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琼
摘 要:云南各民族具有的传统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是生态文明的早期形式及存在模式。这类前生态文明时代的思想及民间“法制”,是现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及实施的基础。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后,云南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进程。各级党政部门采取了系列建设措施,学界也对云南生态文明的建设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取得了较大成就。十八大以后,云南生态文明的建设全面展开。其建设历程及经验教训对目前开拓创新、绿色发展战略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对于“排头兵建设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在实践和总结中取得实际成效。
关键词: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前生态文明时代;历史回顾;排头兵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6)04-0022-15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是建设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的发展环境。党的十七大以来,云南省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绩,树立了良好的国际生态形象。但在具体实践中,因盲目推进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生态破坏的教训也不乏实例,值得反思。十八大以来,云南开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2015年1月,习近平同志期待云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讲话,进一步推动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梳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既对总结经验、促进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可对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模式和路径的探讨发挥推动及促进作用,践行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云南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发展
[JP3]长期在边疆地区繁衍生存的各民族,在不自觉中进行过生态文明建设的早期实践,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区域性和典型的时代性特征。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良好的与自然环境相依共处、资源取之有度的生态思想及实践方式,保持了全民自觉遵守生态规律的良好传统。这些思想及传统具有浓郁的“前生态文明”特点,是现当代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孕育、萌芽及早期发展阶段。
[BT2] (一)明清时期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
[JP2]由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资源丰富,明清以来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云南的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大量被开采,耕地被大量垦辟,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部分地区的生态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部分地方官员出于防灾、减灾的目的,采取了河堤植树护卫堤坝、在山上栽种松树、杨树或果树的措施。这些行为虽未上升到环境保护的主观意识上,却在客观上达到了通过森林涵养水源、坚固河堤、防风止沙等效果。为了保护森林及水源,有些地方官府颁布了禁采令,如乾隆四年(1739年),楚雄府镇南州正堂就在“神民永庇封山碑”中发布了不得樵采的饬令[ZW(DY,7]
此碑位于南华县城北10公里见性山麓之响水河龙潭源头,为清乾隆四年(1739年)二月二十八日勒石封山护林碑。碑文为:“此地龙潭响水,树木茂盛,拥护林泉,今被居民砍伐,渐次稀少……凡近龙潭前55丈之内,概不得樵采,如敢违禁,斯携斧行入山上,即行扭禀。”
[ZW)]。类似禁令在乾隆六十年( 1795)、道光三十年(1805年)、嘉庆四年(1799年)均有记载。此外,地方官府还倡导植树以恢复生态环境,如大理下关市东旧铺村本主庙《护松碑》记载,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大理知府在下关东旧铺村劝民种植松树,规定将种松之山作为公山,禁止采伐扦葬。这些禁令因为出自官府,具有极大的约束力及法律效率,对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官方法令外,很多民族村寨的乡规民约也发挥了生态保护作用。很多民族村寨保留下来的碑刻及乡规民约中,禁止砍伐森林、保护水源林及幼小林木的内容极为常见。这类乡规民约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措施均涉及到了民族生态思想的本源,即适度、有计划地利用生存资源,以维护并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保障子孙后代能够持续使用这些资源。各民族民间环保措施得到认同后,逐渐被作为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确立下来,成为长期实践的指南,反映了人们生态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初期觉醒,并在客观上达到了保护生态、维持人与生存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这是云南地区前生态文明思想萌芽的典型表现。
(二)近代化时期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
20世纪前,云南大部分地区林木茂密,山区、半山区或河谷地区是人烟稀少的瘴气区,生态环境因为人口稀少、开发迟缓而长期处于原始状态中。各民族作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形成对山、树、水等的原始崇拜和各自的原始宗教,使民族聚居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保护。但是,在生存、发展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这些原始宗教崇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也随之丧失。19世纪中后期,各民族的“神山”“神树”遭到了不同程度破坏,水源林被毁,水源枯竭。在各类生态危机面前,改变生产及社会活动方式,改变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以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应对环境恶化及生态危机的主要措施之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滇越铁路的建成、通车,云南近代化进程的大幕揭开,各民族地区尤其边境地区很快被一种跨越式的发展趋势卷入到近代化潮流中。由于资源开发及输出依旧是西南经济开发的主流,近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使云南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前沿,近代科技迅速运用到了经济开发领域,加快了云南工矿业开发及农业垦殖的速度,也将此前因交通不便而未踏足的广大山区纳入到了开发范围内,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与破坏。很多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发生了逆向演替,如石漠化范围日益扩大,干热河谷区域不断增加,湖面萎缩,外来物种越过毫无防范意识的边疆民族地区向内地入侵,使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冲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巨大挑战。
傣、彝、壮、白、苗等少数民族就生态环境对于生存及农业经济发展、水源利用的重要意义有深入认识,对生态环境破坏后造成的水源枯竭等生态恶果深有体会。在朴素的生态思想的感染下,人们保护森林、不得随意砍伐林木的思想逐渐凸显,并制定了一些不得砍伐幼小林木、有计划采伐林木的制度,民间前生态文明的民俗性“法制建设”有了发展。
(三)20世纪以来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
20世纪以来,云南民族地区的各种灾害频繁发生,原始宗教尤其是对山、树、水源的崇拜及其功效重新受到重视,生态保护措施被重新贯彻实施。各民族生态保护的思想也发生了变迁,如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及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思想中,认为森林与风水及人的生存密切相关,认为万物有灵,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有灵魂,应得到人的爱护与尊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然崇拜、禁忌、村规民约和祭祀习俗,尤其保护动植物的规约条文,在客观上对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同时,很多民族把自己视为生物个体,从原始宗教、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习惯法等角度,对不同的生态要素给予保护,如保护“神山”“神树”“神水”或水源林的措施,遵从乡规民约(习惯法)的制约,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这些前生态文明思想及规约,是各民族长期传承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思想,使很多民族聚居区的生态环境保持了较好的状态。
云南各民族特有的生态思想反映出他们对满足其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山水树木等自然环境充满了特殊而深厚的感情,并有着依赖思想,萌生出朴素的强调保护森林的思想观念。各民族注重在村前寨后植树造林,既保持了水土,又避免了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村寨的危害,维护了各地区的生态平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50-60年代的大炼钢铁等运动,以及80年代以来在生态意识缺乏时代制定的诸多资源开采、农业垦殖等政策和制度,带来了众多的环境问题及频繁的生态危机,生态灾害日渐增多。这种状况在既是大自然向我们敲响的警钟,又表明我们已经延误了对人与自然关系、制度及技术在自然界变迁中的作用以及人对自然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的反思。
二、当代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回顾
2007年以后,云南党政领导在执政理念及施政措施中,逐渐将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在各项政策措施中予以明确规范,并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中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同时,学界也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探究和阐释。
(一)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起步期(2007-2009年)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云南为贯彻落实党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1.云南各级党政领导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开始统一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云南各级政府通过对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及贯彻,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任务,进一步统一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例如,以云南生态旅游、抚仙湖—星云湖生态湖建设、丽江环境保护与治理、迪庆和谐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1],讨论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远景及预期目标。此时,对生态文明的理解还停留在保护环境的阶段。随后,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文件及规划,云南各级政府及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确立了“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
2.成立专业机构,初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2007年,云南启动并实施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开展了环境法治、环境治理、环境阳光、生态保护、绿色创建、绿色传播、节能降耗七大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并率先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大工程。2008年,“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正式实施。2009年,云南省出台建设“森林云南”的决定,同时颁布了“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09-2020)”,围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总目标,从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制度三个领域着手,努力完成培育生态意识、发展生态经济、保障生态安全、建设生态社会、完善生态制度五大任务,实施九大高原湖泊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节能减排、生物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生态创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意识提升、民族生态文化保护、生态文明保障体系十大工程[2]。这是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纲要,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JP3]2010年,云南组建了中国环保机构中第一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行政机构——生态文明建设处,负责指导、协调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承担七彩云南保护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这是全国第一个由环境保护部门成立的专门负责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办公室,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云南省发改委设立了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会等也相继成立。此外,云南9个州市和40个县、市、区也全面启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并相继开展了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宾馆等系列创建活动。
3.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理念的出台及推行。2008年11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视察云南时,对云南省提出了“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殷切希望。2009年2月19-20日,云南省召开了第一次环保工作大会,确定了云南省环保工作的重点是“抓好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工作”。随后,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方针,同年制定了发展规划,包括十大工程23项考核指标[3],创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试点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成为中国首个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开始了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试点工作。
4.学术界开始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深入研究。随着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一些参与生态文明设计及规划的人员,开始以“云南争取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为题,阐述云南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的优势及条件,在云南吹响了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号角。例如,张林冲《大力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4],杨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云南淡水湖泊的治理为例》[5],张树兴《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6],何奇勋《创建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7],盛世兰《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8],林庆《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9],彭波《论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特点》[10],胡晓晔《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索——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为例》[11],中共昭通市委党校课题组《昭通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2],武平《认真开展水土保持各项工作 努力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13],张佐《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建设云南生态文明》[14],张婧《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15],朱慧贤《发展云南绿色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探析》[16],马金书、李海江《促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基于各产业与经济增长、资源及环境的灰色关联分析》[17]等。
5.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实践与成就。云南以实际行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计划,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以“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美丽云南明年1月将向世界展示”为题发布了新闻报道[18]。2008年后,云南省持续开展以滇西北、滇西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累计投入资金近70亿元,实施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大工程,包括建成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成立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这是云南省“十一五”计划实施的重要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体系初步建立,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成效显著,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和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均顺利完成。全省建成158个自然保护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5%;建成11个国家级和5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8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森林公园。全省林业用地面积居全国第2位,森林面积居全国第3位,活立木总蓄积量居全国第2位。低碳经济发展也初见成效,烟草、电力、矿业、生物资源开发、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占生产总值的55%左右,低碳产业在全省GDP总量中所占比重已超过2/3[19]。
为宣传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状况,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组还建立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网”(http://www.7c.gov.cn/),设立“新闻中心”“信息公开”“政策法规”“环境标准”“网上办事”“政民互动”“环境信息化”等栏目,刊载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及成绩,成为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中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二)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过度阶段(2010-2012年)
经过四年的酝酿及实践,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针的指引下,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由最初的茫然、尝试、探索,进入到了明确目标、理论探索及实践活动的过度阶段。各地州生态文明建设措施逐渐实施,社会影响逐渐扩大,民众对生态文明由不熟悉到熟悉,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研究成果数量逐渐增多。
1.云南省委政府及各地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与措施逐步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在一系列会议决议及政策中展现出来。2011年9月,颁布了《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同年11月,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前进的“四个同步”发展目标。为此,云南省先后印发了《“十二五”低碳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实施办法》等。同时,各地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措施相继落实。2010年3月25日,宁蒗县召开“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大家谈”座谈会[20];2011年12月8日,昭通市在昆明召开“《云南省昭通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1年~2020年)》”专家咨询会,把生态建设纳入昭通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中。
2.“生态文明排头兵”成为云南本土学术研究的突出论题。在此阶段,一些学者以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为题,积极围绕云南省生态建设战略目标,从不同侧面对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赵绍敏《云南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研究报告》[21],宋锡辉、代佳《将云南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之思考》[22],吴臣辉《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23],梁爱文《生态文明建设的产权制度创新——以云南省为例》[24],张华《全面实施以重点污染治理为突破口的七大工程洱源加快生态文明试点建设》[25],黄学敏等《云南洱源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探析》[26],董文渊《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深化云南林业科学发展》[27],柏章良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段精彩华章——森林云南建设系列报道之一》[28],陈正才《秦光荣要求调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新布局》[29],王建华《围绕主题,抓住主线,努力开创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在2011年全省环保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30],闫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消费的必要性探讨》[31],彭波《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32],何燕霞《论云南少数民族自然崇拜与生态文明建设》[33],蒋小华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探索》[34],谢灿坤《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稳定研究——以云南藏区为个案》[35],刘小勤等《生态安全视阈下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36],和沁《乡村生态文明在云南的实践与创新》[37]等。
(三)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启动阶段(2013-2014年)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也因此进入到全面启动及推广阶段。
1.云南省委、省政府继续制定一些政策法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以“达到排头兵”为目标,2012年,云南省发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西双版纳约定》,2013年出台《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使云南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由于始终坚持通过推进制度建设来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近年来,云南成为我国自然环境最好、生态保护最好的省份之一。2013年3月6日,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云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明确了建设“美丽云南”必须按照“五位一体”要求并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方针,重点处理好人与自然、加快发展与加强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变发展方式、行政主导和法制保障“四个关系”,营造全民共同参与、共同打造“美丽云南”的浓厚氛围,努力实现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奋斗目标[38]。2013年6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中提出通过确立基本价值取向、规范根本行为方式和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三个维度及三者的有机统一来推进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39]。2013年6月,云南审议通过《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强调在“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建设过程中,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前进;确立云南省到2020年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示范区[40],要求各州市制定具体贯彻落实的措施,尽快组织编制实施方案[41]。随后省委、省政府决定,从7月15日起,云南省以“美丽云南 绿色家园”的名义连续召开新闻发布会,全省16个州市将分别介绍各自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采取的有力措施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同年7月,云南省制定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确立基本价值取向、规范根本行为方式、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的建设目标,提出把握建设“美丽云南”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推进“美丽云南”建设的进程中实现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的需求[42]。此后,各地州党委政府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不再以GDP论“英雄”,突出“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执政理念,强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3]。
2014年4月,云南发改委、云南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编制《云南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把云南省建设成为生态屏障建设先导区、发展方式转变先行区、边疆脱贫稳定模范区、制度改革创新实验区、民族生态文化传承区,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发展目标;12月,国家发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六部委正式签署同意实施。
2.针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理论研讨持续深入。此阶段,针对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讨论仍持续升温,并从学术研究领域转向了大众媒体的讨论。以《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44]为代表的论文,明确提出“树立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逐步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道路”;提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坚持把绿色生态科技作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切实做好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和机制,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公众参与度,走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路线等。同时,自2013年开始,云南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大纲中,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应成为重要任务”作为重要考试内容[45]。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在云南的推广及深入。
3.官方生态文明建设机构及民间环保组织共同参与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开展,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七彩云南保护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会等,配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行动,逐渐成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及研究的核心机构或团体。同时,世界自然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等环保组织也开始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
在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中,云南省展现了“行动快、见效显”的特点,如云南省政府在丽江、腾冲、西双版纳召开联席会议,发布《丽江宣言》《腾冲纲领》《西双版纳约定》和《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保护范围逐渐覆盖全省。同时,省政府还设立专项资金,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组织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试点及物种资源调查项目”,在全国首次以县域为单位对全省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价;组织开展了滇西北18个县生物物种资源重点调查项目;相继建立了“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中心”和“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开展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平台建设;“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大力推动生态示范区、生态省(市、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等的建设[43]。
4.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成绩显著。2007年就已开始的“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作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亮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2012年12月28日,“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促进会议”在昆明召开,围绕“持续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美丽云南”这一主题,商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计划[46]。
2013年7月15日,以“美丽云南”的名义连续召开新闻发布会,全省16个州市分别介绍了各自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采取的有力措施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客观地反映了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47]。每个州市都有一个关键词作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展现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多姿多彩的特点,如幸福昆明、魅力德宏、妙曼普洱、和谐楚雄、宜居大理、梦想红河、神奇文山、幸福玉溪、活力曲靖、神奇西双版纳、好梦丽江、生态怒江、和谐迪庆、绿色临沧、奋进昭通、温润保山等。同时,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也更加突出。七彩云南保护计划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大工程建设项目和“森林云南”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48]。2013年底,全省16个州市有82个县开展了生态创建工作,累计建成了10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276个省级生态乡镇[49]。
积极推进低碳节能,控制污染物排放。2013年6月,云南省建成脱硫装置11台(套)、脱硝装置25台(套)。全省已有127个县(市、区)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148座,污水处理能力达363.25万吨/日;在环境监督方面,加强了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危险废物规范管理,全省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持证企业由13家增加到29家,利用处理能力由53万吨提高到110万吨;以国控、省控企业污染减排项目和新(改、扩)建设项目监管为重点,加强项目监督检查。2011年以来,全省累计出动环境执法人员14.49万人次;编制完成《国家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云南实施方案》,启动辐射安全检查专项行动,加强辐射类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工作,对新建移动通信基站、广播电视、导航台站全面开展环评。在高原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六大工程措施”实施中,全面推进省“十二五”规划中有关九大高原湖泊的内容的实施,滇池河道水质及景观显著改善,呈现重度富营养化向中度富营养化转变趋势,启动并推进抚仙湖、洱海、泸沽湖被列入国家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全省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就地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同时,积极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完成146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省级财政环保专项资金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1-2012年,省级环保专项资金投入达7.4472亿元,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50]。
2014年1月,云南省林业厅结合本省林业实际,提出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十大行动计划,即实施生态红线保护行动、陡坡地生态治理行动、生态公益林保护行动、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行动、物种零灭绝行动、高原湿地保护与恢复行动、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升行动、林业产业振兴行动、森林灾害防控行动、生态文化建设行动[51]。在此基础上,各地州也制定了相应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计划,如楚雄州于同年10月编制了“楚雄州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行动计划”。同年4月,云南省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四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省委、省政府对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进行了部署,继续推进生态文明的县市区创建工作。同年11月,省政府将昆明市和西双版纳州的8个县市区作为第一批云南省生态文明县市区。
5.生态文明学术研究成果丰硕。此阶段对云南生态文明的研究发生了明显转向,从理论探讨转向了对实际问题的关注,从对具体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讨论转向了对策研讨。其中,对云南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研讨主要集中在保山、红河、大理、楚雄等地,如杨一涛《文化视野下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以保山为例》[52]、张跃等《构建西南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53]、杨申宣等《以梯田为依托践行哈尼族和谐生态价值观》[54]、陈述《简述边疆地区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优化国土空间举措——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55]、李飏等《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户经济行为关系探析——以云南洱源为例》[56]、刘建文等《生态文明 洱源启示》[57]、周润《楚雄州扎实推进陡坡地生态治理》[58]、杨雄英等《浅议大理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59],叶宏、林凤婷《文山“那”文化与壮族生态文明》[60]。针对具体部门生态文明建设的研讨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领域,如侯新华《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作用,开创森林云南建设新局面》[61]、董建昌《云南林业十大行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62]、赵林《生态文明建设与云南林业发展探析——以大亮山善洲林场为视点》[63]、李向东等《城乡发展一体化视阈下的云南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问题》[64]、李金晓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探讨》[65]。另外,针对新技术领域、指标评价体系探讨的研究成果也开始增多,如张瑞等《云南新农村生态保护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以农村污水处理集成技术为例》[66]、孔雷等《关于构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67]、闻旭等《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析评估工作的方法与探索》[68]、蒋京梅等《城镇化进程中云南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69]。还有针对生态文明政策、制度困境等方面进行的探讨及思考,如王奎明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困局与路径选择——基于云南普洱的调查研究》[70]、沈凌云等《建设美丽云南的路径探析》[71]、董云仙等《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实践路径》[72]。还有一些宏观性、宣传性研究成果,如牛建宏《建设生态美丽云南、实现幸福梦想》[73]、廖小明等《生态文明视阈下的云南生态文化建设》[74]、郑进烜等《自然保护区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云南中的地位与作用》[75],等等。
这个阶段学术研究最重要的特点,是学者开始研究、评论云南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及言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官民共论的开放状况,如古亦新《秦光荣纵论奋力书写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76]、王佳纯《李纪恒强调全力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77]、杨劼《李纪恒要求发挥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中主力军作用》[78]、林轩《秦光荣提出加快推进“美丽云南”建设》[79]、刘慧娴《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访云南省财政厅厅长陈秋生》[80]等。
(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任务的确定及其全面展开(2015年以来)
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及研究团队、单位、部门之间开展的合作,是云南省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中出现的新动向,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完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省委、省政府政府制定政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2015年3月8日,在两会期间,省长陈豪就环境保护问题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独家专访时指出,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期望是对云南的肯定及鞭策,要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云南的生命线,作为云南的根本来抓[81]。2015年9月18日,省委书记李纪恒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主持召开部分州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七彩云南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成为云南发展的核心竞争力[82]。
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规定及措施不断出台。2015年3月30日,云南省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实施意见》,从全面推进环境监管全覆盖、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形成环境监管执法合力、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5个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为全省严格环境监管执法提供了依据。2015年5月14日,共青团云南省委印发《共青团云南省委关于深入开展“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青少年生态文明志愿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首次将青少年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普及者及参与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改变了生态文明建设由党委政府唱独角戏、普通民众参与度不高的状况,生态文明建设态势发生了转变。2015年5月27日,云南省环保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印发《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为全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财政转移支付提供了政策依据[83]。2015年8月6日,云南省委审议通过《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强调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提出贯彻落实措施[84]。此后,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各部门和各行业全面推进。同时,云南省环保厅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起草了《云南省加快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修订了《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编制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草案)》《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方案(草案)》[83]。
2.新闻媒体在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宣传动员作用。在此阶段,云南新闻媒体对生态文明理念及排头兵任务建设深入人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2014年2月4日,《云南日报》评论员以“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四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题,对云南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的任务及必要性进行了评论及宣传,“这个要求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对于云南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对我省进一步找准目标定位、突出优势特色、推动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85]。其他诸如云南省州市县电视台、报纸、新闻网站等各类媒体,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并进行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及各地建设进展、建设措施、建设成就等方面的报道,使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逐渐深入民心,尤其是对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任务的宣传报道,有效地从舆论和民众心理接受度方面推进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3.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佳绩频传。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被纳入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及规划中,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及社会的响应,在各领域逐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处于逐渐向排头兵方向前进的态势中。通过几年的努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保持了人与自然和谐、空气质量优良的状态,区域环境质量好或较好的比例高出全国11.2个百分点;境内大江大河水质良好,水质符合地表Ⅰ~Ⅲ类标准的河长占总河长的比例高出全国近20个百分点;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3.9%,森林面积占全国1/10,林地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活立木蓄积量居全国第三位。云南也因此而获得众多赞美之词,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养生天堂”“梦开始的地方”[86]。
4.云南生态文明学术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大部分研究者在探讨排头兵战略时,往往以专业领域为前提,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表明云南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战略得到了学界更广泛的认可。例如,李柱存《云南林业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几点思考》[87],陈德荣《临沧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先行者》[88],刘俊《地质工作在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89],白建坤《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促进云南橡胶可持续发展》[90],王骞《加速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步伐,构建云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91],何池康《生旅融合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92],赵林等《生态文明理论:云南省绿色经济发展的理论归宿》[93]等。
值得重视的是,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如杨红娟、夏莹等《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云南省为例》[94],周永兴《转变生产生活消费方式,推进宁蒗县生态文明建设》[95],刘会柏、安敏《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及其现代治理意蕴阐释》[96]等。
5.多部门合作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对策的研究。2015年4月30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与云南大学合作,共同就云南如何当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言献策。2015年4月,云南大学启动了“服务云南行动计划”项目审批工作,“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研究”获得立项。同年10月,云南大学生态文明建设团队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合作,共同开展省政府批准的“云南省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对策研究”。2015年11月13日,西南林业大学在承办云南省第九届社科学术年会学科专场时,以“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理论与实践”为题,举办了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题研讨会。同年11月27-29日,云南大学与西双版纳州召开全面战略合作前期调研座谈会,双方就云南大学服务版纳州经济社会发展、版纳州“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合作意向。
三、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
云南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历史经验,但也存在不少尚待改进的方面。通过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现实借鉴作用。
(一)云南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总结
1.反思云南历史中前期地方官府及各少数民族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及其生态思想、生态保护模式,对解决当今的生态危机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发展,但其中的一些内容尤其原始宗教崇拜的思想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及生态保护与恢复的需求。目前,各民族地区因经济及资源开发方式失当导致的生态危机、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生态灾害逐渐加剧,应当充分发扬各民族生态文化中积极、进步的生态观,汲取地方传统生态规制中的积极内涵,如禁止随意砍伐森林、保护并培植水源林的措施,发掘森林与地方人文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思想及资源适当利用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融入现当代环保理念及具体措施,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及法律途径将其发扬光大,将一些即将失传的民族生态传统习惯通过制度、法律及社会、国民教育等途径保存和确定下来,以发挥积极的社会效用。
2.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中,那种追求经济效益破坏地方生态环境的行为已经受到了社会的谴责,那种为了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及民族文化而企图保持其社会、经济、文化、交通等落后状态的思想及行为也已经被丢弃,但某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开发水电、开发经济林木等支柱产业,歪曲民族文化尤其是生态思想,不顾区域生态平衡而在某一区域人为制造单一生物系统的危险做法在边疆民族地区愈演愈烈;那种只考虑区域资源开发,而忽视或无视地方生态基础及条件,不做整体及综合考虑就激进冒进的做法,还是屡禁不止。面对民族地区种种不适宜生态发展的措施及现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充分借鉴各少数民族全民参与和尊崇环保措施的做法及传统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经验,在进行生态保护、生态恢复、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重新建构新时期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及范式。同时,在科技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时代,应当重视专家学者在其中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环境监测与评估的专家、环境问题专家尤其是民族生态研究者,应该在强化民族生态意识、区域及整体生态利益保护的前提下,保持独立人格及独特思想,不盲目充当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团的宣传工具,切实站在区域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为民族自治政策的制定提供独到、客观、有效的建议,真正发挥学者应有的作用。
3.边疆民族地区的环境问题及环境危机的出现,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迁历程,但从总体情况来说,生态环境的变迁及环境的恶化有顺势、加速的趋势。传统社会发展时期,尽管存在制度及资源内输导致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但破坏是局部的,还有很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尚未得到开发,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没有普遍爆发,大部分山区的生态环境保持在良好状态。近代化以后,近代科技应用到各项开发中,既加速了开发的速度及力度,也加速了生态环境变迁及破坏的速度。全球化时期,经济及资源开发依旧是社会发展的主动脉,交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化的进程促动了橡胶、桉树及咖啡、可可等外来经济作物的大量引种,导致了诸如物种入侵、生物灭绝、水域污染及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且很多地区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常常不惜破坏区域生态环境,在政策及制度的旗帜下大肆砍伐森林、更换生态系统,破坏乃至毁灭本土生态环境的事屡屡上演,最终导致绝大部分地区的本土生态系统全面崩溃。近年来,无数想解决生态危机的组织和团队,探讨了无数种解决的方案及方法,在生态恢复及建设中也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很多成效都是局部的或地区的。有的政策及措施的出发点与动机是良好的、积极的,但实施后却导致了更严重的生态破坏恶果。
在中国,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虽然年年被政府、民间组织、个人或社团一再地强调及提醒,政府部门也采取了诸多措施,投入了大量经费、派出了大量的科研人员进行研究,但环境危机还是不断爆发,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主要原因就在于引发环境问题的根源未能被清除,很多环境治理的措施只停留于表面及口号宣传上,缺乏政府行政及制度的有力支撑,具体措施或实施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致使很多环境恢复措施成为了新的环境问题及环境危机的根源。人类常常用很短的时间去破坏环境以获取微薄的利益,却要花数百甚至数十万倍的经费及努力去恢复及医治创伤。生态恢复及环境重建任重道远,生态文明建设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生态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生态环境的恢复及生态文明的建设,更不可能是一个地区就能够完成的,树立跨区域的、全球生态系统的观念、制定相关的制度与实践措施已非常迫切。这不仅应当成为各区域各民族、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明确的目标及共识,也应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应当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性及建设历程漫长性的准备,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分几步走的战略及阶段性目标;避免一些伪生态文明的政策及措施,并警惕那些打着生态文明建设旗号继续为攫取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4.云南生态文明学术研究的数量及质量有待提高。2007年以来,云南本土或省外关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学者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但与全国其他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成果相比,云南的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显得较为窘迫,不仅理论研究及探讨成果数量较少,对各民族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及实践措施的探讨成果也较少,很多区域几乎没有学术成果问世;同时,对云南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研究中,无论是区域理论还是宏观理论的探讨成果都极为匮乏,更遑论具有云南特色、具有国际及国内水准的理论成果。因此,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提升及发展空间。
(二)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经验启示
1.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国际及国内战略意义,排头兵建设是持久战略。云南地处边疆,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滞后,使得云南面对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加快经济发展以改变贫困落后现状的双重压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与东南亚毗邻,其生态环境及生态文明状况,是云南乃至中国生态形象的主要展现区,将直接对中国的生态外交、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及结果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生态形象。因此,云南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关系着云南本土未来生态环境的质量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着中国的国际生态形象。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完成,可以使之成为中国西南最强有力的生态屏障。要实现云南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有效保护,同时使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要尊重前生态文明的传统思想及制度,还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不能把这些指示及精神当成大旗、当成口号,而是要在行动上、在政策及处罚措施上严格遵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如此才能在发展经济与生态破坏的两难选择中彻底摒弃生态保护让步于经济发展的决策思路。
2.制度建设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的基本保障。只有重视制度建设,才能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水平;只有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法规体系,目标明确,奖惩得当,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才能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在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任务的实施过程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为主要目标。切实实施生态问责制、生态考评制及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才能切实完成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目标。同时,还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严格追究其责任[87]。要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执政者、施政者具有“生态优先、以我为始”的勇气及魄力。否则,所有的建设措施及法律法规都将成为摆设。
3.把绿色发展作为全面提升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动力基础,应当明确并制定不同地区“绿色发展”的内涵及标准。在云南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各级政府及生态文明建设人员,不能盲目冒进,也不能为了出成绩、出政绩而不经过论证及调研就采取引进树种、种植速生林等“伪绿色”的措施,否则将导致物种入侵、绿色沙漠等生态灾害。因此,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及全过程,以“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战略和“绿水青山、节能减排、防灾减灾”作为经济建设的考核标准,才能真正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
3.防污、治污、止污依然是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中首要的战略任务,分别按照城乡实际情况,制定城、乡两套体系的政策及措施。目前,云南环境污染范围广、数量多,治理污染难度大、止住污染源头难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重点流域及农业面源污染、湖泊富营养化严重,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土壤污染加重,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产量大,垃圾围城现象愈演愈烈,这些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也成为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最大障碍。“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应该成为“十三五”期间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在治污任务中,城乡垃圾的科学、合理处理是见效最快的建设项目,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极为重要的措施。目前,农村垃圾的随处堆放及其污染已成为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障碍,尤其是很多有机肥料混杂在废弃物中,既增加了垃圾的数量及填埋、处理难度,也减少了自然生态肥料的数量,对耕地肥力的自然恢复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城乡垃圾分类、分级投放及回收、利用、处理模式,可以列为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中的重要试点任务来抓,建设适合云南自身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模式,使之成为排头兵建设中的亮点及范式。
4.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及发展思路。发展方式不进行根本性变革,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出现根本性改观,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还将继续存在。通过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变革,推动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的发展方式变革[86],才能在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完成排头兵任务的建设。在发展思路的变革中,首先要注意对“排头兵”内涵、任务的准确理解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在目前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思维导向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排头兵”内涵的单一化及固定化。很多人把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模式理解为只有一个模式、只有一种发展特点,但云南省是个地理、地貌、民族、生物多样性突出的地区,如果只用一种方式进行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必将走入误区。为此,应该树立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多模式、多特点、多路径的思维方式及决策思路,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只有这样,云南模式才能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类型的区域具有示范性及引领性。
5.提高宣传力度,深入进行生态文明的大众普及,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情,而且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才能切实地落地生根。为此,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众化、普及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路径,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讲、示范、树先进活动来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的理念及意识,培育社会公共生态文化,唤醒公众环保的主体意识及其自觉性、自律性,强化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行为准则,把公众自发的偶然的环境保护行为转变成为自觉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如此才能为加快美丽云南建设进程、完成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任务作出积极贡献。
6.将生态文明思想意识及行为模式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及行动,不可能因为政府的号召及宣传就能马上见效。公众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多种方式的培养及教育,尤其需要从儿童时期就培育其良好的行为模式。青少年是中国目前及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如果他们将生态文明只当成政府的责任,而不将生态文明作为自己的义务,我们是不可能建成生态文明社会的。将生态文明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模式的培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中,不仅是排头兵建设中能够建立并逐渐取得成效的新模式,也是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战略任务。为此,幼儿园、小学、初高中乃至大学,都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课程,合理设立生态文明课程的学分,通过课堂教育、集体活动、社团实践等,进行生态文明思想意识及行为模式的培养。
7.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关注地下水补给。云南省是一个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又相对缺水的特殊省份。云南降雨丰沛,但有些地区的水资源却很缺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短缺,自然降水的收集及有效利用是利用自然资源缓解云南水危机的主要途径,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更是地下水得以回补、水环境得以改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的重要方式。因此,明确雨水资源化的指导思想,研发雨水的生态利用技术,建立城、乡分类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开发雨水径流与收集技术、雨水渗透—涵养地下水技术。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采取工程措施将汛期雨水蓄积起来并作为一种可用水源,可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水土流失和水涝、减轻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水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目标[97]。近年来,与地下水采集数量惊人,地面下沉的现象不断见诸报道,若不进行补给,将会带来极大祸患。因此,通过降雨、灌溉、地下径流、渠道或河道渗漏等多种途径对地下水量进行补充,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非常紧迫的任务。其中,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在雨水收集利用中关注地下水的补充,已成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中急需关注及重点投入的内容。
总之,梳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脉络,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及教训,注重绿色和创新发展的总目标,重视生态文明意识的公民教育及大众宣传与普及,不冒进,不乱决策或乱施政,建立生态问责及考评机制,稳中求进。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自然及生态基础好的区域以自然恢复为主,生态脆弱的区域则应利用当代林业、农业科技重建本土生态系统,重塑和谐持续的人居环境。在一些生态恢复能力较强的地区,应该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制定特殊的、符合区域条件的生态恢复措施及习惯的政策法规,由点及面地恢复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扩大生态保护的范围,这才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注重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曹森,徐庆.呵护碧水蓝天——十七大云南代表热议“建设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07(10):15-17.
[2]张勇.实施十大工程 建设生态云南[EB/OL].(2009-08-21)[2016-01-30].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8/21/content_17468496.htm.
[3]普日果萱.云南省推进七彩云南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EB/OL].(2013-01-01)[2016-01-30].http://yn.wenweipo.com/styn/ShowArticle.asp?ArticleID=37008.
[4]张林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云南林业,2008(1):7-8.
[5]杨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云南淡水湖泊的治理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59-163.
[6][JP3]张树兴.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9(6):171-173.
[7]何奇勋.创建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438-439.
[8]盛世兰.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4):51-64.
[9]林庆.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26-30.[ZK)]
[10][ZK(#]彭波.论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特点[J].法制与社会,2009(24):264,276.
[11]胡晓晔.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索——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5):159-161.
[12][JP3]中共昭通市委党校课题组.昭通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3):112-115.
[13]武平.认真开展水土保持各项工作 努力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J].中国水土保持,2009(10):5.
[14]张佐.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建设云南生态文明[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4):68-74.
[15]张婧.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思想战线,2009(S2):136-138.
[16]朱慧贤.发展云南绿色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20):203.
[17]马金书,李海江.促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基于各产业与经济增长、资源及环境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2):89-92.
[18]周超.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美丽云南明年1月将向世界展示[EB/OL].(2007-12-14)[2016-01-30]. http://www.scio.gov.cn/xwfbh/gssxwfbh/xwfbh/yunnan/Document/337733/337733.htm.
[19]罗南疆,张雅棋,胡思倩.“美丽云南”将做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N].春城晚报,2013-08-08(A15).
[20][JP3]李光.宁蒗县召开“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大家谈座谈会[EB/OL].(2010-03-25)[2016-01-30].http://www.ynepb.gov.cn/color/DisplayPages/ContentDisplay_367.aspx?contentid=29764.
[21]赵绍敏.云南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研究报告[J].红河探索,2010(2):7-13.
[22]宋锡辉,代佳.将云南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之思考[J].学园,2011(1):66-71.
[23]吴臣辉.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2):35-37.
[24]梁爱文.生态文明建设的产权制度创新——以云南省为例[J].唯实,2010(4):56-59.
[25]张华.全面实施以重点污染治理为突破口的七大工程洱源加快生态文明试点建设[J].农村实用技术,2010(5):4.
[26]黄学敏,杨宗,杨颖.云南洱源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7):200-201.
[27]董文渊.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深化云南林业科学发展[J].云南林业,2012(6):14-15。
[28]柏章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段精彩华章——森林云南建设系列报道之一[J].云南林业,2012(6):9-10.
[29]陈正才.秦光荣要求调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新布局[J].云南林业,2012(6):24.
[30]王建华.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努力开创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在2011年全省环保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环境科学导刊,2011(2):1-10.
[31]闫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消费的必要性探讨[J].学术探索,2012(5):51-53.
[32][JP3]彭波.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2):77-79.
[33]何燕霞.论云南少数民族自然崇拜与生态文明建设[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3-86.
[34]蒋小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探索[J].企业导报,2011(2):156-157.
[35]谢灿坤.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稳定研究——以云南藏区为个案[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75-79.
[36]刘小勤.生态安全视阈下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4):105-407.
[37]和沁.乡村生态文明在云南的实践与创新[J].轻工科技,2012(11):124-125.
[38]青青花木网.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EB/OL].(2013-03-06)[2016-01-30]. http://www.312green.com/information/detail.php?topic_id=136940.
[39]欧黎明,王云强.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J].云南日报(2013-07-05):7,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3-07/05/content_725256.htm?div=-1.
[40]刘相妙,李婧.云南开启生态文明建设大幕 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区[N].云南信息报,2013-07-16(2).
[41]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摘要)[EB/OL]. (2013-08-23)[2016-01-30]. http://yn.yunnan.cn/html/2013-08/23/content_2857009.htm.
[42][JP3]中国文明网.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EB/OL].(2013-07-05) [2016-01-30].http://yn.wenming.cn/yw/201307/t20130705_1330193.html.
[43]田逢春.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我省部分专家详细解读《决定》[J].云南日报,2013-12-31(4).
[44]李永勤.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J].云南日报,2014-12-24(11).
[45]周宏春.2013年云南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应成为重要任务[EB/OL]. (2012-09-26)[2016-01-30].http://yn.huatu.com/2012/0926/373824.html.
[46]李婧.“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研促会”昨在昆召开[EB/OL].(2012-12-29)[2016-01-30]. http://www.ynxxb.com/content/2012-12/29/N29446228461.
[47]钱霓.以“美丽”的名义 云南16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生态文明建设情况[EB/OL]. (2013-07=12)[2016-01-30].http://yn.yunnan.cn/html/2013-07/12/content_2802728.htm.
[48]钱霓.云南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大工程成效显著[EB/OL].(2013-01-06)[2016-01-30].http://difang.gmw.cn/yn/2013-01/06/content_6272491.htm.
[49]余霞.专家解读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优势与挑战[EB/OL].(2013-12-31)[2016-01-30].http://yn.yunnan.cn/html/2013-12/31/content_3017374_2.htm.
[50]季征.“十二五”以来云南多项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EB/OL]. (2013-10-21)[2016-01-30].http://www.zhb.gov.cn/zhxx/gzdt/201310/t20131021_261881.htm.
[51]余霞.云南将实施林业十大行动计划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EB/OL].(2014-01-16) [2016-01-30].http://yn.yunnan.cn/html/2014-01/16/content_3038954.htm.
[52][JP3]杨一涛.文化视野下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以保山为例[J].科技创业家,2013(21)90-91.
[53]张跃.构建西南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23):163-165.
[54]杨申宣.以梯田为依托践行哈尼族和谐生态价值观[J].农业考古,2013(1):292-295.
[55]陈述.简述边疆地区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优化国土空间举措——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J].今日中国论坛,2013(8):282-285.
[56]李飏.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户经济行为关系探析——以云南洱源为例[J].学术探索,2014(11):52-56.
[57]刘建文.生态文明 洱源启示[J].创造,2014(5):46-51.
[58]周润.楚雄州扎实推进陡坡地生态治理[J].云南林业,2014(4):24-25.
[59][JP3]杨雄英.浅议大理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3-34.
[60]叶宏,林凤婷.文山“那”文化与壮族生态文明[J].红河学院学报,2014(3):30-32.
[61][JP3]侯新华.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作用,开创森林云南建设新局面[J].云南林业,2013(2):8-15.
[62]董建昌.云南林业十大行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J].云南林业.2014(2):37-38.
[63]赵林.生态文明建设与云南林业发展探析——以大亮山善洲林场为视点[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6-38.
[64]李向东.城乡发展一体化视阈下的云南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问题[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07-111.
[65]李金晓.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158-159.
[66]张瑞.云南新农村生态保护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以农村污水处理集成技术为例[J].林业建设,2013(5):174-176.
[67]孔雷.关于构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中国工程咨询,2013(5):21-24.
[68]闻旭,吕浩,马文光.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析评估工作的方法与探索[J].中国工程咨询,2013(5):20-23.
[69]蒋京梅.城镇化进程中云南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1-95.
[70]王奎明,谭新雨.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困局与路径选择——基于云南普洱的调查研究[J].领导科学,2013(14):18-21.
[71]沈凌云.建设美丽云南的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3(28):111-113.
[72]董云仙.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实践路径[J].生态经济,2014(11):155-159.
[73]牛建宏.建设生态美丽云南 实现幸福梦想[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S2):34-36.
[74]廖小明.生态文明视阈下的云南生态文化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106-108.
[75]郑进烜.自然保护区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云南中的地位与作用[J].林业调查规划,2014(4):55-57、83.
[76]古亦新.秦光荣纵论奋力书写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J].云南林业,2013(6):8.
[77]王佳纯.李纪恒强调全力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J].云南林业,2013(6):9.
[78]杨劼.李纪恒要求发挥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中主力军作用[J].云南林业,2013(4):29.
[79]林轩.秦光荣提出加快推进“美丽云南”建设[J].云南林业,2013(2):20-21.
[80]刘慧娴.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访云南省财政厅厅长陈秋生[J].中国财政,2013(16):18-21.
[81]王其团.云南省长陈豪: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云南的生命线[EB/OL].(2015-03-09) [2016-01-30].http://www.ceweekly.cn/2015/0309/105127.shtml
[82]尹朝平.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EB/OL].(2015-09-19)[2016-01-30].http://leaders.people.com.cn/n/2015/0919/c58278-27607676.html
[83]蒋朝晖.云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进展[EB/OL](2015-09-16)[2016-01-30].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2015/33445/xgzc33452/Document/1448850/1448850.htm.
[84]蒋朝晖.云南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实施意见 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EB/OL].(2015-08-06)[2016-01-30].http://www.zhb.gov.cn/zhxx/hjyw/201508/t20150806_307806.htm.
[85]姜萍萍,常雪梅.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四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EB/OL].(2015-02-04)[2016-01-30]. 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5/0204/c78779-26508258.html.
[86]李永勤.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EB/OL].(2015-01-27) [2016-01-30].http://yn.wenweipo.com/fazhanyn/ShowArticle.asp?ArticleID=76409.
[87]李柱存.云南林业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5(6):12-14.
[88]陈德荣.临沧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先行者[J].云南林业,2015(5):17-19.
[89]刘俊.地质工作在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云南地质,2015(1):163-166.
[90]白建坤.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 促进云南橡胶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垦,2015(5):26-28.
[91]王骞.加速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构建云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J].云南林业,2015(4):28-32.
[92]何池康.生旅融合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旅游研,2015(3期):5-8,61.
[93]赵林.生态文明理论:云南省绿色经济发展的理论归宿[J].经济研究导刊,2015(8):42-44.
[94]杨红娟,夏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云南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5(4):172-175.
[95]周永兴.转变生产生活消费方式,推进宁蒗县生态文明建设[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5(2):9-11.
[96]刘会柏,安敏.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及其现代治理意蕴阐释[J].学术探索,2015(5):93-98.
[97]黄咏洲,朱建国.浅谈雨水的收集及利用[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