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蕾
【摘 要】在和谐教育论和教育公平呼声日渐高涨的双重影响下,我们传统的认识弱势学生工作的问题视角已逐渐式微。当“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每个孩子都重要”等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改革在全球范围内高潮迭起之际,本文对“弱势学生”传统的工作范式进行了剖析,以期能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弱势学生;范式;问题
2001年6月25日《北京青年报》在一则报道中指出,我国有六分之一的中小学青少年被现行的评价标准划入了“差生”行列。2005年10月28日的《人民日报》又刊载了一场关于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实施情况的讨论;其中,有学者就指出“如果我们不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而是用100把尺子衡量不同的人,就可以把只在一个项目上竞争、只能有一个冠军转变为在100个项目上竞争、可以产生100个冠军。相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会为这则报道中的触目惊心的“差生”数而悲伤,同样相信他们又会为第二则报道中的可能学生“冠军”数而欣喜。悲伤也好,欣喜也罢,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两则报道向我们昭示了,如何看待与评价学生(即对待学生的视角)是“差生”成因的罪魁祸首。
1 我国弱势学生工作的传统范式
受西方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我国教育工作者中,长期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弱势学生的存在是由于个人能力缺陷和失误所致,不能怨天尤人。易言之,教育工作者以问题视角对待弱势学生的现象长期存在于我国教育实践中,即本文中的弱势学生工作的传统范式。所谓“问题视角”是指教师等教育工作者总是以“病理学”的眼光来看待弱势学生,认为弱势学生学习成绩不如意,行为不规范等现象的存在一定是学生自身有瑕疵或头脑有问题等。本文在梳理以“问题视角”看待弱势学生文献的基础上,将赋予弱势学生的主要问题大致归纳如下:
第一,智力问题或能力问题。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有很多的教师习惯于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如将学习落后的部分“后进生”的后进原因归于“智商低”、“头脑笨”和“能力有限”等。且这类教师的归因行为还有理论的支撑,如有学者指出“研究显示,比较后进生与学习优、中等生的智能结构,发现后进生在学习有关的各方面能力上均与学习优、中等生差异较大。”其中在言语、数理、思维能力方面差异最大,而在观察与操作能力方面差异较小。后进生在言语、数理、思维能力等发面的不足,是导致他们学习困难重要的内部因素。因此,“头脑笨”、“智商低”、“能力有限”等带有负面标签性质的词汇常常用在这类学生身上。有些教师和家长甚至认为,他们是天生的阿斗,是不可造就之材,无可救药、没有希望便成为了教师和家长漠不关心、以至于轻视、忽视甚至歧视他们的理由。
第二,心理问题。据权威部门测试统计,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符合要求的仅为五分之一不到,其中年龄在6岁至12岁的小学生有三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中学生则更加严重,占到了几乎一半。据此,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弱势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更为普遍了。的确大部分与有关“差生”的文献也都不同程度提及弱势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1)自卑心理。在以学习决定能力的环境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考试时经历的是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在同学眼里他们是差生,在老师眼中他们是失败者,在家长眼中他们一无是处,长久的经历失败和冷漠的眼神使他们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
(2)消极心理。成绩差的学生在心理上常常觉得自己在学校是“低一等公民”,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表现出对任何班级的工作及活动漠不关心,对任何事情都消极对待。
(3)逆反心理。大部分老师对“差生”采用的都是精神或肉体上的惩罚,以达到让“差生”畏惧、害怕的不正常心理,容易诱发学生反教育的反抗心理。他们会对教育产生怀疑,对同学和集体冷漠,不尊重教师甚至故意激怒老师。
(4)厌学心理。由于“差生”成绩一直较差,甚至不断下降,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觉得在班级已经掉队,而且长期得不到各方面的关心和帮助,对学习愈加厌烦,心态的变化导致对学校、对老师也产生厌烦,最终导致的不仅是成绩的不断下滑,甚至是思想品质的下降。
第三,意志力薄弱,自觉性差。基本上所有的关于弱势学生的文献都谈及弱势学生的意志力薄弱问题,且认为这一因素是导致他们学业困难,学习退步的主观因素。认为弱势学生往往具有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破罐子破摔、拒绝进步和发展的价值观念,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综述以上有教育文献和教学实践,不难透视出以“问题视角”看待学生的行为长期存在于我国教育工作者中。以“问题视角”看待“弱势学生”不但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极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差生”的不工作对待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与自尊心,并让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但会给他们的心理上造成阴影,导致耽误他们健康的成长。因此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的工程中,我们必须正视他们,而不是把他们看成另类,否则可能会因此毁了孩子一生。所以必须从另外的视角去看待这些“弱势学生”。
2 用“优势视角”看待学生
首先,抛弃对弱势学生的偏见,创建理解、宽容、轻松的生活和学习氛围。父母和教师,要用心去关心和支持孩子,应该重视的是孩子本身,不是只看重学习成绩;不能只关心学生的排名,唯高分是好,更要关爱学生的心灵,要以心育心,以情动人,这是帮助弱势学生摆脱困苦,走出危机的当务之急。
其次,认同弱势学生的平等身份,激发“抗逆力(Resilience)”,调动能动性。在传统问题视角中,教育工作者对于弱势学生采取漠视、甚至是训斥和责骂,在教学管理中,常常把这些学生看成是“后娘”所生,低人一等。如在编排位置时,把他们要么安置在后排,要么安置在边缘。以优势为核心的优势视角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同弱势学生的平等身份,激发他们的抗逆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弱势学生其实都具有很强的抗逆力。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激发弱势学生抗逆力最为关键的是要充分相信他们有改变自己现状潜质和潜能,从抛弃对他们的偏见开始,高度认同他们是家庭、班级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员,充分赋予他们自我生活、学习的权利。其次充分调动他们内在动机,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有益活动、做决策、对自己负责,绝不放弃,切忌给弱势学生贴标签,尽量接纳和理解他们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最后,要多多花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要做他们的命令者和决策者,切忌无视他们的存在、封闭他们的思想,禁锢他们的行为。作为教师,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回答问题,对于他们的回答多些肯定,多份耐心,尽量不否定,切忌出现类似与“冰雪融化了是水为正确答案,而冰雪融化了是春天就是不正确答案”的断定;另外,还要切忌当他们的回答与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教师就出现“坐下,接着就把成绩好的学生叫起来回答”等行为。
【参考文献】
[1]徐芬编著.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胡兴宏,吴增强.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与成因探究[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
[3][美]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李亚文,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5][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田国秀.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挖掘学生抗逆力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浅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7(1).
[责任编辑:王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