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正忠
【摘 要】
教材补白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想象的空间,通过锁住标点、关注词语、合理延伸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驰骋,既充实了文本,又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言运用
补白就是补写课文的空白,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言语过程,它需要教师捕捉到文本资源中的空白点,就是指文本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标点等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进行从“无”至“有”的言语转换。
(一)准确锁住标点
标点符号是与文字粘连配合,是重要的书面语言的组成细胞。一个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却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延伸出文本的未尽之意。有些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在这些“无”的空白之中,往往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曾在一份杂志上看到有人是这样处理《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中的标点符号:透过表面的文字,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深厚情感。抓文中六处的省略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如“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此处的省略号,省略掉了十多年来老人与海鸥相伴的场面。又如“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老人注视着海鸥,他还在喃喃自语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走进老人的内心,去聆听他对海鸥的牵挂。通过孩子对课文语言的补充,将一个个省略号转化为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句句感人的话语,此时的“空白”,更富有色彩,真是令人惊叹。
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我效仿上面那位教师的做法,抓住句子: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此时省略号里的内容是什么?你能把它补充出来吗?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他的鼻子,他嘴巴,他的耳朵……自然而然地就涌到笔尖了。
一个省略号,道不尽心中万般言语万般情,它与文字相配合,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因此,教师应重视文本资源中一些重要标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为标点补白,把一个个静止的标点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化为一个个灵动的字符。
(二)广泛关注词语
许多文本表达的情感含蓄、内敛,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我们在阅读文本时不难发现,有些词语非常的概括。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合理的想象,引导学生沿着文本情感发展的方向或作者写作的意图,进行拓展延伸。
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对“饱经风霜”一词的练笔是这样设计的——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学生练写,巡视教师指导)师:写好后,自己读一读,修改一下。谁来读给大家听?生: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师:写得多好啊,“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此教学环节既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意思,又让学生作了一次人物外貌写的练习,新颖有趣,在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又深化了理解,使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
例如,最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作者描写了一幅草原美丽的风光图。在这段里,我抓住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带领学生抓重点词句,品味语言,再感情朗读等方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趁机让学生进行语言补白:“如果此刻你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让我们也来做一次小诗人吧!”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大家跃跃欲试,都想尝试着当一次“小诗人”。于是,学生们纷纷都写小诗。通过这一语言的补白,学生们对草原美丽的风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受,同时也进行巧妙的练笔。
(三)合理延伸结尾
一篇好的文章,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文章写至高潮处特意不写结局,戛然而止,留下一段艺术空白。学生学到此处,课文已经结尾,学习兴致却仍然高涨。这时老师就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想象,后续课文情节,将学生引向深处。
如《凡卡》一文结尾只写凡卡在邮筒里投送他写给爷爷的信,回来后睡觉时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小凡卡做了一个怎样的梦?”“小凡卡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爷爷能收到他的信吗?他的美好愿望能实现吗?他悲惨的命运能改变吗?”这都是学生非常有兴趣想要表述出来的。我们要给予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发挥,去创作。
再如《半截蜡烛》中,“正当他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蜡烛熄灭之后,杰奎琳真的睡了吗?她在楼上又听到哪些动静?三个德国军官走了之后,他们一家会有怎样的想法与做法呢?最终他们会怎样收藏那份情报呢?这些问题,学生们都有可能想到,甚至想得更精彩!还有《我为你骄傲》,文中的我写给奶奶的便条的内容略写,教师可让学生依托文本发挥合理想象,写便条的内容。
这种对文本的再创作,学生兴趣盎然,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是对文本意蕴的进一步开拓,从而完满了文本的情感体验。给予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驰骋,既充实了文本,又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