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雁苹
通过方言可以多层面地了解家乡的人文、民风习俗等,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地方传统文化,但是现如今普通话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常用语言,方言逐渐被淡化。通过交流,发现许多幼儿不会说,甚至听不懂,本地方言“断层”了。因此,作为教师有义务实时、适度将方言引进幼儿园课堂。那么,如何引导幼儿传承周宁本地方言文化呢?中班音乐《卖早点》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说唱活动,通过鲜明的节奏,幼儿将本地特产用方言说唱出来。现笔者结合中班说唱活动《卖早点》,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本土选材,贴近幼儿生活。
什么样的方言素材才能适合我们教学,选材时我们尽量考虑本土的因素,把方言素材与说唱活动相融合,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我们要运用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了解各年龄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同时,我们从收集的大量素材中筛选适合相关年龄段幼儿的方言。再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到“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所以教师最好应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主,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方言素材,如幼儿的家庭成员称谓、动植物的名称、家乡小吃、家乡特产;乃至于本地的风景名胜等材料中筛选典型素材,融合到说唱活动,创编成一首首适合幼儿说唱的内容。
说唱活动《卖早点》,它是一首用本地方言“吆喝”的形式演唱的歌曲,它的旋律简单,歌词所卖的东西也是周宁本土所特有的小吃、水果、蔬菜、粮食。早点类:牛奶(wo nei)、鸡蛋(gi lao)、扁肉(bin ne)、粉干(hong yang);蔬菜类:青菜(qing yai)、白菜(ba yai)、花菜(huo yai)、萝卜(la bu);水果类:苹果(bing gu)、桃子(to)、香蕉(xiun jiu)、梨子(le);等等,这些都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爱吃的食物,而且方言发音也比较简单易学,适合初始阶段学习方言。
二、趣味情境,体验快乐情感。
1.以景激趣。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对事物的理解、语言的表达以及周宁方言断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方言的学习和欣赏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根据教育内容、幼儿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创设相关的场景或情境,还原、再现方言生活场景,让幼儿在“身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中,不仅获得方言生动形象的具体表象,而且受到特定气氛感染可以收到单纯感知所得不到的结果,使得方言学习活动变得生动,孩子学得轻松。
说唱活动《卖早点》中,我在导入环节扮成一个周宁本地卖点心的阿姨,头上裹着一条汗巾,身上围着围兜,推着一部“小推车”响亮的叫卖声“卖点心啰!”(me,dvn,yin,lo)一下子就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有效的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孩子的基础经验,初步熟悉了歌曲说唱内容,为下一步学习说唱内容做好铺垫。
2.游戏情境。
《纲要》中强调“以玩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体现了让幼儿从“学”到“做”、亲历“活动”的过程。在游戏中,孩子身心投入,多种感官参与体验,其学习效果绝对优于单个感官参与的活动。因此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适合方言说唱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想说、敢说、最重要的是有机会说,在游戏中充分地享受到方言说唱的快乐。
《卖早点》中的创编环节,教师提供了三部小推车,设置了一个卖东西的游戏情景:有卖水果的,有卖蔬菜的,还有卖粮食的,满足了幼儿想当小商贩的愿望。在活动中,教师只需稍稍引导,孩子们便身心投入,不厌其烦在卖东西的情节中创编歌曲,不少孩子自己便能创编四句连成一首歌曲,也有幼儿你一句、我一句的连成一首歌曲,不同的幼儿连成不同的歌曲,在与教师、同伴一同用方言吆喝“卖东西”时,满足幼儿成就感的同时带来快乐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形式多样,激发幼儿主动参与。
对于幼儿来说,我们要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采用各种灵活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让他们理解说唱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体验乐曲所表现的情感。
1.视听结合,创造效果。
随着音乐边看边听,教师通过夸张、传神的动作,灵活多变的眼神,诙谐、幽默的语气,帮助孩子们感知说唱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使幼儿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浮想联翩中感受意境美。
在“卖早点”的情境游戏中“阿姨”(教师)通过卖早点,推着餐车,用周宁话一遍遍地吆喝着,浓浓的乡音在教室中旋绕,在与幼儿卖早点的游戏互动中,幼儿反复倾听,熟悉歌曲。此刻幼儿仿佛就穿梭在周宁的大街小巷中用方言买早餐了,此时幼儿的情感早就沉浸在浓浓的乡情中。在争着卖早点的游戏中,幼儿不仅发展了语言能力,也是对自己所感受到的方言美的一种表现,是美感的升华。使这个说唱活动显得生动、有趣,吸引幼儿个个都想加入到其中。
2.巧用图谱,化难为易。
凡是唱歌活动,大都离不开图谱的运用,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利用图谱能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可视化,变得具体可感、可触可摸,简易明了的符号图形所表现的音乐内容,会使教学更生动直观,使幼儿在反复体味和创造中受到巨大的艺术感染,其音乐感受力、创造力、表现力都会得到有效的发展。
《卖早点》中,虽然只有七样早点(肉包、馒头、豆浆、油条……),但幼儿很容易将点心的次序弄乱了,这时老师不仅将这七样早点的实物呈列在餐车上,还将图片粘在餐车前面,制成图谱,复杂的音乐简单化、具体化了,这样就能帮助幼儿有效地理解、记忆说唱内容,有效地控制节奏。这时再通过完整学习法就可以很轻松地学会歌曲内容,为下一步的创编歌曲做好准备。
3.乐器伴奏,锦上添花。
德国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结合语言的节奏。一般来说,说唱歌曲中的“说”的部分节奏感强,如果我们适当地运用各种打击乐器,增强方言的节奏感,从而使幼儿在说的时候充满韵律感,对方言也更感兴趣了。
如:说唱活动《卖早点》介绍家乡小吃:扁 肉 乌 蛋粿 拌 面 拌 粉干,幼儿可以拿起传统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也可以操起随手可得的餐具:调羹、筷子、盘子等,一边说着方言,一边敲着节奏,好不热闹。这些都可以为方言学习锦上添花。
四、渲染氛围,深化方言传承。
1.日常生活,耳濡目染。
任何一门语言都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不断练习、不断巩固中形成与发展。方言也不例外,生活中教师是幼儿的学习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方言环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便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利用餐前的准备环节和起床后的环节,播放一些优秀的周宁方言作品给幼儿欣赏。还有在接送环节,老师和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用方言交流幼儿的表现等等,幼儿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也会说方言了。
2.家长示范,事半功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入园前受到的语言教育大部分来自于父母,而在入园后,也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中渡过的,因此,家庭中语言环境的创设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模仿最多的就是父母及其他长辈的语言。所以家长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的同时,也不忘用方言,那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卖早点》中,要用方言介绍粮食时,知识经验准备我请了文文的奶奶来给幼儿示范。地瓜(ha ne)玉米 (hao nao),她生动的示范,逗得幼儿开怀大笑,同时也感受到家乡方言音律的美,记住了方言的发音。
要使幼儿牢记自己的家乡,就要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牢记我们的地方母语——方言,让幼儿学好方言,传承地域文化,让乡土风情在幼儿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