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
《百鸟朝凤》的海报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姥姥家的墙纸,而这种墙纸花纹会让姥姥念叨起她当年大婚时婚服上的刺绣,如果姥姥还活着,她一定会借着这个电影再给我讲一番她结婚时的盛况,请鼓乐班子吹拉弹唱3天,唢呐给娶亲队伍开路,张灯结彩,婚礼是如何的隆重又有氛围等。
姥爷的骨灰2009年挪归祖坟,唢呐和灵车一起进的村,姥爷年轻时即外出,多年后魂归故里,披麻戴孝的晚辈们井然有序地列队迎接,唢呐带来了一种呜咽和悲怆的曲调,让围观的人都不禁潸然落泪,也让整个仪式更加隆重。
对于唢呐,我一点都不陌生,这是家父的业余爱好之一,他擅长管乐,源头就是小时候学过唢呐。家里有个盲眼的长工,我爸出生时他已经不能干活了,就算是在东家颐养天年了。我爸经常听他吹唢呐,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能从中听出悲伤和喜悦,他被这种神奇的旋律所吸引,而我奶奶怕小孩子吹唢呐把脸弄变形了,十分反对,但我爸还是悄悄地学会了。我爸偶尔会念叨起这个师傅,一个不识谱的庄稼汉,让他被受束缚的童年多了些美妙的回忆。
我对单一的民乐向来不感兴趣,马头琴、二胡、唢呐之类的,总觉得听起来有点寡淡,单薄,时常还夹杂着悲凉,但是听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就很享受,有些现代元素作为调剂,曲子听起来就和谐多了,这个和品味没有关系,这是教化和经验的结果。
《百鸟朝凤》上映不久,微信朋友圈里广为流传这样一条消息:“《百鸟朝凤》63岁制片人方励下跪了,只求影院能多排片”,该消息看了让人很不舒服,不是因为影院的势利,而是因为制片方用煽情作为手段来裹挟影院和观众。任何一部电影都会得到见仁见智的评论,但电影之外的东西说多了就影响了电影本来的面貌,和综艺节目里的痛陈苦难家史有一拼。本应动情之处被潜移默化成了同情,回头再细想,还有种被所谓的文化和情怀绑架的滋味在其中。
虽对制片方的宣传方式有质疑,但我还是觉得这是部好电影,这里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有青山绿水的自然风景,有感人至深的师徒情。电影里透露出一丝无奈和惋惜,其实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冲突的一角,长久以来,我们对盖棺定论颇为重视,对礼崩乐坏也极为惶恐,这是农耕文明下的纲常伦理。
中国的民乐一点不输西方的交响乐,各种乐器组合起来,各自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旋律和谐且优美。从这个角度来看,吹唢呐作为一种技艺不会失传,而影片中透露出的种种失落,源于唢呐丧失了作为“礼乐”的地位,而老匠人们想努力的挽留。
其实民乐能在某个方面将传统文化的灵与美、哀与殇发挥到极致。音乐本身很精彩,就像《百鸟朝凤》这首曲子一样,但赋予太多的意义就有了不能承受之重,音乐本来就是该享受的,最好带着更轻松的心态去了解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