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通感与范例赏析

2016-10-12 06:54:02孟庆明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名作欣赏 2016年9期
关键词:通感诗人诗歌

⊙孟庆明[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修辞例话

诗歌通感与范例赏析

⊙孟庆明[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河北承德067000]

在关于通感机理的诸多研究中,目前多数人认同阿莉西亚·卡列哈斯的研究成果。本文以神经解剖与生理学为资料,与之作了理论链接,以提供这一成果的神经学基础。从中西对比中可知通感不是舶来品,祖国诗歌通感修辞源远流长。通感可分类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每类又可细分为两种。本文通过范例着重对通感的变体进行了辨析和生成机理的探讨。最后,强调了通感在诗歌写作中的重要性。

通感神经学基础分类变体

通感,生理学称为联觉,就是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文学作品中的这种修辞,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可以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审美情趣,增强艺术效果。典型的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这里,清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再比如:“四月的黄昏里,流曳着一组组绿色的旋律”(舒婷《四月的黄昏》),这是视觉(绿色)向听觉(旋律)的转移。

一、通感的神经学基础

从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来讲,人体各种感觉冲动通过专用的神经通路传至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进行整合或分析,产生相应的感觉。即不同的感觉冲动传至不同的特定区域,例如:视觉的特定区域在大脑皮层的枕叶,听觉的特定区域在大脑皮层的颞叶。那么,联觉现象——感觉的转移,又该怎样解释呢?围绕这一现象,科学家们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经历了起起伏伏的探索过程。目前多数人认同西班牙阿莉西亚·卡列哈斯的研究成果,他认为:“联觉现象是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的。”①以下是笔者的尝试:将这一成果与人体神经解剖与生理学资料作理论上的链接,以此提供这一理论的神经学基础。

我国现行医学高校教材《生理学》认为,感觉的向中传导可分为“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与大脑皮层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非特异投射系统“经多次换元并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因而与皮层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该系统的上行纤维进入皮层后分布于各层内,起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作用。”以上《生理学》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弥散性投射”理论支持并解释了卡列哈斯的理论。②简言之,一种感觉冲动(如听觉)经特异传导通过脑干时,发出其侧支,抵达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非特异投射核),进一步向大脑皮层作弥散性投射(即可与视觉、味觉等产生联觉)。③由此可见,通感不是“对儿时的认知记忆和联想”,也不是单纯地为了描述需要而设的比喻形式,它的存在有其神经学基础。

二、通感在中外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

在文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通感是舶来品。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追溯中国的诗歌发展史,通感不仅土生土长,而且源远流长。在我们祖先古老的文学园地上,通感之根,早就破土发芽。

如《礼记·乐记》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累累乎端如贯珠”。后人注疏为:“上如抗”者,言歌声上响,感动人意,使之如似抗举也。“下如队”者,言声音下响,感动人意,如似坠落之意也。“累累乎端如贯珠”者,言声之状累累乎感动人心,端正其状,如贯于珠。④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听声类形,是通感。只是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没有理解或认识它。“通感”一词在中文中的出现,系钱钟书先生译自英语syn(a)esthesia,整体直译为“感觉之共产”“共同感觉”,钱钟书称之为“通感”。宋祁的《玉楼春》有句“红杏枝头春意闹”,钱钟书认为“闹”字是“形容其花之盛(繁)”,“‘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⑤。宋祁之后,用“闹”字来形容无“声”景色的诗句很多。

唐诗中不乏运用通感的名篇佳作,例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空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⑥

诗人借助联想把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和思想感情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人想象着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悲抑泣泪,盛开的兰花张口欲笑;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迷,竟忘了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霈;乐声传入神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这些都是听声类形,运动着的物象,联翩而至,新奇瑰丽,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在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也有通感的运用:“像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也似的声音。”⑦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的先驱者波德莱尔的《契合》一诗表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纲领性理论。他认为“香味、色彩、声音都相通相感”,在各种官能的作用下,嗅觉中的香味可以如同触觉中所感知的孩子的新鲜的肌肤,可以如同听觉中的甜美的笛音,还可以拓展为“心灵的欢欣,感觉的陶醉”⑧!波德莱尔所著的诗集《恶之花》中很多诗篇都运用了通感手法。后来,“通感”就成了欧洲象征主义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

笔者认为,外国诗人中,除波德莱尔外,其他象征主义诗人如兰波、魏尔伦等,都有通感佳作。而俄国的叶赛宁也别具特色。

叶赛宁通感手法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他在《花楸果红了》一诗中唱道:

天鹅的歌声/在抚慰你眼中的彩虹。⑨

这里,是听觉(歌声)向视觉(彩虹)的挪移,动词“抚慰”又极为传神,仿佛歌声具有了触摸的动作,眼中的彩虹受到天鹅的抚爱,听觉、视觉和触觉相互交融,妙趣横生。在《哎呦,世上小猫何其多》一诗中,叶赛宁写道:“那浅蓝色的星星像在丁零零作响”⑩,星星可以作响,视觉和听觉的交融,这与我国宋代大诗人苏轼的“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夜行观星》)一样,他们都对天上繁星挤作一团的情状作了精彩的描绘。

西班牙的洛而伽是后期象征主义的一员。他同其他后期象征主义诗人一样,重视通体的象征和暗喻,重视“通感”。纵观中外诗歌发展史,我国的唐宋时代,通感之花已默默地繁茂在诗词园地,只是当时没人叫出她的名字,当时的国外则相对式微。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诗处在起步阶段,随着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涌入,留学法国的李金发出版了诗集《微雨》,通感颇受模仿象征派诗艺的诗人们的青睐,这很容易给人以假象——通感是从西方传入的。

三、通感的分类

关于通感的分类,目前并没有形成共识。笔者认同顾城的分类,以下仅以顾城的分类法为主,参考沈天鸿等其他诗人、诗评家的见地,将通感梳理、分类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

狭义的通感可以解释为五官对世界的感受通过心理而互相转换、彼此贯通。狭义的通感又可以分为简单和复杂两型。

1.简单型是通感的最基本形式,是一对一的感觉转移,两端一般均为实体事物。例如:“我跟随着你/你牵引我误入深的山谷/天色渐晚,袭来的花香多么昏暗/大青石发出古老的叹息……”(路也:《山上》),这里有嗅觉(花香)向视觉(昏暗)的转移,有视觉(大青石)向听觉(叹息)的转移;“春天的田水/还有些凉,/白鹭鸶喜欢/落在牛背上。/晒过太阳的牛背/是最温暖柔软的/石头”(林良:《白鹭鸶》),这是触觉(温暖柔软)向视觉(石头)的转移;“她已把我的全部感受,/融为一体!/她的气息(嗅)散发旋律(听),犹如她的声音(听)化为芬芳(嗅)”(波德莱尔:《恶之花·她的全部》)。

2.复杂型通感为多种感觉的交叉组合,如:

《海螺》

[西班牙]洛而伽

他们带给我一个海螺//它里面在讴歌/一幅海图。/我的心儿/涨满了水波,/暗如影,亮如银,/小鱼儿游了许多。//他们带给我一个/海螺。⑫

诗人由看到一只海螺写起,通过视觉进行联想,然后与听觉相沟通,于是诗人既听到了海螺对大海的讴歌声,也看到了大海的壮阔景观——阳光下的海面,幽深如黑夜的暗影,闪亮如耀眼的金银,还有那许多美丽的小鱼在“我”的心海里畅游、嬉戏。“我的心儿/涨满了水波”又融进了触觉体验。

广义通感:广义通感不限于五官感知的交流,而是扩展至一切感知之间的贯通。强调了心理的参与,和“从微观进入宏观,从具象进入抽象”,甚至“帮助诗进入物我合一的自由境界”⑬。也可分为两型,即具象与抽象的感觉转移和强调心理参与的“心理大通感”。

秋天

何其芳

我的灵魂将多么轻轻地举起,飞翔,/穿过白露的空气,如我叹息的目光!/南方的乔木都落下如掌的红叶,/一径马蹄踏破深山的寂静/或者一湾小溪流着透明的忧愁,/有若渐渐地舒解,又若更深地绸缪……/过了春又到了夏,我在暗暗地憔悴/,迷茫地怀想着,不做声,也不流泪!⑭

抽象的“灵魂”轻轻地“举起”,“飞翔”,具有了动感的视觉形象;“忧愁”(抽象)是“透明”的(视党),而且这种忧愁,有若渐渐地“舒解”,又若更深地“绸缪”,是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感觉转移。整首诗由于通感的使用,情人之间那种既有轻松的“舒解”,又有更深的缠绵的微妙情感,建起了一个奇妙的恍惚与含混的语义情境。

如上所述,通感的最复杂形式,不限于五官感知的交流,而是扩展至一切感知之间的贯通,更强调了心理的参与。笔者认为把这种通感定义为“心理大通感”,十分恰当。比如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一个意象一个形象,“往事知多少”则是一个抽象的心理过程,“小楼昨夜又东风”,这是微观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是一个很大的宏观的场景。因而,这里可谓“从微观进入宏观,从具象进入抽象”的“心理大通感”。

意大利诗人翁加雷蒂的《大地》一诗是广义通感的典型范例。诗人将各种感官彻底打开,通过心理联接,主客体感应契合,从而写出了一首气韵贯通的高蹈而精彩的诗歌。在心理大通感的作用下,作者听到了具有抽象历史感的“龙骨入水”,看到了“海鸥啄食、猎物遁驰”,看见了历史的泰兰尼祖先的“隐秘的墙上”的画面及海豚的飞逐,甚至连死亡“寂然的呐喊”都听到了,更加“响亮”了,这些都是心理大通感。⑮

法国诗人兰波的《乌鸦》一诗写于普法战争之后,战争的失利、生命的死亡在诗人心中投下重重阴影——悲哀、沉沦、失望。诗中所描写的“寒气袭人”的草原,“萎靡的小村庄”,“旧十字架的道路”等等,正是诗人的心灵世界与自然世界冥合的结果⑯。心理大通感“帮助诗进入物我合一的自由境界。”

雨下着

[西班牙]阿莱桑德雷

黄昏,雨下着,我想象中的你也下着雨,/这日子/记忆之门启开着。你走了进来/我听不到。记忆仅给我你的影象/那儿仅仅你的吻或是雨落着/你的声音下着雨,你哀伤的吻下着雨,/深深的吻/泡在雨水里,嘴唇湿润着/记忆。你的吻/在柔和的天空哭泣。/雨从你的爱中下着,湿润我的记忆,/雨继续下着。吻/自远而下。灰色的雨/继续下着。⑰

雨天容易引起人的回忆、思念之情。诗人也如此,黄昏的雨开启了“记忆之门”,而且五官打开,“心理的大通感”也随之打开。听觉(你的“声音”)触觉(你的“吻”)都与动感很强的视觉(下着雨)融通。“雨从你的爱中下着,湿润我的记忆”“你的吻/在柔和的天空哭泣。”“灰色的雨/继续下着”等多处具象与抽象,微观与宏观跨越转换,凸显了诗人复杂的心理过程:回忆的美好与无奈,思念的浓郁与长久。

四、通感的变体与辨析

随着通感技巧在诗歌中的广泛应用,又出现了通感的变体,在为诗歌美学增加了提升可能的同时,也为诗歌的阅读、欣赏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难度。

通感的变体往往与比喻(明喻、暗喻)融通一起,此时的比喻或省略本体或省略喻体,或省略比喻词甚至省略整个比喻句。此外,比喻的一种特殊形式——曲喻,如果兼有感觉的转移,也可视为通感的变体,举例如下:

大地

〔意大利〕朱泽培·翁加雷蒂

夺目的光闪在/大镰刀上,声音逐步地//自岩窟里返回,误向/迷失,风/和其他的盐质使眼睛发红……⑱

“夺目的光闪在/大镰刀上”,开头的这一句似乎有些费解,读懂它,可理解为有一个比喻句“太阳照在大海湾流的光像个大镰刀”,省去了本体,用“夺目的光”、“闪在”作了些暗示,留下了喻体大镰刀,化视觉为触觉,这是一个省略了比喻句一端的通感变体。这一句读懂了,便开启了诗歌的阅读之门。下面的诗句是对海浪冲刷岩窟、声音自岩窟返回以及大地沉默观看的深刻描述,用了通感及拟人化等手法。

葵花地

盘妙彬

小镇上了明信片。在镇外,葵花的生活没有变/太阳越升越高/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到落日/一匹匹葵花跟着,黄金的马蹄声声//……⑲

葵花的圆形籽盘,恰似马蹄。利用联想以及葵花跟着太阳转的动感描述,加之“一匹匹”取代了“一朵朵”的过渡,完成了葵花向马蹄的比喻,之后喻体马蹄(视觉)与听觉的通感,生成了“马蹄声声”。此处也可视为兼有感觉转移的曲喻。关于曲喻,钱钟书先生早有精辟的论述,他在《谈艺录》一文中说李贺的诗句“银浦流云学水声”是曲喻⑳,而在《通感》一文中又认为这一句是通感㉑。笔者认为曲喻中一旦出现感觉的转移(往往是喻体的转移),便兼有通感作用,并可进一步归宗为通感的一种变体。此外,这里又融入诗人由葵花的“黄”到黄金的联想,视觉与听觉通感,而生成了具有金属音响的“黄金的马蹄声声”。

黄色交响乐

〔英〕奥斯卡·王尔德

一辆公共马车缓缓而移,/像只黄蝴蝶在桥上爬行,/这里那里,出现行人身影,/恰像是蠢蠢而动的蝼蚁。//满载黄色甘草的大驳船/向影影绰绰的码头漂浮,/码头边,低悬着一抹浓雾,/宛如一条丝织的黄披肩。//黄叶正开始呈现出秋意,/从教堂边榆树枝头飘落,/我脚边淡绿的泰晤士河/卧着,像一带碧玉泛着涟漪。㉒

诗的标题就是视觉(黄色)与听觉(交响乐)的通感,读者的阅读期待该是那曲动听的交响乐了。然而并非如此,整首诗作者有意识地剔除了声音元素,只留下通感的另一端——一幅幅动感的黄色画面:马车缓缓而移,像只黄蝴蝶;浓雾低悬着如黄披肩;大驳船,向码头漂浮;呈现出秋意的黄叶从枝头飘落。正是这些静谧的并非完全静止的画面,表现了音乐的和谐之美,一个个黄色景物犹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是交响乐的主旋律,而节奏是舒缓的。这种无声的交响乐,使诗人内心那种孤独和失落的感受更细腻地被读者所体会。

五、对通感运用的几点思考

1.作为对通感的理解或对范例的辨析,可以用以上方法分条缕析,但在实际写作中则完全是另一码事。它是瞬间的感官融通。正如顾城所述,诗人“是在一瞬间以电一样的本能,完成这种联系的——众多的体验,在骚动的刹那就创造了最佳的通感组合”。㉓

顾城有句名言:“如果像分析诗一样地去写诗是很难写成诗的”㉔。笔者在诗歌习作中体会到,通感的运用是诗人让感官醒来并使之相互贯通的过程,诗人的“入境”十分重要,要紧紧抓住灵感莅临的一刹那。拙作《轰响的鸟鸣》有这样一节:

“而小鸟害着乡愁/它望着天空——它的故乡/发出灰蒙蒙的鸣叫/一大群鸟儿从天而降/友情在阳台叽叽喳喳地开花。”㉕

这里“灰蒙蒙的鸣叫”是视觉(灰蒙蒙的天空)与听觉(鸣叫)的通感;最后一句是“友情(抽象)、听觉(叽叽喳喳)、视觉(开花)的感官贯通,再现了阳台上鸟儿鸣叫的生动场景。

2.通感是诗歌写作中极为重要的修辞手段。这一点很多著名诗人都有论述。波德莱尔的“契合论”已如前述,其他如法国的兰波,西班牙的洛而伽,台湾的罗明,以及著名诗人辛笛、大诗人戴望舒等都十分重视通感。辛笛说:“印象(官能通感)+思维=诗。”㉖戴望舒说:“诗不是某一官感的快乐,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㉗这里的“全官感”自然是指五官的打开,“超官感”,该是心理参与下的广义通感。下面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博尔赫斯的《南方》一诗,直截了当,把通感生成的句子定义为“诗”:

南方

〔阿根廷〕 博尔赫斯

从你的一个庭院,观看/古老的星星;/从阴影里的长凳,/观看/这些布散的小小亮点;/我的无知还没有学会叫出它们的名字,/也不会排成星座;/只感到水的回旋/在幽秘的水池;/只感到茉莉和忍冬的香味,/沉睡的鸟儿的宁静,/门厅的弯拱,湿气/——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㉘

作者坐在庭院观看星星,感到了花香(嗅觉)、沉睡的鸟儿的宁静(听觉)、门厅的弯拱(视觉)、湿气(触觉)。显然,这是感官融通的通感,诗人认为这些事物,“就是诗”,通感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鉴于当今诗坛存在着的无技巧写作的浮躁之声,甚至“拒绝通感”,笔者谨以以上梳理,为诗歌的通感鼓与呼!让通感这位缪斯女神的美丽使者,理直气壮地在诗歌舞台上翩翩起舞。

①周姝编译,《联觉现象之谜》,《科学之友》2007年第12期,第20—21页。

②朱大年等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第300—301页。

③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人体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年版,第516—518页。

④转引自周振甫:《诗词例话全编》(上),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2页。

⑤⑦钱钟书:《七缀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63页,第71页。

⑥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990页。

⑧吴笛:《世界名诗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页。

⑨⑩黎华编译:《叶赛宁诗画集》,四川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95页,第215页。

⑪例如《英国诗史》(王佐良著,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列举大批诗人的名篇,通感诗句极少,在弥尔顿的杰作《失乐园》中有“早晨的空气好甜,刚升的晨光好甜”等通感句。

⑫许自强、孙坤荣主编:《世界名诗鉴赏大全》,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024页。

⑬㉓㉔顾城:《顾城文选(卷一)·别有天地》,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75页,第263页,第276页。

⑭骆寒超、董培伦主编:《20世纪华文爱情诗大典》,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305页。

⑮⑱转引自陈超:《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上),河北教育出版2002年版,第372页。

⑯佟自光等主编:《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歌》,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⑰《诗刊》,2010年8月上半月刊,第4页。

⑲《诗刊》选编——《2004中国年度诗歌》,漓江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⑳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1页。“如《天上谣》云:‘银浦流云学水声。’云可比水,皆流动故,此外无似处;而一入长吉笔下,则云如水流,亦如水之流而有声矣。”

㉑钱钟书:《七缀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68—69页。“好些描写通感的词句都直接采用了日常生活里表达这种经验的习惯语言。……再补充一些例子。……《天上谣》:‘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㉒彭少健主编:《外国诗歌鉴赏辞典》(二),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9页。

㉕孟庆明:《轰响的鸟鸣》,《承德日报》2011年4月28日,《燕山》杂志2011年第2期转载。

㉖辛迪:《人间的灯火》引言,转引自鲁德俊:《什么是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页。

㉗戴望舒著、郑成志编选:《戴望舒精选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年版,第175页。

㉘蔡天新:《现代诗110首》蓝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21页。

作者:孟庆明,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副高职称。散文集《壮哉金山岭长城》《秀色转上湖》副主编,有诗歌与评论集《银杏树》出版。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通感诗人诗歌
说通感
中华诗词(2023年4期)2023-02-06 06:06:00
诗歌不除外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2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 08:46:44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