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也纳
1947年,她到了该去学堂的年龄了。可是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活着就是活着唯一的意义,知识与那几块能让一家人生存下去的田地比起来,无足轻重。因而她的无知是与生俱来的。
她还被那个落后的时代烙上了鲜明的印迹,例如她的小脚,例如她那近乎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观念。你如果嘲笑她愚昧,她定会理直气壮地说:“男孩就是要比女孩有出息……”你如果说她重男轻女,她定会固执地说:“本来就是这样的嘛……”
可是,当她自己的女儿也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之时,她没有丝毫犹豫地说出了那两个改变了女儿一生命运的字——“上学”。她其实哪儿知道“上学”是什么呢,反正她固执地认为,只要上学就能识字了,她只是想着不能再让自己的女儿跟自己一样受不识字的苦了。所以她宁愿守着那几块薄田,养一只倔强又可恶还会发脾气的山羊,起早贪黑地一个人扛下全部的家务。半年的汗水刚好能换来女儿一学期的学费。生活是如此艰辛,可她从不曾后悔,她总感到前面的路是亮亮堂堂的。
可是,十几年后,女儿高考失利了。那个夏夜的空气凝重得像一首壮烈的史诗,屋里寂寂无声,只有阵阵蝉鸣从洞开的木门涌入。餐桌旁,女儿低着头搛菜,筷子与碗沿碰撞弄出了一点声响,也点燃了父亲的怨气:“女孩子家读什么书!终究是要嫁人的,老老实实干活才是本分!”她一言不发,汲一口稀粥汤,麻利地抹了抹嘴,面无表情地放下了筷子,沉默了良久,抬起了头:“丫头,再读一年,不管谁反对,妈肯定供你!”顿时,女儿的眼泪夺眶而出,而她的眼神却异常坚定。她将视线投向木门之外,天快黑了,可是,还有明天。
我想,她就算终其一生也不会明白,自己只是那个落后的时代所造就的万千苦难者中的一员。当然,她更不会明白,她在自己无知无识的一生里,践行了一个小人物的伟大。可正是因为有她这样的伟大的小人物的存在,所有的不幸才有了被原谅的理由,所有的苦痛也才能成为荣耀的功勋。
后记:文章里的“她”是我的外婆。我一直觉得大人物的轰轰烈烈成就了传说,而小人物的平凡故事成就了生活,所以我的写作对象大多是如我外婆一般的小人物,而且我不希望自己笔下的小人物是说着假话、大话、空话的“伪哲人”。他们也许会理直气壮地说出“男孩就是要比女孩有出息”这样的话,但他们一定是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的人。透过真实的故事,我想表现的是爱和寄托,那是一种近乎信仰的情感,我想告诉所有读我文章的人,这些宝贵的东西不曾失去,它们一直在默默地、生生不息地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