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王志飞+席云霄
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如何实现脱贫?金融这渠“活水”不可缺位。贫困户因家底薄、无抵押物以及经营能力不强,被银行视为高风险客户,难以获得贷款。人们常戏言银行“嫌贫爱富”,越穷越不贷,但换一个角度讲,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回避经营风险也合情合理。金融扶贫,核心是要破解风险。如何化解制约贫困的资金难题?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西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大胆探索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瞄准农村金融服务“缺服务、缺资本、缺信用、缺支持”难题,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职能优势,通过推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破解农村扶贫资金难题,帮助1.8万农户摆脱了贫困。
用金融活水滋润贫困户
田东县作登乡大板村村民农新星,2010年前还是村里的贫困户。他先是通过信用贷款3万元发展林下养鸡,后又在田东县农村商业银行信用贷款115万元,与25户农户联手发展规模养鸡,年产值达1400多万元,养殖户纯收入达120多万元。他个人年纯收入超20万元,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对于金融服务者来讲,摸不准农民信用就不敢放贷。针对这个问题,田东县对全县农户进行信用评级增信,健全信用体系,开展“贫困村转信用村”活动。农户凭借信用等级,免抵押、免担保,就可以获得1至10万元的贷款。
“今年是丰产期,亩产约2500公斤,按市价每公斤5元计算,每亩产值约1.25万元。过去,这一带零星种植甘蔗、玉米、黄豆等农作物,每亩年产值仅有1500元,相差达8倍之多。”思林镇真良村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梁青松扳起指头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经济账。
“这种巨大的改变得益于信贷支持。”梁青松说,田东农商行累计向合作社发放贷款150万元,扶持合作社发展火龙果产业。2013年以来,全村共有112户农户将500多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并全部实现脱贫,成为田东县乃至百色大石山区脱贫致富的典范。
除火龙果外,真良村还有98户农户(约占全村农户的37%)累计通过农商行获得信用贷款945万元,大力发展西贡蕉、黄皮果、养猪、养鸡等特色产业。
2011年,田东县打造全国信用县时,已有23个贫困村转化为信用村。2013年,在对全县7.9万户农户开展信用信息档案及信用评级更新工作中,田东县同时加快推进贫困村信用创建工作。2015年初,《田东县2015年加快推进贫困村信用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出台,按照“政府主导、人行牵头、部门参与”的模式,对余下的非信用贫困村开展信用村创建工作。至今,田东县100%贫困村已转化为信用村。
电子联网平台,精准识别贫困户
2009年以来,田东县成立北部湾村镇银行,将农村信用社重组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了两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并引进广西金投集团在田东县成立金融综合服务中心。目前,田东县金融网点覆盖全县十个乡镇、农事村办点和部分村屯,金融机构种类度居广西县域首位。
金融放贷扶贫能否选准贫困村户?从去年开始,田东县在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将金融服务与扶贫作为第一要务,除建立“谁调查、谁登记、谁审核、谁负责”的可追溯工作制度外,还扩大了农户信用信息采集系统,结合全国扶贫管理系统,创建了一套内容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善的“农户系统”。升级版的“农户系统”,正是将扶贫信息纳入农户系统统筹管理,充分发挥全县农户系统信息齐全、覆盖面广的优势,为金融精准扶贫提供了可靠依据。
田东县农户系统新增的扶贫管理数据模块,可以方便地导入国务院扶贫管理信息系统,还可以结合自治区、市扶贫办公室下达县里的贫困指标,清楚地看出全县各乡镇村屯贫困户的初选对象,并通过初选名单公示公告到各村进行民主评议,最终准确确定全县的贫困户范围。
电子联网平台的运用,不仅统揽了全县精准扶贫的大局,还解决了小额贷款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较好地化解了贷款、放贷和风险防控三大难题。同时结合农户信用信息查询平台,让银行能有效甄别“安全性或风险型借贷者”,有效监督和控制了借贷农户的贷前、贷中和贷后行为,大大提高了小额信用贷款的质量,从而推动了小额信用贷款在农村中的广泛普及。目前,田东县按照精确筛选的依据,已累计向9145个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4.16亿元,累计为全县5.2万农户推荐办理贷款金额超过25亿元。
信用建设打造“金钥匙”
为处理好放贷扶贫与防控金融风险的关系,田东县运用动态调整的信用体系,根据农户的收入和过往信贷记录等情况,对收入稳定、还款记录良好的农户,不断提高信用等级和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使其能贷到更多资金,发展得更快更强。同时,还逐步把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纳入信用体系,扩大贷款覆盖人群。2012年12月,田东县成立了广西唯一一家县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农村贫困户家中的不动产,如房屋、土地、山林等,只需在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登记鉴证后,就可去银行抵押贷款,这样一来,既促进了农村产权和资金在农村的流转,又打开了农村产权可直接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的渠道。
田东县运用多种金融手段,确保贷款风险可控,根据涉农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财政列出8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和200万元的小额贷款贴息基金,按照“专款专用、结余留成、滚动使用、超支不补”的原则,专门用于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贷款的风险补偿。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处置,有效分担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风险。
“十年致富奔小康,一场灾害全泡汤。”为应对农业灾害,田东县推出惠农业保险,提供助农业担保,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林逢镇德利村村民黄绍崔说:“我们村是甘蔗种植大村,每年都有火灾、旱灾的危险,现在农户每亩地只需出2.5元保费,相当于少吃一盒冰激凌,灾后却能获得大实惠。这种惠农保险,让我们吃上了定心丸!”如今,为农产品上保险已成为田东县农民的习惯。
近几年来,田东县在所有乡镇建立农村保险服务站,在161个行政村设立保险服务点,并开拓了香蕉、甘蔗、芒果、竹子种植等13项特色农业方面的保险。2009年以来,政策性农业保险已为该县农业提供88.97亿元风险保障,仅2014年农业受灾就赔付1341.8万元。同时,开展“小农户+小贷款+小保险”,银保合作,有效分担了小额贷款风险。目前,全县农户种植业保险覆盖率达到63%,小额贷款保险覆盖达到90%。
金融扶贫“贷”老乡奔小康
为给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田东县还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在村里建立“三农金融服务室”,成员由“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村里经济能人组成,在银行与农户之间、保险公司与农户之间搭建了服务平台,筑牢了农村金融风险防线。
“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解决好这个问题,根本上要靠改革。田东县通过建设机构、信用、支付、保险、担保、村级服务组织等六大金融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了贫困户资金缺、货款难问题,农户贷款覆盖率达到90%。”在去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田东金融扶贫模式”获得中央有关领导的肯定。近年来,田东县的金融扶贫工作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先后有20多个省(市)来广西自治区学习田东经验,世界银行、以色列、柬埔寨、坦桑尼亚、马里等国际组织及外国政府官员也曾先后到田东县考察。
中国普惠金融联席会会长、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认为,经过几年的实践,田东县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多层次、低成本、广覆盖、适度竞争、商业运作的农村金融扶贫体系初步建成。他充分肯定了田东县以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的金融综合扶贫体系建设工作。
田东县5年来累计向5.9万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22.8亿元,其中累计向9145户贫困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4.56亿元。同时,为3950户贫困户发放了小额贷款贴息。田东县的实践证明,抓住了金融这个“牛鼻子”,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