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亚岚
近日,银监会向各家银行下发《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不仅叫停了“第三方联合存管”等模式,同时还禁止了P2P平台以“银行存管”为噱头的增信行为。这一消息很快引起了整个行业相关人士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猜测这会否迎来行业的又一次洗牌,又会有多少平台要出局?
联合存管不被认可
银行资金存管是促进P2P行业走向合规化的重要手段,被作为平台合规经营的一项重要指标。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15日,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的平台有130家,其中上线直接存管系统的平台有39家;而与银行签订联合存管协议的平台有46家,其中上线联合存管系统的平台有24家,这些平台和银行或面临整改。
银行存管业务是规范现有无序的存管业务,同时也从国家层面对资金存管业务有所监管。“监管部门希望通过存管解决大部分对网贷的监管问题,银行存管事实上成为隐性的牌照。”拍拍贷总裁胡宏辉对《经济》记者表示。
银行存管的意义主要还在于保障资金流向的安全性。格上理财研究员樊迪告诉《经济》记者,P2P行业设立门槛较低,不乏存在一些打着P2P旗号非法集资的机构,这些机构并未将投资者的资金出借给融资方,而是转移作私人用途,这将给投资人造成巨大的风险和损失。“e租宝就是一个特例。实行银行存管,可以监控网贷平台资金的流向,对于异常的资金流动能够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防范,当风险出现时,可以通过冻结资金等方式为投资者挽回部分损失。”
不仅如此,P2P网贷信息中介平台与银行合作之后,合作银行一些不愿意接手且风险性较低的单子会交给P2P网贷平台来做,清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魏林扇对《经济》记者称,这些客户相比P2P网贷平台自行发展的客户而言更为优质,也就是说银行存管将为网贷平台带来一定的优质资产端。
有些P2P平台在宣传的时候会以银行存管为噱头来达到增信的目的,因为很多不了解的用户听到银行存管就像过去大家听到银行托管一样,会直接默认平台的一些资质已经得到了银行的认可。中航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员梁喆对《经济》记者表示,P2P资金的银行存管和银行托管的共同点是进行资金保存,促进资金正常流动。但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第三方机构是否有监管义务,是否监督资金来源和去向,即核实项目资金走向的真实性,包括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借款合同的真实可靠性,监督资金进入借款人账户后的流向等。
银行存管更多是给借贷双方用户带来保障,而不是平台。易观金融分析师李子川在《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存管只是一项服务,并非完全监管,银行机构承担资金保管、清算、账务核对、信息披露等义务,但不对网贷信息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投资者不可仅凭银行存管来判定平台投资是否安全。
直接存管剔除不规范平台
银行的行为都是在政府的监控下进行的,而一些第三方联合存管,会存在一些监管的灰色地带,从而绕开现有监管,这样就起不到资金存管的作用,同时也有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存在。
对此,樊迪表示,目前取消的“第三方联合存管”模式实际上是银行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支付平台,对网贷平台的资质也几乎没有限制,监管效果不如银行直接监管。
在“银行直接存管”模式中,平台在银行开设存管账户,包含投资人个人账户以及风险准备金账户和担保账户,实现平台与投资人资金的隔离。资金的隔离进一步强化P2P平台的中介性质,对规范P2P行业发展、保护投资人利益有着重要意义。
从风险控制角度看,梁喆认为资金托管应该更符合网贷的本质,也更符合银行作为监督P2P平台的信息中介角色。“托管的角色定位对银行等第三方责任要求比较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来进行监管,由于P2P多数为相对小额资金,银行在进行P2P平台资金托管时也更专业和安全,在系统支持、人员配备等方面更具优势。”
但当下大范围展开银行直接存管具有现实难度,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魏林扇表示,银行存管有可能因为客观原因放缓或采取变通的方式展开,长期来看不会出现事实上的取消。
在2000多家P2P平台中,不管是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或联合存管协议的平台,亦或是未签订资金存管协议的平台,都会因此次政策趋严而做出一些改变或面临更多的挑战。
胡宏辉认为,对于此次资金存管监管趋严所产生的影响,首先是明确了存管业务的统一标准,可以让目前尚处于无序状态的规范起来;其次,可以有效地抑制资金通过第三方绕过监管,进而减少平台跑路、设立资金池等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也更加便于监管部门对平台、银行业务的监管,对于平台用户也是一种保障。
“按存管业务指引,银行不但要监管资金流向,还披露网贷平台的交易规模、逾期率、不良率等,这些数据一旦公布,投资者将会‘用脚投票,业务将会集中于风控质量好、运作规范的网贷平台。”在樊迪看来,其他最终没有和银行完成存管对接的平台,由于信息不公开,投资者也会自然地选择规避,其业务规模可能会急速萎缩。
《指引》不仅对平台提高了进入门槛要求,对存管行的资质、存管系统技术和业务规范也都作出相应的详细要求。“对于已经开展了资金存管业务的平台和银行,在业务过程中存在不符合指引要求的,需要进行整改。而未完成存管对接的平台在资质审核上会遇到一定挑战,比如说要在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完成备案登记和有相应的电信业务许可证,这两点要求目前可执行性难度较大,需要银监会提前进行跨部门沟通。”盈灿咨询高级研究员张叶霞如是说。
除此之外,魏林扇还认为,人力成本、运营成本、客户培育成本等隐形成本也会增大。“对于没有与银行完成资金存管对接的平台,面临的挑战有合规性的挑战、竞争对手的宣传挑战、用户质疑甚至流失的挑战、如何取舍原有存管合作方式的挑战、成本投入上升的挑战等。”
银行存管仍被需要
对于任何产业,政策会是造成产业壁垒的关键点之一。李子川表示,率先完成对接的平台能把握市场先发优势,未与银行完成对接的平台,近期需要针对银行机构进行不可避免的寻租活动,“毕竟银行不同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系统搭建及平台选取上要求较高,网贷平台若在整改期不能完成对接,唯有通过转型方可保持继续生存机会”。
《指引》的出台是否代表网贷行业风险的大幅降低或银行存管时代即将结束?业内对此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银行仅是按照标准的操作指令提供划转资金的服务,对异常资金划转有一定的监控作用,但有银行存管的平台,仍然可以通过造假材料等途径操作资金的具体流向,这对投资者而言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有银行存管,资金就一定不会被挪作他用;其次,平台的安全性还取决于平台的风险控制水平,对借款人的审核标准等,如果平台将投资者的资金出借给风险很高的借款人,平台坏账较多,平台的安全性仍然较低,这与是否有银行资金存管没有直接关系。”樊迪分析道。
他还表示,未来网贷平台资金仍然需要银行存管。此次监管政策中监管层不允许银行将存管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支付机构是因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也才几年时间,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且部分第三方支付本身运作也并不那么规范,如果让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督网贷平台的资金流向,也不排除两方联合造假的可能,监督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经济》记者从对艾瑞咨询分析师康雯的采访中了解到逆向选择的概念,就是最努力去履行借款义务的人恰恰最需要钱,还款风险也是更高的一批。不良的借款人很可能在很多平台同时借款并且同时违约,但是这个行业的信息共享还在建设的过程中,所以以后信息共享通畅之后,这些借款人就会在行业自律、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流失很多机会,整个行业也能够更加优化,资产更加优质。
另外,再来看风险方面。魏林扇表示,业务风险、平台合规风险以及消费者避险能力不足风险还将存在,同时短期内变相增信还会被部分平台利用。
李子川也认为,虽然银行存管解决了资金在哪、资金去向的问题,但网络借贷的金融属性决定了其风险性不可避免也不会减少,平台上资金流动性、项目真实性、借款方信用风险等都是影响平台是否安全的重要因素。
每时每刻的行业洗牌
《指引》首次对资金存管的定义、存管人和平台的资质、业务规范和职责进行详细解释,让P2P网贷行业参与者更清晰地认识资金存管,规范了资金存管业务,让银行和平台有政策可依。很多人认为此次监管细则的出台加速了P2P行业的洗牌。
真正规范的P2P平台自然会想尽办法达到监管标准,努力完成与银行存管系统的对接,对接的过程也是市场整顿洗牌的过程,而部分伪P2P平台由于其资质难以达标,将会面临洗牌。
监管部门希望通过存管解决大部分对网贷的监管问题,所以银行存管事实上成为了隐形的牌照。在胡宏辉看来,小平台风险大,又不能实际解决政府关心的在消费领域新增贷款的问题,它们实际只是在做资金搬运工,会加大系统风险和风险传导,监管当然不能放过其通过所谓联合存管,用第三方的方式绕过监管,一定是要求与银行直联的存管方式。“存管要求的严格事实上会将绝大部分的风控、合规性不高的平台拒之门外,网贷的集中度大幅提高是大势所趋。”
张叶霞对《经济》记者表示,《指引》对行业的高门槛无疑将增加平台的运营成本,预计部分中小平台将面临清场出局。“但资金存管的真正落地确实有效地避免平台直接触碰资金和杜绝资金池的可能性,待未来行业整体监管办法的出台,监管体系的完善会引导整个行业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前进。”
在传统金融业者看来,P2P行业边界已经超越了金融风险可控的认知范围,同时目前的技术水平也达不到全面监控的实际效果。梁喆认为,本着合理发展、稳定发展的出发点,在当下P2P行业跑路屡见不鲜的实际背景下,监管趋严是监管当局一种负责任的处理方式。“这是该行业的大洗牌,那些从一开始就本着合规经营、合法从业的P2P公司,更有可能在新一轮洗牌中生存下来。如此,网贷行业的整体风险将大幅度下降,同时风险传导到金融体系的可能性也会大大下降。”
李子川也表示,网贷商业模式将逐渐成型,届时存量机构将由资本驱动转向真正的用户驱动增长,在规范环境下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