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上出走了辩论

2016-10-11 10:27方凯成
大学生 2016年17期
关键词:辩题智者苏格拉底

方凯成

三年前在北大小西门外磁浮酒楼的一张靠墙的桌子上,我请了刚获得北大新生杯冠军的历史系辩论队吃饭,他们特地带着冠军奖杯和我一起拍照,那是我大一决定不打辩论的一年之后。席间推杯换盏,我借着饮料的后劲,大大地把辩论批判了一番。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力量,我总是在怀疑辩论的意义,并试图给自己找到打辩论的理由。但可笑的是,我的生活始终需要有一个道理来支撑,自我说服是生活的动力,这恰恰就是辩论式的生活。

辩论更靠近真理?

群体感情,成了最初面对辩论的理由。

我大一时听到历史系的辩论史是一片苍凉,师兄师姐疲惫地陪着我们,一种共同体的感情和集体的荣誉是辩论队承传的传统。可是我很快发现,这说服不了我,辩论只在乎输赢与水平,个人的荣誉这时超出了对于群体的留恋。当所有的人在听我说话时,在赞扬我时,因为我的言辞而喝彩时,本身就是快乐的,从本性上我喜欢站在公众的面前讲话。享受了一段时间诱人的荣誉,而在辩论场上我却越来越迷惘,不知道如何去保证我的战绩,除了想段子、类比、技巧之外,思想也并无推进。追求一种可控的,不变的价值,而不是停留在一种变动的状态之中,隐隐地在我的心中萌芽。

一个强有力的主张让我停住了脚步:辩论,是人智慧的锻炼,让人靠近真理。

我研磨了几本学术文章的“辩论”方法后,却总觉得思想的功夫应该更进一步。在辩论上投入的时间越多,就发现大大侵占了自己读书思考的时间,相反很多在辩论圈外的教授和同学却闪烁着思想,他们颠覆着我诸多习以为常的价值。只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困扰着我的问题有着古老的渊源。

2500多年前,一群被称为“智者”的群体,向着古老城邦的诗人教育家们发出挑战。他们的核心只有一个:“提供处理公共事务有益并能导致在城邦中获得成功的技能训练”,即“演说术”。他们在语言技巧、修辞语气,乃至身体训练上都进行了极为精湛的训练。尽管柏拉图的所有对话几乎都在区别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关系,然而苏格拉底无疑是智者学派中最优秀的代表。

《游叙弗伦》中展现的苏格拉底经典问题“什么是”,盘问、攻辩的技巧苏格拉底展现无疑。《申辩篇》可以看作最为经典的总结陈词。《理想国》几乎集中了辩论的所有环节。然而,苏格拉底和带着苏格拉底面具的柏拉图,终究不一样。阿里斯多芬在《云》中说的“歪理说成正理,把正理说成歪理”是对智者的最经典概括。对于智者而言,“说服”本身成为了追求的目的,辩论的首要前提,就是无条件地接受任何一个立场,随之对其进行捍卫。我惊讶的发现,现代辩论圈中的生活和古希腊的智者们没有区别。如何对一个辩题做出圆通性的解释是最重要的,而辩题本身是否是对是错并不重要。我更惊讶地发现,那些成熟有名的辩手出去讲课,甚至全身心的投入到辩论事业中,并以此谋生。这与阿里斯多芬在《云》中所描写的智者以“演说术”来收取学费别无二致,《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还特意说自己没有收取学费。当然,收取学费一事本身并无可厚非,但其重要意义在于,当“演说术”可以谋生时,拥有“演说术”的人则再也没有超越“演说术”的动力了。

《申辩篇》中德尔菲神庙说苏格拉底是最智慧的人,但是苏格拉底却不这么认为。但苏格拉底发现,政治家声称自己有智慧的,实际上却没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没有智慧,从这一点上,“无知之知”就使得苏格拉底更加智慧。雅典的政治家必须得是辩论高手,他们也大多受过演说术的教育,演说术与哲学争夺“地位”,是希腊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智者传统延续到了公元前 4世纪,伊索克拉底建立克里昂演说术学校,抗衡柏拉图,从机构上以及价值上宣称了“演说术”才是真正的哲学,人们的变动的意见、在政治事务中的实践智慧,就是智慧,而不是柏拉图所谓的对不变的“真知”的探寻。

辩论想要宣称自己是智慧的野心,从古到今都没有变过。

沉浸辩论的危险

沉浸于辩论赛中的辩手是非常危险的。

不断变换立场的训练,使得“融通术”成为了最大的资本,不断减弱的是对真理的正误判断。不断尝试着为悬而未决的问题做出辩解努力,掩盖了矛盾冲突的危险,而对于矛盾冲突的悬置,恰恰是通往真理的开始。就以近年遇见的辩题为例:“名人微博体现个人观点即可 /需引导社会价值”。在做出了一系列的拆分之后,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根本的伦理困境,“有没有一种社会价值”。引导本身就带有了一定的目的和倾向,这就必然使得反方带有保守主义的倾向,而正方带有自由主义的立场。当然,反方可以处理更狡猾一些,引导的价值就是“多元价值”。这就涉及到了几乎最为核心的政治哲学问题。

然而,当面对这样一个辩题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去说清这些道理,更无法在赛制上去做到,只能告诉我的队友,不要多想,尽力把自己打扮成自由派,当你越自信满满地去宣称自由主义的胜利与包容,越详细在诸多价值和悬而未决的问题上做出决断时,就对辩题本身所带来的困境越行越远。

同样,我们遇见了第二个辩题,“安乐死符合 /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经过一系列的纠缠和确认之后,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去面对生命,生命的长度和生命的质量哪个更重要,但这个问题的背后,还是在于谁认为生命的长度重要,谁认为生命的质量重要。换句话说,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伦理,要求他不能因为一点点的失误提前结束生命的长度,极端痛苦的临终病人自我的意愿,也很有可能是不正确的(受到感情干扰、经济因素等轻生),我们应当如何办?这个

问题仍旧触及到了政治和伦理上的根本困难,如果另外一个人有权力决定另一个人的好,那必然会导致王制(或者僭主制),然而如果要为这个做一个客观性的保障,就必须论证世界上有一个绝对的好,这样才从理论上保证了每个人对着一个绝对的好的把握程度不同,才可以继续往下推,对这个好的把握程度越高的人具有更大的权威性。然而,我们又不得不在规定的时间内草率做一个决断,并且想着各种方法为其辩护。辩论赛直接抹杀的是对一个价值的严肃性,因为任何的立场不过是“一个论”而已。

一个拥有智慧的演说家或辩手,必然就是那个掌握了智慧的人(sophist)。只有认为自己缺乏智慧,才能爱智慧( philo-sophy)。我很能理解为什么雅典人处死苏格拉底,我也无法想象一个宣称自己没有智慧,对很多问题思考太多的人当一个政治家。政治家必须给人以信念,给人以希望。

期待严肃辩论

于是,我在精神上出走了辩论。

在那张靠墙的桌子上,一群人看着有些被黑夜与说话的热情灌醉的我胡言乱语,我相信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会忘记,别的院系师兄师姐传承帮带,我则对辩题誓死不说一字,不出席一切讨论,残忍与野蛮。尽管在我之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仍如同我一样绝决地脱离辩论圈。但令他们诧异的是,如此绝决的我加入了英文辩论社并最终站在四辩位上告别,而不是辩论场下。

因为,正如哲学家苏格拉底身上带着浓浓的智者倾向一样,辩论术是最接近于智慧的一种技能。

辩论,正如它的出身一样,紧紧与政治相连。伦敦的辩论精髓在于周三的下议院的首相问答,这个来自于古老传统并至今保持着最大活力的辩论场所,深深影响了英国议会制辩论。英国老牌学校的辩论社的地位之高令人发指。 Oxford Union应当是最为典型的,从这里走出去的政坛人物数不胜数。我有一个朋友对新加坡非常关注,跟我说他十分佩服李光耀之孙李绳武,出身于牛津PPE,世界辩论赛顶级辩手,年少锋芒。李光耀坚决主张,要站出来为新加坡的制度去辩论。

北大之于中国的地位与牛津之于英国的地位有过无不及,在这片土地上时时刻刻就蕴藏着需要站出来辩论的机会。我们越来越需要会说话的人,演说术越来越成为一种必须的训练。

正如千年来政治与哲学的张力、哲学家和王的张力一样,辩论和智慧之间充满了张力,但仍是大学生活中最值得做的事情。我一直幻想着北京大学的辩论能够成为Oxford Union、Intellectual Square一样的组织,不一定关乎政治,但是对于学术、伦理等问题,可以利用北大的声望邀请到重要的学者和相关人士,以固定的制度进行辩论。这种公开的、针锋相对的严肃辩论,比起游戏辩论的草创阶段重要得多。

责任编辑:尹颖尧

猜你喜欢
辩题智者苏格拉底
智者说
智者说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The Wise Man End the Rumer 遥言止于智者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苏格拉底教学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