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星期天,上海的地铁车厢里显得比平日空阔不少,几乎看不到老年人的身影。而之前每逢双休日,白发苍苍的长者总是三五成群,结伴乘坐地铁出游。原来,从当天起,上海正式终止70岁以上沪籍老人持“敬老卡”免费乘公共交通的制度,今后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需买票投币。
而与此同时,根据新的综合津贴制度,具有上海市户籍且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便可享受老年综合津贴。其标准按照年龄段分为五档,从65周岁一直到10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可享受75~600元不等的补贴。这一综合津贴制度已经从今年5月1号起实行。这一新政得到了上海市民的普遍欢迎,其他城市的市民也就是否应该效仿上海展开了讨论。
取消老人免费乘车这个可以有
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公交,一向被视为城市敬老的重要举措。不过,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城市公交也显得日渐逼仄、拥挤,老年人与其他人在公交工具上的“让座”冲突,也时有发生。此前有人呼吁老年人“错峰出行”,把高峰时段的公共交通资源让给年轻人。但遗憾的是,这种停留于道德层面的倡议并没有多大实际效果。老年人之所以扎堆乘车,尽管有刚性需求,但是免费乘车是一个重要推手。因此,有必要调整政策设计,促使老年人理性出行。
上海市敢做第一个吃螃蟹者,不光是有勇气,恐怕主要是有底气。这底气就来自于强大的配套措施,即老年综合津贴制度。上海此番不是单纯取消政策优惠,而是将优惠换了一种方式,通过真金白银的“直补”,既消除了老年群体的被剥夺感,又能帮助老年人结合个人情况理性出行。这样的制度互补,可以说是一种双赢。一者,老年人不会心生怨怼,既得利益没有明显受损,部分出行艰难或出行意愿不强的老人,还因此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再者,公共交通工具的拥挤情况也确实有所缓解。上海的效果如此明显,那么各地会跟进吗?这其实要看其他地方政府是否具有这么强大的财力支持和精细的制度设计。
取消免费交通并非“不爱了”
上海取消老人免费乘车的消息一出,立马带来了不少联想。有人理解成上海对老年人终于“不爱了”,并表示:“早就应该这么做,省得老年人天天和我们抢座位。”但实际上,上海取消老人免费乘公光的前提,是施行了更加完善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一直以来,老人都是以一幅面慈心善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中,可近几年来老年人的既有形象却被无情解构了。从当年的“彭宇案”开始,随着多起“扶不扶”新闻的发生,加剧了部分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傲慢与偏见。之后,随着众多“公交让座冲突事件”的发生,以及广场舞带来的群体隔阂,导致误解越来越深,一句“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更是带来了模式化的轻佻解读。
尊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社会发展到今天,尊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没有丝毫削弱。社会是接力发展的,谁也不能逃脱岁月的洗礼,尊重今天的老年人,也就是尊重明天的自己。更重要的是,现在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只有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多尊严,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有尊严的社会。社会在不断进步,需求在不断变化,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应该跟上这一变化。上海从实物化转向货币化,给老年人发放真金白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