 855~875

[7]Martins P.F.D..Pereira T.Z.D..Cattle-raising and public credit in rural settlements in Eastern Amazon.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2,(20): 316~323

[8]Paquette S.,Domon G..Changing ruralities,changing landscapes:Exploring social recomposition using a multi-scale approach.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3, 19(4): 425~444

[9]Carrion-Flores C.,Irwin e.g..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land-use conversion and sprawl at the rural-urban fringe.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4, 86(4): 889~904

[10]Sevenant M,Antrop M..Settlement models,land use and visibility in rural landscapes:Two case studies in Greece.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7, 80(4): 362~374

[11]Banski J,Wesolowska M..Transformations in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of Poland′s Lublin region-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settlement structure and landscape aesthetic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0, 94(2): 116~126

[12]宋志军,关小克,朱战强.北京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形特征及复杂性.地理科学, 2013,(1): 52~59

[13]刘明皓,戴志中,邱道持,等.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布局优化.经济地理, 2011,(3): 476~482

[14]姜广辉,张凤荣,谭雪晶.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农业工程学报, 2008,(11): 69~74

[15]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地理学报, 2009,(10): 1203~1213

[16]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地理研究, 2010,(1): 35~42

[17]陈玉福,孙虎,刘彦随.中国典型农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地理学报, 2010, 65(6): 727~735

[18]刘彦随,龙花楼,陈玉福,等.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科学出版社, 2011

[19]谢保鹏,朱道林.基于区位条件分析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农业工程学报, 2014,(1): 219~226

[20]双文元,郝晋珉,艾东,等.基于区位势理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分区域模式.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10): 251~261

[21]曲衍波,姜广辉,张凤荣,等.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23): 232~242

[22]孔雪松,刘耀林,邓宣凯,等.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8): 215~223

[23]余劲,孙春阳.中国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评述.中国土地科学, 2008,(5): 69~71

[24]田光进,刘纪远,张增祥,等.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遥感学报, 2002,(4): 307~311

[25]宋志军,关小克,朱战强.北京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形特征及复杂性.地理科学, 2013,(1): 52~59

[26]沈陈华.丹阳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22): 261~266

[27]海贝贝,李小建,许家伟.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地理研究, 2013,(12): 2257~2268

[28]王成,武红,徐化成,等.太行山区河谷内居民点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的研究——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地理科学, 2001,(2): 170~176

[29]李晓刚,欧名豪,荀文会.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演变的驱动力研究.广东土地科学, 2006,(1): 25~29

[30]郎义华,姜廷宪,邱道持.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及驱动力分析——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 146~150

[31]陈振杰,李满春,刘永学.基于GIS 的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2): 180~184.

[32]谭雪兰,钟艳英,段建南,等.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力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地理科学, 2014,(3): 309~315

[33]刘耀林,洪晓峰,刘殿锋,等.利用模拟退火算法的村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调控模型.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1,(6): 752~755

[34]焦鹏飞,张凤荣,李灿,基于引力模型的县域中心村空间布局分析——以山西省长治县为例.资源科学, 2014,(1): 45~54

[35]韦燕飞,陈燕奎,童新华.基于改进PSO算法的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布局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4,(2): 72~76

[36]于立,彭建东.中国小城镇发展和管理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讨.国际城市规划, 2014,(1): 62~67

[37]安超.城乡空间利用生态绩效的内涵、表现及内在机理探析.城市发展研究, 2013,(6): 16~23

[38]刘健.基于城乡统筹的法国乡村开发建设及其规划管理.国际城市规划, 2010,(2): 4~10

[39]Yasusada Murata.Rural-urban interdepende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68): 1~34

[40]Scarlett T.Epstein,Jezeph David.Development-there is another way:a rural-urban partnership development paradigm.World Development, 2001, 29(8): 1443~1454

[41]Potter Robert B.,Unwin Tim.Urban-rural interaction:physical form and political process in the Third World.Cities, 1995, 12(1): 67~73

[42]Oucho John.Enhancing positive rural-urban linkages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creation:some experiences in eastern and central Africa.Inter-regional Conference on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Rural-Urban Linkages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http://www.upo-planning.org/detail.asp?articleID=219, 2004

[43]Cooke,P.,Morgan,K..The network paradigm:new departures in corporate in corporat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Society and Space, 1993,(11): 543~564

[44]OECD.Networks in Rural Development.Paris:OECD, 1996

[45]Murdoch Jonathan.Networks:a new paradigm of rur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0,(16): 407~419

[46]Ginsburg,N.,Koppel,B., McGee,T.G..The Extended Metropolis: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1991:47~70

[47]高云虹,曾菊新.城乡网络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选择.开发研究, 2006,(1): 89~92

[48]李兵弟.城乡统筹规划:制度构建与政策思考.城市规划, 2010,(12): 24~32

[49]彭震伟.新农村与城乡统筹发展.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

[50]张京祥,陆枭麟.协奏还是变奏:对当前城乡统筹规划实践的检讨.国际城市规划, 2010,(1): 12~15

[51]陈为邦,潘斌.城乡统筹怎么统.城市规划, 2010,(1): 59~60

[52]张合林,贾晶晶.我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及配套政策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5): 119~122

[53]谭文兵.城乡等值化对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启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4,(6): 24~26

[54]焦永利,叶裕民.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经济学分析——以三个模型为工具.城市发展研究, 2014,(10): 65~71

[55]吴郁玲,曲福田,冯忠垒.论我国农地发展权定位与农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农村经济, 2006,(7): 21~23

[56]吴义茂.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的困境与规划建设用地流转——以重庆“地票”交易为例.中国土地科学, 2010,(9): 24~28

[57]邱继勤,邱道持,石永明.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指标的市场配置.城市问题, 2010,(7): 65~69

[58]邵彦敏,金易.基于农地发展权视角的土地征收增值分配研究.学习与探索, 2010,(5): 196~198

[59]易小燕,陈印军,肖碧林,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32(1): 11~13

[60]伍学林.成都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经验与启示.软科学, 2011,(5): 99~101

[61]陈春,张维,冯长春.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研究进展及展望.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1): 61~66

RESEARCH ON RURAL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SPACE: PROGRESS AND PROSPECT*

Chen Chun1, 3,Zhang Ailing1,Yu Li2,Feng Changchun3※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2.School of Planning and Geography,Cardiff University,Cardiff,CF103WA,UK;3.The Centre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and Appraisal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The research on the layout of rural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in China is scarce. The progress on pattern,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was summarized and problems such as no theoretic system, incomplete content and simple method were pointed out. This paper suggested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 framework of spatial research on rural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by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instead of by traditional land management theo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the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distribution, prospect of spatial research on rural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was presented. After refining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evolution law, the driving model of rural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space was set up. Finally,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land spatial structure, population, industry was analyzed and the industry - population - land model was developed. Based on analysis of urban and rural contact mechanism, a unified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space model was established. System dynamics was utilized to simulate 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This paper could give innova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rural space, and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rural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circulation.

rural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patial pattern; model simulation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820

2015-08-02

陈春(1979—),女,重庆人,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城乡规划。※通讯作者:冯长春(1957—),男,山西安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fcc@urban.pku.edu.cn

F301

A

1005-9121[2016]08-0135-07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目标下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研究” (41201178);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村镇区域空间规划与集约发展关键技术”(2012BAJ22B00)S的阶段性研究成

猜你喜欢
居民点用地城乡
基于GIS的金海湖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遥感技术的轩岗矿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三江源玉树藏族自治州寺院和居民点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