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巧兰
(贺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广西龙胜少数民族风水观念中的生态智慧及其应用研究
粟巧兰
(贺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指出了龙胜作为著名的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国家的重要林业基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生态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风水观念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高当地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于民族生态学的视角,通过探讨龙胜少数民族的风水观念,并把风水观念中的生态智慧应用到现代环境保护中,以期为当今生态保护提供一些参考。
风水观念;生态智慧;龙胜
龙胜是广西重要的林业基地,紧邻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居住着苗族、侗族、壮族、瑶族、土家族,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风俗各异。虽然在龙胜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但现在大规模旅游开发给这些地区造成多重影响,尤其是民族原生态系统退化甚至遭到毁灭性破坏。龙脊梯田的风光也随着旅游的进入变得市场化,风俗习惯也演变为按部就班的表演形式。因此,怎样在开发中实现龙胜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探讨龙胜县风水观念及生态状况的关系,以期带动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旅游开发与规划以及龙胜的生态管理和环境协调提供参考。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西北部,居住有苗、瑶、侗、壮、汉等5个民族,辖7乡3镇,119个行政村,14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88万人,占总人口的77.22%。县城距桂林市88 km,是大桂林旅游圈内的旅游大县之一,广州至成都的国道321线从龙胜境内通过,是湘西南、黔东南与四川进入广西之咽喉与物资集散地。全境为山地,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平均海拔700~800 m,年平均气温18.1 ℃,年无霜期317 d,年均降水量1544 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有丰富的林木和矿产资源。境内亚热带植物种类繁多,植被覆盖面积广,水源涵养条件好,溪沟密布。这里是生物的天堂,在龙胜境内有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与龙胜紧临的也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同时,背倚八十里南山大草原(图1)。
图1 龙胜最佳城址选择
3.1村落选址的生态学思想
对于在中国常见的依山傍水的城市、古村落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生态意义的典型环境。这种环境的选择有它的科学价值:背后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既能接纳夏季南来的凉风,又能独享灌溉、舟楫、养殖之利;朝阳之势,更是获得充足的日照时间;缓坡阶地,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的植被郁郁葱葱,不仅可以涵养水源,又可以保持水土,还能调节小气候,获得薪柴。这些不同特征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就成立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也是现在所说的生物圈,是古代建筑风水学中始终追求的风水宝地(图2)[1]。
图2 村镇选址与生态关系
3.2风水观念是“越城岭”地区少数民族选址的基础
龙胜处于“越城岭”地区,要说龙胜选址的影响,首先要了解龙胜所处的大环境,龙胜依托的是“越城岭”良好的根本。风水是择吉避凶的学术,从大量的考古遗址中发现,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在选择居住环境时注重的地形、地貌、方位的选择,与现代在选址时有惊人的一致性。壮族先民居住的岭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人类很早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在广西,先后出土了一批古人类化石——麒麟山人、柳江人、灵山人、荔浦人、干淹人、都乐人、九头山人、九楞山人、宝积岩人、老磨槽洞人、定模洞人、白莲洞人、甘前洞人、甘怀岩人、那来洞人、宾山洞人等。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文化址达100多处,分布在广西的百色、南宁、钦州、玉林、桂林、柳州、河池8个地区。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表明,选择在背坡面水、处河流沼泽边缘的聚落遗址最为普遍。无论是桂林的甑皮岩遗址还是柳州的鲤鱼嘴遗址均是如此。从遗址发掘来看,多是重向阳取暖性好,水草茂密高台近水之地,为使隐蔽、又便于自下而上猎取食物或便于农耕,这些选择至今仍然不失其合理性[2]。
目前在“越城岭”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以柳江、桂江、浔江、郁江和左右江下游流域发现的遗址最多。这些原始居民,当他们的生产力低下时,他们居住在岩洞里,从环境选择上来说,岩洞冬暖夏凉,而且可以抵挡野兽的攻击,为他们的生存条件增加了一道屏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先民们逐步脱离了长期赖以栖息的天然住所——岩洞,在附近的河谷台地上乃至丘陵一带劳作居住。从壮族地区江河两岸发现众多的文化堆积——厚达2、3 m的贝丘遗址以及横县西津、秋江、邕宁县长塘,扶绥县敢造等贝丘遗址里发现的墓葬可以看出,当时的原始居民应是以氏族为单位,在河畔的台地上“依树积木”构建寮棚定居[3]。在越城岭一带山林茂密、气候闷热且湿气很重,先民们也是发现了这一特殊环境所以有了寮棚的建筑。
3.3龙脊村寨选址的生态智慧
从整体来说,少数民族选择了“越城岭”这块风水宝地,而龙胜少数的居民更是处在了越城岭的龙脉之中(图3)。负阴抱阳,依山傍水,这是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在风水观念中,后龙山(村落所倚的主山)乃村落的龙脉;村落水口乃地之门户。龙脉(即山脉)之腾伏延绵,溪水之流向布置,事关“村局”之福祸吉凶。所以,龙胜的各个村落大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
图3 龙胜风水选址
龙脊古壮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居住在这里的壮族有430多年的历史,据古壮寨廖姓、侯姓族谱以及潘家祖坟碑刻记载,三姓祖先均来自南丹庆远府。据《龙胜县志》载,龙脊廖姓是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入现在居地[4]。龙脊古壮寨是传统风水选址的典型。据《入山观水口论》中的选载:所谓探寻两山之间的水口,从地理环境来看,就是寻找观察一种环境和另一种环境的接点。“水口不通舟”就是水口的两岸是悬崖峭壁,只有一道山峡可以让水通过,沿着这样的山川,通过水口处就会看到群山环抱的田野,水在这之间形成弯弯曲曲的河流,这就是“风水宝地”。而在龙胜村寨旁边就有一条山脊像一条巨龙盘旋而下直到金江,古壮寨就坐落在这一山脊上,“龙脊”因此得名。村寨的两旁各有一条巨大的山脊蔓延而下,像座椅的两个扶手,龙脊古壮寨坐落其间,就像是坐在一把龙椅上,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村民按姓氏而居,住在梯田中间,坐落在“龙腰”之中。寨中古石碑、凉亭、寺庙、房屋等各景观相结合,寨与寨之间石板相连接,吊脚木楼与石板路节节相连,与梯田相映衬,错落有致,相联有序,构成一幅完美的和谐景观。龙脊人民世世代代辛苦劳作并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了从山顶的高山林地——村寨——梯田的和谐生态环境,表现出人土构建的均衡布局,森林、溪流、村寨、梯田四者在不同海拔层次上的有序分布和协调布局,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3.4风水观念对村落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古以来,龙脊的人民就有自发保护自己村落后的龙脉、水口林的传统习惯。因为龙脉和水口林保护着这里的居民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宅谱迩言》云:乡居宅基以树木为毛衣,盖广陌局散,非林障不足以护生机;溪谷风重,非林障不足以御寒。故乡野居址,树木兴,则宅必旺;树木败,则宅必消乏。”《宅谱指要》进一步指出:“人旺财兴,双榜连科。”是因“宅合天运,林茂树盛,烟雾团结”,“吉气中于此地”之故[4]。在龙脊的海马村,他们有自己的一部民间法来约束村民的各种行为来保护自己的风水。如民间法中规定:保护农林作物、水源、公地、道路,化解纠纷矛盾,维护社区秩序。保持稳定的社区秩序,维护和谐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是壮族民间法的重要内容。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颁布的《龙胜南团永禁章程》就规定:“遇旱年,各水渠照依旧例取水,不得私行改换取新,强夺取水。隐瞒私行,滋事生端,且听头甲理论,如不遵者,头甲禀明,呈官究治。”清朝末年问的《龙脊地方禁约碑稿》也规定:“禁地方各卖管业,柴薪数年禁长成林,卖主不得任意盗伐,如有不遵,任凭地方乡老头甲送究。”海马村的壮族人民的风水观念把绵延的山脉视为龙脉,以龙脉来象征那些绵长连贯的东西。在壮族群众中,有人认为掘地开荒即会犯了村里的龙脉,在祖坟约3.3 m范围内挖掘的,便是断了龙脉,会造成人畜不安,禾苗不盛,家道衰败,人丁不旺。时至今日,海马村村民还在用着这个民间立法[5]。
龙胜的少数民族从北方迁移到越城岭,他们为了生存长期与大自然作斗争,在最初阶段他们也是居住在森林里,森林给了他们生命最基本的水源、食物、薪柴等,让他们得以世代繁衍下去,所以当地的少数民族对树木产生崇拜、敬畏是有原因。因为他们当时低下的生产劳动力使得他们反抗对大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精神食粮也就变成了对神的崇敬。所以在龙脊或是更偏远的山区,村寨周围的大树是不允许砍伐的,每个寨子甚至都会有自己的保护树,是寨子的命脉所在。每到节日是要祭祀的。根据现在的研究,他们崇拜的这些树都是年代久远的老树,且科目比较稀缺,风水观念对这些树种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龙脉思想,蒙受沿龙脉流行于地中的“生气”,可以招来幸福,因而必须寻求生气充溢永驻之地。水汇而龙止,而且生气不因风而散,所以,这种地点的构成,是周围环山的山河襟带之地。在河川汇合处或水边建立城市,并不限于中国,世界各地也自然随处可见[6]。对龙胜风水观念与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发掘,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使当地环境规划与设计汲取其养料,并开拓新的生态环境。
首先,政府部门根据风水观念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做好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出台的政策可以依据风水观念来建立条例,这样能更好的促进当地居民执行条例,也能有效地阻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第二,风水运用于建筑是古人早就运用的理论根据,我们在当地可以将生态、风水环境意向运用于建筑设计,构想生态居住建筑设计方案,探讨龙胜村落发展。在当地居民建造房屋时更多考虑方位与周围环境问题,如存放稻谷的仓库要朝阳,这样收回的谷物才不易变坏,虽然是木房子,但其坐向可以带来冬暖夏凉的效果,这样考虑更有利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的健康发展。
第三,现在龙胜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不能让龙胜再走上以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先开发后保护的观念也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念的,当地政府一定要善于利用风水观念来引导当地居民或开发商,做到生态经济两不误。
第四,龙胜居民的住宅都是木质结构,建造房屋肯定需要砍伐大量的木材,可以利用龙脉思想,正确引导规劝当地居民植树、修补裸露的地表。地表裸露在风水上被视为不吉利,这是因为山林不葱郁,则生气不通畅的原因。
第五,正所谓“要致富,先修路”,龙胜更是因为旅游的缘故而大量修建公路,公路的修建势必会涉及到开山砍树。龙胜是多山的地区,许多公路是建在山腰上的,只要遇到下雨天,龙胜就会遇到许多类似山体滑坡的事情,许多旅游车被堵在了半路上。利用风水与生态的关系,对已修建的公路两旁裸露的地表进行修复,或疏通该地的地表流水问题,绕开事故多发地段重新开路等。
[1]江灶发.论中国风水观念与生态环境保护[D] .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8.
[2]王丽心.风水:古代中国的生态建筑学[J].宗教与科学,2003(6):40~42.
[3]韦玖灵.壮族思想文化的萌芽[J].广西大学学报,2007,25(2):10~15.
[4]吴忠军.建立广西龙脊古壮寨生态博物馆的若干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08(4):43~45.
[5]谭主元.壮族民问法的遗存与变迁[J].民族研究,2009(1):51~60.
[6]王其享.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Ecological Wisdom of FengShui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ongsheng Minority Area of Guangxi
Su Qiaolan
(SchoolofEconomyandManagement,HezhouUniversity,Hezhou,Guangxi542899,China)
Longshengis a well-known tourist attraction and the important base of forestry.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has undergonegreat chan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Fengshui culture has protected its environment in the past. Fengshui concepts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on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local residents'ecologicalawareness. On the basis of ethic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study of fengshui theory in Longsheng minority area, we aimed to apply ecological wisdom of fengshui theory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well as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our government.
fengshui theory; ecological wisdom; Longsheng
2016-05-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15YJCZH145);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KY2015LX494);贺州学院科研项目(编号:2015ZZSK07)
粟巧兰(1978—),女,经济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和民族生态研究。
TU984
A
1674-9944(2016)15-02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