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杨子颖
(青海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西宁810029)
青海大场金矿床成矿模式
■刘勇 杨子颖
(青海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西宁810029)
青海大场金矿床位于北巴颜喀拉造山带的中段,为区域印支造山过程晚期Au-Sb成矿作用的产物。该矿床为具有层控性和受断裂构造、隐伏岩浆活动控制的金矿床。矿体主要呈脉状、似脉状和透镜状赋存于三叠系巴颜喀拉群砂岩板岩互层组内,并严格受断裂破碎带的控制。该矿床与造山型金矿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其金矿化属造山型金矿的中成矿化,其锑矿化为造山型金矿的浅成矿化。
成矿模式 大场 青海
大场金矿床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北巴颜喀拉造山带,其北部以布青山断裂为界与阿尼玛卿缝合带毗邻。
矿区内出露地层简单,主要为二叠系布青山群马尔争组(P1m)以及三叠系巴颜喀拉群中亚群(Tby)。二叠系布青山群马尔争组仅少量分布在矿区北东角的甘德-玛多断裂带之间,呈狭长条带状,出露宽度0.4~2km,南北两侧与三叠系均为断层接触,其岩性以碳酸盐岩和中基性火山岩为主,碎屑岩次之。火山岩多呈条带状、透镜状,主要为安山岩。碳酸盐岩为粗晶结构,层状构造,组成矿物以方解石为主,矿物重结晶现象明显,岩石节理发育。碳酸盐岩与火山岩间见有薄层火山角砾岩、角砾状结晶灰岩,局部发育硅化灰岩。
迄今,大场矿区内共圈定出25个金矿体,主要分布在大场河以北长约5km、宽3km的范围内。矿体赋存于甘德-玛多主断裂的南西侧(下盘),严格受主断裂派生的次级断裂构造的控制,矿体的规模及品位与破碎蚀变带的规模和蚀变强度呈正相关关系。矿体走向NW或NWW,与主断裂方向基本一致,倾向SW。矿区中部有一背斜构造,其轴迹与主构造线方向一致,两翼揉皱发育,其北翼向北倾,南翼向南倾,倾角30~75°。矿体也受该褶皱的控制,随褶皱变形而变形。
造山型金矿床是指那些在时空上与造山作用有关的主要受构造控制的金矿床。这类矿床具有相似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且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汇聚板块边缘的增生体以及碰撞造山带的挤压和转换挤压变形环境中。这类矿床可形成于自地表向下2~20km的不同深度,并呈现出组分分带,从上向下依次为:Hg、Hg-Sb(浅部),Au-Sb(浅成相),Au-As-Te(中成相),Au-As(深成相)。同时,Groves等(1998)还延用了Lindgren(1933)的浅成、中成和深成的深度分类方案,将造山型金矿床划分为3个亚型,即浅成(<6km),中成(6~12km)和深成(>12km)。
早三叠世,巴颜喀拉山北缘为巴颜喀拉洋的弧前盆地,大规模的浊流沉积形成了巴颜喀拉群复理石沉积建造(图1中的①)。在区域上,巴颜喀拉群是Au、Sb的高背景场,这为后期的金锑成矿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中三叠世,随着巴颜喀拉洋的洋壳向北俯冲,产生了NS向的挤压,巴颜喀拉洋由拉张转为收缩,从而逐渐闭合,并发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岩浆热液沿断裂构造上侵,从巴颜喀拉群复理石沉积含矿建造中萃取部分成矿物质Au,同时,发生广泛的天水循环交流,导致成矿物质Au在条件适合的构造部位聚集成矿,形成大场金矿床的金矿体(图1中的②)。此时,抬升、剥蚀均较弱,成矿深度较大,为造山型的中成(mesozonal)金矿床。
晚三叠世,随着巴颜喀拉洋的最后封闭,巴颜喀拉地块与柴达木地块南缘发生强烈碰撞,形成巴颜喀拉造山带。这一碰撞作用不但使三叠系复理石沉积岩发生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和褶皱,而且使其被逆冲作用强烈变形,与此同时,还形成了大规模的逆冲-走滑断层、韧-脆性剪切带以及与之配套的低级构造体系,这就为流体的运移和沉淀成矿提供了路径和场所。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岩石圈拆沉、地幔底侵作用明显,构造体系开始从挤压构造体制向伸展构造体制转化。伴随着地壳的强烈抬升,构造从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向浅层次的脆性破裂转变,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岩浆热液沿深大断裂迁移,并与大气水发生循环,从围岩中不断萃取成矿物质Sb,在构造、物理化学条件适宜的地方聚集形成锑矿体,成为造山型金矿床的浅成(epizonal)矿床(图1中的③)。
图1 大场金矿床成矿模式
大场金矿床具有层控性和受断裂构造、隐伏岩浆活动控制的特点,矿体主要赋存在三叠系巴颜喀拉群砂岩板岩互层组中,并严格受断裂破碎带的控制。先后经历了金、锑2期独立矿化,金矿化属造山型金矿的中成矿化,锑矿化为造山型金矿的浅成矿化,锑矿化的成矿深度略浅于金矿化。
[1]包存义,许国武,李玉春,高永旺.2003.大场地区金矿成因类型及成矿潜力分析[J].青海国土经略,3:17-22.
[2]陈华勇,陈衍景,倪??培,张增杰.2004.南天山萨瓦亚尔顿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矿床成因和勘探意义 [J].矿物岩石,24(3):46-54.
[3]毛景文,王义天,韩春明,杨建民,王志良.2002.中亚地区南天山大型金矿带的地质特征、成矿模型和勘查准则 [J].地质通报,21(12):858-868.
[4]邵洁连.1988.金矿找矿矿物学 [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38-45.
P61[文献码]B
1000-405X(2016)-5-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