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景山水图》中的南宋文人园林造景手法探讨

2016-10-10 05:15朱翥ZHUZhu
风景园林 2016年2期
关键词:造景西湖文人

朱翥ZHU Zhu

《四景山水图》中的南宋文人园林造景手法探讨

朱翥
ZHU Zhu

南宋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宋室南渡,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文人园林在江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逐步成为主流风格。《四景山水图》是南宋山水画的代表作,是研究南宋文人园林的重要历史资料。通过对该组作品空间布局、造景元素及细部等方面进行提炼,探讨南宋文人园林基本造景手法与山水美学特色。认为南宋文人园林在注重意境表达外,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及显著的江南地域特色。

南宋;文人园林;四景山水图;山水画;江南

修回日期:2015-09-25

本文“南宋文人园林”指随宋室南渡,南宋造园将先进的北宋造园技术、北宋士大夫文化及江南地域环境融合,形成的富有意境的山水园林①,也可称“南宋江南文人园林”;南宋疆域之北界,因金人的入侵而南移。②故“南宋文人园林”具有典型的江南特征及诗画意境的山水风格,是研究江南园林发展的重要部分。

1 南宋文人园林概述

南方山水画自北宋董源、巨然始,注重描绘淡雅、高洁的画风。南方画风与粗犷的北方山水画截然相反;至南宋早期,李唐的作品仍显壮丽,基本延续北方山水画派的风格;随着文化融合,南方简约风格成为南宋画院的主要流派。文人园林受到文人山水画的影响,随之确立风格;文人园林与文人山水画相似,属于同一类美学体系,其文人造园理论与山水画论一脉相承。宋代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期,南宋时期的界画和山水画同步发展、相互融合,以《四景山水图》为代表的一批作品既体现了“亭台楼阁”的写实性描绘,又反映了多样且富有意境的山水空间。目前,在缺乏南宋园林考古遗址的前提下,利用少量仅存的南宋山水画(具有一定写实性)及相关历史文献,对其造景元素、空间布局等进行研究及探讨,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文人园林”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问题之一;南宋文人园林兴盛,是文人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兴盛包括以下几个条件:

其一,文人士大夫是社会主流阶层。宋代“重文轻武”,宋朝帝王多好书文;南宋尤善用“文化优势”弥补“国土面积狭小”的劣势。

其二,江南地域特色。江南一带山水交错、环境宜人、雨水丰富;南宋定临安行在,紧靠西湖山水、钱塘江而建,地理环境谓“独一无二”。

其三,南宋是重要的文化大融合时期。除中原文明与南方文明的融合外,南宋时期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各类型园林逐步趋同,“文人园林”成园林主流形式。

就历史地理研究而言,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1]一书中提出:“中国的文化新生,与其一番新力量,大体均系在新地面新疆土上产生,故我谓中国文化之发展,乃系随于新地域之转,进而扩大。”在中国渊源历史中,历经多次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文明相融合(以黄河为分界线)的过程。魏晋南北朝和南宋时期,发生的两次大规模人口南迁,是中华文明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的两个重要时期,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开发;就南方文明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以长江为分界线),宋室南渡是一次重要的文化大融合。此后,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历史性转移),南方人开始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 《四景山水图》中呈现的南宋文人园林造景手法

2.1《四景山水图》中呈现的南宋文人园林特点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是南宋文人山水画之代表作,描绘了南宋中期临安西湖周边的文人私家园林,且较全面地体现南宋江南一带(或南宋临安)的文人园林特色;此外,画作全面展现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园林特性。

选其做详细研究,有以下几点理由:其一,此作品以四幅画为一系列,组成序列性组景④,即具有一定序列的景观组合,强调景观系统,非单个小园林。其二,此作品景观元素丰富且细节描绘详细,故研究价值高;构景巧妙,为南宋“残山剩水”构图。其三,刘松年是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属于南宋中期“承前启后”的山水画家,擅长绘画西湖胜览及园林小景,其作品直接反应南宋中期造园风格的转变。

《四景山水图》中呈现的南宋文人园林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其一,江南地形丰富,易于造景,园林选址多位于郊野临水或靠山区域;画中人物于园中游憩,突出了文人园林特殊的游憩活动功能,此“返璞归真”使文人园林多以自然式布局。其二,注重四季景观。江南四季分明,季相时序变化展现了文人园林的意境与时空观。其三,园林空间层次递进。画面由近景至过渡空间,再至景观高潮,最后延伸至远处隐约的山景;一方面借自然山水之景,另一方面则注重园林空间的“起承转合”。江南丘陵地貌,土地空间有限,园林规模普遍不大,这种曲折的空间设置与借助远景,反而成就了具有江南特色、富有诗画意境的山水园林。

表 1 纵向比较表(中国各历史阶段之间的相关比较)[2]

2.2《四景山水图》中呈现的南宋文人园林造景手法分析(图1-3)

南宋文人园林注重景观序列,营造“先抑后扬”的景观体验。其空间序列分:序幕、过渡、高潮、尾声。序幕指起始、引入性空间,通常是幽隐的密林小道;过渡则包括园林入口门屋等,由自然山水逐渐过渡到人工住宅院落;高潮指主体建筑群及庭院,是人工景观最丰富的区域,通常种植观赏性植物及叠筑假山;尾声指远山或远景,通过借景,使园林空间无限延伸。园林作为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生活方式,其空间的立意布局符合“可行、可望,可居、可游”多个层面的实用性审美需要;其中“可居可游”的动态观察方式,决定空间布局形式。

南宋文人园林造景元素及布局,并不局限于文人私家园林,南宋临安的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都具有文人园林特征,该文人园林造景手法适用于以上各类型园林,而建筑等级、规模与精致水平各有差异。

2.3《四景山水图》中相关南宋造园细部探讨(图4)

2.3.1建筑⑤

2.3.1.1加窄侧檐的悬山顶

《四景山水图》中出现了改良版悬山顶,图上看似更像歇山顶,该类屋顶介于悬山与歇山之间,在悬山顶山墙外侧(悬鱼内侧)增加较窄的侧屋檐。

歇山顶(九脊)是次于庑殿顶(四阿)的高级屋顶形式。宋代营缮制度限制较严;除庑殿顶外,歇山顶、十字脊顶(宋代常出现于皇家园林中)则多为宫殿、寺庙专用,民间多采用悬山顶(五脊);如北宋《清明上河图》中除酒店正店采用单檐歇山顶、城楼采用单檐庑殿顶外,建筑多为悬山顶或无脊屋顶。无脊屋顶为低等级建筑形式,无脊的类歇山顶(瓦、茅草)等级较低,广泛用于民居;此外,等级较低的硬山(五脊)、卷棚(无正脊)宋代未出现。

常规悬山顶建筑为两侧山墙,前后面(南北面)设门窗;若悬山顶原山墙部分非山墙而设门窗,其遮阳挡雨功能则很难满足,北宋《清明上河图》中有两处悬山顶下侧增加简易屋檐的案例(图5-6)。其余低等级无脊屋顶,较多出现搭建简易屋檐的情况,这类“侵街行为”可大大增加经营面积。

南宋临安地处江南多雨地区,建筑形式也随地域变化而转变。从现有南宋古画中看,建筑基本上较少出现墙体,四面多以门窗围合;为满足功能需要,该特殊悬山顶显然更利于屋檐排水、遮阳。

《四景山水图》所描绘的文人园林建筑等级不高,无显著斗拱,斗拱仅于夏图凉亭中有简单体现。

2.3.1.2高台基(阶基)

江南地区多雨,夏季湿热,高台基利于建筑防潮、排水。画面中的台基基本采用夯土外包砖(或石条),砖铺地面,设角柱石,台基四周设砖铺散水,多为三级台阶(踏),约0.5m高;此外,南宋画中还常出现四至六级台阶高的台基。《水殿招凉图》、《高阁焚香图》(图5-6)则出现了皇家园林的须弥座台基,包括底层台基(占总高度1/3)、砖石束腰(占总高度1/3)及砖石斗拱构件(占总高度1/3)三部分,该台基高为普通台基的三倍(约1.5m高);这种建筑四周及台阶两侧不得不加设石栏杆或木栏杆(勾阑)。

2.3.1.3可拆卸的格子木门窗

《四景山水图》展现了方格窗随季节转变而拆卸的全过程。该设计将门窗合二为一,并且替代了墙的作用。其冬景所示的建筑无墙,且以密布格窗为墙。秋景图中绘有两层门窗,内侧格窗部分已拆除,而外侧门窗包括两部分,上侧固定式格窗,下侧可拆卸式格窗,图中下侧格窗已全部拆除,留下固定格窗的细框;夏时,凉亭的格窗全部拆除后,利于通风,可达到避暑纳凉的功能,这种细窗框及可拆卸格窗在南宋绘画中较常出现,是南宋门窗的常见样式。

北宋《清明上河图》中已出现上部格纹、下部挡板的格窗。南宋发展出无挡板的纯格子窗。无挡板的纯格窗重量较轻,便于拆卸及搬运;此外,从《水殿招凉图》、《高阁焚香图》等作品中能看出,格窗常安装于建筑四周栏杆之外侧(图7-8)。

2.3.1.4以长廊连接的建筑群组

《四景山水图》的建筑组合不再强调对称布局,基本以场地原有的自然山水条件做自然式布置,建筑组合灵活而多变。各主要建筑以长廊相连,可解决地形、高差关系;雨季可有效地避免雨中穿行,酷暑则满足遮阴纳凉,故长廊在布局上发挥极大的作用。以《楼台夜月图》、《夜潮图》(图9-10)为例,描绘了南宋皇宫所在凤凰山地势高差大,建筑以陡峭的长廊连接。

加侧檐的悬山顶、高台基、可拆卸的格窗、长廊等细节设计皆符合江南多雨、潮湿、夏季酷热的气候特点。

2.3.2其余造园元素

2.3.2.1假山石

奇石是江南文人园林的一大特色。南宋园林假山、石洞一般采用太湖石叠筑,这项技术在南宋得到飞速发展,南宋《云林石谱》⑥是我国第一部赏石、用石的著作;古人赏石标准:瘦、皱、漏、透,即强调石纹肌理感,这种肌理感在山水画中用“皴”的笔法来呈现。

2.3.2.2栏杆、桥、石叠驳岸

《四景山水图》中余下的景观元素还包括栏杆(木栏杆、石栏杆)、桥(木桥、石桥)及石叠驳岸,而这些造景元素又多与水系有关。

江南多产石,南宋园林的发展与石材的广泛应用有关,大量石材可用于叠筑假山、营造水池(水系),图中大量石叠驳岸正是理水的重要方面,水体边设石栏杆,做石桥,夏季水位高涨时石材显得经久耐用。与之相反,北方干燥少雨;《清明上河图》中皆为木桥、木栏杆,河道基本无石叠驳岸的情况出现。

3 南宋文人园林的山水美学与造景手法的关系

蒋勋在《美的沉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4]一书中提出:“如果从地理环境上来说,中国的文化中心再一次南移,山水画从耸峻雄浑的高原,转移到地势低卑、水乡泽国的江南,山水画的重心,从‘山’移到了‘水’,水是更柔媚、更委婉、更无形的东西,视觉上,江山一色,水光接天的景致,便逐渐移成了画面上的‘空白’。而绘画的形式,也从中堂立轴转变到更多的横卷、册页、扇面了。”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山水画的美学表达形式,更影响了园林造景手法的表达。

3.1全景山水与截景山水(或小景山水)之区别及转变

“南宋西湖十景”的产生与山水画发展关系密切。北宋晚期、南宋早期的山水画多以全景式构图,如李嵩《西湖图卷》强调山水景观的整体性;南宋中期出现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系列性作品,如《四景山水图》为截景式山水(或小景山水),注重刻画小景细节。

较全景式而言,截景山水是以崭新的视觉角度,诠释山水时空的新手法。全景式与截景式实为“以大观小”与“小中见大”两种艺术表现手法。

西湖山水景观涵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两种形态。南宋前期,以《西湖图》为代表的全景式山水体现西湖山水之“湖山胜景”构景模式,即通过设置岛、堤(桥)、塔、楼阁等元素丰富景观空间,突出山水整体架构;南宋中后期的《四景山水图》则体现中、小型园林之“壶中天地”⑦构景模式[5],通常是环绕水池设置假山(或建筑),似模仿西湖山水,更注重空间的划分、变化及想象性。由此推出一般法则:西湖作为一个超大型园林,用“以大观小”的手法来处理大尺度景观;西湖周边的众多中、小型园林(亦指“园中之园”),则用“小中见大”的手法来处理中、小尺度景观。

3.2序列性组景体现“移步异景、巧于因借”

“南宋西湖十景”环绕西湖、逐一展开,游人从南线至北线的环线游览,达到“移步异景”的观景效果。《四景山水图》中的“起承转合”同样呈现“借景湖山”,体现了选址巧妙、巧于因借。

3.3“残山剩水”之留白构图体现景观虚实结合

《四景山水图》中的建筑主景位于画面一侧,约占画面的2/5,过渡性的配景山体、花木约占1/5,余下远山、水体等留白区域约占2/5,呈完美的黄金比例分布,空间层次感强。“残山剩水”构图源于江南水汽重,常有雾气的景象;其留白哲学观(或残缺美),成为中国文人审美的核心价值;就造景而言,可视作有形的人造景观与自然山水植物之间的虚实结合,具有一定的“混沌感”,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4 小结

其一,“文人园林”重在山水意境的表达,故南宋山水画作为一种“理想化园林”的范本,既指导南宋文人园林的营造,它又具象地展现南宋时代园林的面貌。综上所述,《四景山水图》所呈现的南宋文人园林具有可居可游、丰富多变的空间层次,造园时尤其注重借景及顺应地势环境。

其二,《四景山水图》中得出的南宋文人园林基本造景手法,具有显著的江南特色。

例如自然式园林布局、利于防潮纳凉的建筑细部设计、石材的大量应用、“残山剩水”的构图美学等,皆是江南地域特征的重要体现;江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促使了南宋文人园林的兴盛。具体说,江南是多山多水的丘陵地貌,山势起伏,河流纵横;受地形限制,易产生空间层次丰富的自然式园林。较北方平原,建造自然式山水园需要大规模叠山挖池,高成本使造园活动较难推广。

其三,南宋文人园林在江南园林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性;研究南宋文人园林,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存的明清古典园林实例(特别是江南古典园林),故此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四景山水图》一例作为对象具体阐述,其结论仍较为初步;关于南宋文人园林的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予以完善。

注释:

①其形成及发展与禅宗、道家思想有密切联系。

②绍兴十一年,宋金议定以淮河为界。次年将西部界线调整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及今秦岭以南。

③时代分类依照参考文献[2]。

④理宗时期(南宋中期)出现“西湖十景”,南宋叶肖岩《西湖十景图册》与《四景山水图》相似,皆是数幅截景式山水画组合形成的系列性作品。

⑤部分建筑细节探讨局部参考《宋画中的南宋建筑》一书,见参考文献[3]。

⑥《云林石谱》书成于南宋绍兴三年,作者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

⑦《梦粱录》之《德寿宫》载:“圣心仁智情幽闲,壶中天地非人间。蓬莱方丈渺空阔,岂若坐对三神山。”见参考文献[5]。

[1]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26.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傅伯星.宋画中的南宋建筑[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

[4]蒋勋.美的沉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189-190.

[5](南宋)吴自牧.西湖文献集成·宋代史志西湖文献专辑:梦粱录[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122.

The Study on the Landscaping Methods of Literati Garde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from the Famous Painting “Landscapes of the Four Seasons”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development. After the Song court fled south following the Jin invasion, and its capital was set in Lin'an, even led to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shift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Literati Garden was well developed and expanded dramatically in South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It wa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mainstay. Landscapes of the Four Seasons is the masterpiece of th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it is an important antique in the study of Literati Garde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From the group works,improve the space distribution pattern, landscape elements and details, to summarize the basic landscaping methods of Literati Garde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explore the aesthetics expressions of landscape desig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Literati Garde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paid attention to the express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various space structures and the significa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about South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terati Garden; Landscapes of the Four Seasons;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South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TU986

A

1673-1530(2016)02-0102-07

10.14085/j.fjyl.2016.02.0102.07

2015-03-20

朱翥/1985年生/女/杭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杭州 310006)

猜你喜欢
造景西湖文人
手法、奇观与现代生活:胡雪岩故居的园林造景
风景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与艺术手法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私家花园设计中的应用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叠山经典 雅韵流芳 艮岳与中国园林中的叠山造景
文人吃蛙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