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丁
从1922年12月至1923年2月,列宁在病重期间以顽强的毅力和超人的乐观精神,口授了5篇论文和3封信。这组重要的历史文献被人们看作是“列宁的遗嘱”。在这些文献中,列宁贡献了他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最后的智慧和思考。其中有一篇短文,题目叫《论我国革命》,文字虽然不多,却言简意赅。他对俄国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领导人否定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论点做出了总结性的答复,创造性地论证了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历史条件,批驳了那种把西欧发展道路固定化、公式化的错误倾向,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庸俗生产力论的界限。他在文章中阐述的必须高度重视俄国以及东方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特殊性的思想,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列宁口授这篇文章的直接起因是批驳维尼克·苏汉诺夫的观点。苏汉诺夫是当时俄国有影响的孟什维克党人,他在1918年至1921年间共写了7卷《革命札记》,以回忆的形式逐日逐月记述了从俄国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历史”,大肆贩卖孟什维克的观点。在书中他说,俄国不具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前提,俄国的生产力和文化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列宁在阅读了苏汉诺夫的《革命札记》第三、四卷后,于1923年1月16日至17日口授了《论我国革命》这篇文章,批驳了苏汉诺夫的上述论调,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首先,列宁指出,苏汉诺夫等人错误的根源在于不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认识论上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主义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不是别的,而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其次,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因此,俄国革命的特殊性是符合现代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的。最后,列宁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各国的革命都带有特殊性。世界斗争的结局取决于东方各国人民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因此,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完全有保证的。
学习列宁这篇著作,应着重在两个方面加深理解:第一,列宁的俄国和东方国家先夺取社会主义政权然后再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对于正确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批判所谓“中国需要补资本主义的课”等错误观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列宁关于东方革命具有特殊性的有关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于捍卫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天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深刻理解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