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与消费视角下的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6-10-10 03:48何国长刘转玲王国兴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兰州730020
甘肃农业 2016年18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甘肃甘肃省

何国长,刘转玲,王国兴(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20)

收入与消费视角下的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何国长,刘转玲,王国兴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兰州730020)

本文运用SPSS软件,通过对甘肃农村居民收入与文化消费发展现状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指出了影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因素,在发挥资源优势、规避劣势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甘肃农村文化产业;线性回归模型;SWOT分析;发展对策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理论界一般将我国文化产业分为三种状态:即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和农村文化产业。当前,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文化产业上,对农村文化产业的研究相对不足,造成了文化产业在城市和农村发展严重不平衡。甘肃作为我国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集聚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从收入与消费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是要系统刨析全省农村文化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因素,探寻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文化消费发展现状分析

要促进甘肃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扩大全省内需,启动各种消费。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的终端环节,既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发展的目的。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持发展是推动甘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农村居民纯收入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其收入水平的高低反映了购买力的大小。

(一)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偏低,消费支出增长缓慢

从2000-2015年间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变化情况来看,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都呈二次函数增长(图1和图2)。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城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936元,比2000年增长了4.85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 830元,比2000年增长了6.3倍。这说明,随着甘肃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人均收入逐年上升,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也要看到,甘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409.88元,同样处于全国各省份的最末位,近三年的年均增速为14.78%,比全国平均水平(15.39%)低0.61个百分点。长期收入偏低、增长缓慢是制约甘肃省消费需求增长的根本原因。

(二)从甘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变化情况来看,文化消费支出增长缓慢

从图3可以看出,甘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从2000年的129元增长到2013年的366.5元,增长相对较少;然而2014年和2015年却几乎呈现出垂直增长。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9.08%下降到2012年的5.60%,然后增长为2015年的12.50%。这说明甘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2000年到2012年呈下降趋势,最近几年相对有所提高。

图1 2000-2015年间甘肃农村居民收入变化情况

表1 2000-2015年间甘肃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

图2 2000-2015年间甘肃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化情况

图3 甘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变化情况

(三)根据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的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为研究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建立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数学模型。从图4可以看出,甘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成线性关系,收入越多,消费也就越高。

图4 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数学模型

(四)检验线性回归模型

用拟合优度检验(检验),拟合优度R2=0.997,说明建立的模型对样本数据拟合度较高,也就是说解释变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大部分差异进行了解释。F=3999.404,P=0.000<0.05,表明回归方程高度显著,即甘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消费支出有高度显著的线性影响。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常数项的P=0.000<0.05,变量的P=0.00<0.05,说明与0有显著性差异,故应该出现在方程中,可得回归方程为:Y=-369.502+1.017X。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甘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成线性关系。从甘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消费水平线性图(图5)可以看出,甘肃农村居民总的支出增长较快,人均文化教育用品及服务支出的增长较小。随着收入的增加,甘肃农村居民在人均文化教育用品及服务支出方面的消费费用所占比重在下降,在其他方面的消费费用不断增加。

表2 模型汇总

表3 Anovaa表

表4 系数表

图5 甘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消费水平线性图

二、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原是企业或行业科学制定发展战略的一种方法。引入SWOT分析法,就是通过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系统组合分析,提出全省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对策。

(一)优势因素分析

甘肃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排名全国前五位,丝路文化贯穿甘肃全境,以敦煌为代表的石窟寺达337座,被誉为“石窟艺术之乡”。甘肃众多的遗址、遗迹构成了丰厚的红色历史文化遗产,有价值、有影响的革命遗迹682个。甘肃少数民族文化古迹丰富,著名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夏河拉卜楞寺,收藏数万册经卷和文物珍品,是我国藏传佛教中十分珍贵的遗产。所以,甘肃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

(二)劣势因素分析

甘肃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5272元,比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湖南省低441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111元。2014年甘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740.42元,比湖南省低371.58元。从2015年数据来看,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7.40%,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增长了14.80%;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29.55%,但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只增长了15.34%。由此可以看出,甘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水平比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省份的水平要低,而且差距较大。

(三)机会因素分析

为促进甘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了甘肃要“努力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并将甘肃定位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文化部积极支持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并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和倾斜;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政策性文件,为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四)威胁因素分析

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克服自身制约因素,还面临来自其他省区文化产业与产品带来的挑战与威胁。其主要表现是:与发达省区相比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2015年,甘肃省文化产业GDP增加值为157.09亿元,占GDP比重2.31%,低于全国3.82%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国落后位次。2015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就达到1 668亿元,占GDP比重5.6%。

2015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只相当于湖南省的9.42%.可见,甘肃省与发达省份文化产业的发展差距较大。2011年云南省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募资50亿元人民币,用来优化、完善、延伸云南省文化产业链。甘肃文化企业发展主要依赖自身的积累,由于身处农村地区的中小文化企业很难得到抵押贷款,资金缺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瓶径。

三、促进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通过SWOT分析应用于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就是要把密切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后,归纳出全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起来,组合成可选择的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种可能战略。将S、W、O、T进行组合,可得出SO、WO、ST、WT四种组合模式和战略要点。从组合模式看:SO组合是一种理想的组合,是农村文化产业凭借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环境获得多种发展机会的组合;WT组合是农村文化产业在克服内部劣势的同时回避外部威胁的组合;ST组合是农村文化产业利用自身的长处来对付外部环境中威胁的一种组合;WO组合是农村文化产业面临外部环境提供的发展机会,是通过外在的方式来弥补自身弱点的一种组合。甘肃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不能只注重优势条件而回避不利因素,也不能只强调劣势条件而忽视比较优势。因此,要促进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就必须通过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服务网络,提升手工艺产业的水平,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带动文化与特色旅游业的有效结合;要促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扶持农村民营文化企业壮大,并通过加快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甘肃农村特色文化积淀深厚,要将这一优势发挥出来,就应提高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首先,地方政府要提高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政府部门要制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管理部门要提高对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意识,把国家和甘肃省制定出台的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落实到位;各新闻传播媒体要应加大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宣传报道力度,及时向社会宣传农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公众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关注程度。其次,要加强农村文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应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在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组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落实一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扶持乡镇文化站、图书馆、文化广场、文体活动中心的建设工作,逐步实现群众文化向公共文化的转移,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提高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水平的公路、电力、供水、广播电视、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夯实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发挥农村文化资源优势,提升手工艺产业的水平

甘肃省农村地区传统手工艺、传统服饰、传统饮食、民间风俗、乡村旅游等特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剪纸、雕塑、雕刻、彩绘、香包、草编、马尾编、剌绣、面具、民间陶艺和泥人制作等多个方面。如果对这些农村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利用甚至进行现代创意研发,有可能成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农村手工艺产业具有就地取材、就地加工,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收益多等特点,在我国一些地方,农村手工艺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要发挥甘肃省农村文化资源优势,必须借鉴发达省区的先进经验,从文化生态的高度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继承传统手工艺“量材为用,就材加工”的文化价值理念,提倡对当代生活废弃物的开发与利用,创新文化产品并提高其附加值,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要整合农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资源,构建产品创新机制,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有效转型;要树立现代产业经营理念,构建符合农村地域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并通过加强市场调研和设计研发,开拓国内外市场,打造手工艺产品的著名品牌,加大对生产要素的集约化投入,实现规模化发展,以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成立农村手工艺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手艺人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个体面对现代大市场的弱势地位,通过融入国际国内市场,更好服务于当代的文化生活。同时,要发挥合作经济组织教育与技能培训职能,培养农民手艺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手艺技能和生产组织素质,激发生产创造力,促进农村手工艺产业的发展及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

(三)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要加快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发展“乡村舞台”这种符合甘肃省实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乡村舞台”建设就是在整合甘肃省农村现有的宣传文化、党员教育、图书出版、电影放映、体育健身、科学普及等方面的资金、项目、场所、设施、人才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村文化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乡村体育健身工程等阵地,组建村级文化阵地和自办文化社团,搭建群众自娱自乐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了把“乡村舞台”办成由政府主导、财政支撑、社会参与、群众唱戏的“百姓文化大舞台”。必须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模式,通过整合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各部门要依托各自优势,在项目、资金、设备、人才、培训等层面形成联动机制,探索自发式、互动式、输送式、辐射式等农村民间自办文化社团的新形式,做到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要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打造农村文化惠民项目建设新品牌,通过健康、丰富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乡村舞台”建设中,要彰显一村一品的地域特色,通过培育“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展示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和民俗形态;要组建村级民间自办文化社团,将民间传统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把“乡村舞台”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文化惠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结合起来,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四)促进农村生态文化发展,带动文化与特色旅游业的有效结合

培育生态文化是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中的内在要求。甘肃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在农村文化产业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其产业关联性、集聚性、延伸性较强,将其纳入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中,可以形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体的新农村发展格局。要促进甘肃农村生态文化发展,必须要建成一批集原生态湿地观光、文化教育、养生养老、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设施,通过发挥文化旅游产业的整合效应,带动工业、农业、文化等各类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要建设一批集居住、观光、购物、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镇,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项目,规范提升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探索全省农村生态环境与文化融合的旅游业,通过发展城郊型农园模式、景区依托型休闲农庄体验模式和传统民俗型观光模式,提高乡村旅游游客的比例和综合效益;加大对农庄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农业文化的挖掘深度,尝试“有机农庄”的贴牌模式,加强衍生产品的开发与贴牌;要加大对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养生旅游产品价值及品牌方面的研究,深度开发和合理设计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产品,通过培育以中医药生态养生经济、弘扬中医药生态养生文化为重点的特色的生态保健旅游品牌,促进中医药和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发展。

(五)促进遗产保护与传承力度,发展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

目前,甘肃省具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8项、省级333项,市级1543项,县级3657项,发现非遗线索27000多条,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历史悠久,积淀厚重。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处于农村地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日渐恶化,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被逐步毁弃,经典的民俗和民间艺术渐渐消亡,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失去生存的土壤。为了使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政府应制定详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规划,出台扶持政策与措施,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税收支持,解决资金缺乏问题;要以政府财政为基础,吸收社会资本,设立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基金,重点奖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有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建立健全各级保护非遗的工作机构,关注和尊重传承人的现实需求,给传承人营造一个良好的传承环境;要探索“项目+基地+传承人”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的加入;要广泛开展社会宣传以提高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高等院校和专业技术学校要成立专门培训机构,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加强人才培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应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规划建设一批非遗与旅游融合示范景区,拓宽传承保护的路径;要加大对全省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保护力度,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持续发展。

(六)拓宽农村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扶持农村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资金制约阻碍着甘肃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要拓宽农村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扶持农村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就必须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通过贴息、补助等方式,将一部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项目启动、农村文化企业贷款担保、农村文化设施和信息网络平台等建设,并通过建立财政出资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对农村文化企业的贷款风险损失进行补偿;金融部门应延伸支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链条,拓展非信贷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要完善商业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创新“保险+担保+信贷”融资模式,支持拥有特殊技能和文化禀赋的农村艺人创业;应将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纳入消费信贷业务范围,开发艺术品投资理财业务,提升文化市场消费层次与规模;要培育农村各类文化中介组织,发挥农村文化中介组织在创业辅导、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支持农村文化产业项目,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培育规范公平有序的农村文化市场,维护农村文化产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其依法参与公平竞争与公平交易的权利。

(七)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消费观念,培育壮大文化消费主体

甘肃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除了受到农村居民收入的制约外,消费观念也是其中的制约因素。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与其文化素质和消费观念密切相关,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水平各异。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消费观念,积极培育和壮大文化消费主体,才能有效带动甘肃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持续发展。为此,要继续大力发展教育,普遍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层次和综合素质,为文化消费提供必要的能力;要通过媒体宣传、教育等手段积极引导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提高他们的消费品味,培养文化消费习惯,逐步形成稳定的文化消费市场。

(八)加快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目前,甘肃省农村文化人才总量偏少,产业开发仍较滞后,产业化推广力量薄弱。针对人才短缺问题,甘肃省应通过制定农村文化人才扶持工程建设来克服文化人才不足的问题。为此,政府部门应出台扶持农村文化人才的政策,构建人才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机制,通过教育输送、深造培训、选拔引进等方式以及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协同联动培养机制,为中小文化企业培养所需的原创型、技能型、创意策划型、经营管理型和文化经纪型人才,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大税收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农村文化经济合作组织举办的人才培养项目实行减税或免税;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农村文化人才评估标准,通过开发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提高农村文化人才的增收致富能力;要建设以乡镇为基础的农村文化产业研究机构,要完善农村文化人才的激励机制,对贡献突出的农村文化人才应予以重奖;要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为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1]杨吉华.我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2]任怡.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浅析[J].管理与财富,2006,(5).

[3]李微.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理论探索,2009,(5).

[4]王贵生,三月.甘肃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生态化”战略[J].甘肃社会科学,2009,(1).

[5]李俊霞.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J].甘肃社会科学,2004,(6).

[6]孔庆来,巩立超.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J].兰州学刊,2012,(12).

[7]丁汝俊,郭丽霞.甘肃文化产业聚集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J].甘肃金融,2014,(3).

[8]李靖,罗中华.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5,(3).

(编辑:张琼琼)

F323.8

A

1673-9019(2016)18-0009-05

2016-06-14

何国长(1962-),男,甘肃秦安人,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与农村经济的研究。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甘肃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