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莹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就业处,江苏 南京 211168)
苏南苏北地区间农民人均收入差距原因与对策
盛莹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就业处,江苏 南京 211168)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重要转型期,收入分配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江苏经济在全国经济中举足轻重,苏南为江苏经济的迅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苏北的经济发展则相对缓慢。分析苏南苏北农民人均收入差距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解决苏南苏北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对于缩减苏南苏北地区间农民人均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农民;收入差距
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东临上海,南接浙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下设13个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获得收入的途径逐渐多样化,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区域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渐渐涌现,尤其是苏南苏北农村收入差距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江苏的总体经济水平,还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协调稳定,不利于社会的总体公平。解决苏南苏北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问题是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苏南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五市,其农村发展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苏北指行政区划上的徐州市、淮安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所辖区域,其经济在全省相对较弱。苏南农村在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工业化进程较快,苏南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农民素质普遍较高,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中去。而苏北与之相比发展较慢,苏北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农业,农民把自己禁锢在土地上,增收困难,文化素质不高,其思想观念和各项技术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苏南苏北农村的收入差距问题普遍存在,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1、经济规模
2009年两地区的财政收入分别为5345.01亿元和1355.62亿元。苏南以占全省县域26.1%的人口创造了县域人口占全省47.5%的苏北4倍的财政收入。总体上的财政收入反映出农村收入上的差距。两地财政收入数字上的对比反映出了苏南经济实力的强大,苏北与之相比实力较弱。
表1 苏南苏北农民人均纯收入
2、发展水平
苏南苏北农村的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很大,表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以及恩格尔系数的差异上。
(1)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区域差异。从表1可看出,苏南苏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且有不断拉大的趋势。
(2)人均储蓄存款的区域差异。储蓄存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表2中可以看出,苏南苏北人均储蓄存款之间的差距还是普遍存在的。2013年苏南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为59222元,而苏北则为21313元。
在2008—2009年间,苏北农村的存款大幅度减少,但在2009—2011年有了较大提升。尽管如此,苏北农村的人均储蓄存款还是呈总体上升的趋势,这说明苏北农村的经济在持续的上升与发展过程中,但仍与苏南农村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表2 苏南苏北人均储蓄存款
(3)恩格尔系数的区域差异。2013年苏南农村地区的恩格尔系数为35.2%,苏北农村则为35.6%,虽然差距不大,但在江苏农村地区的食品支出方面苏南农民的支出要低于苏北,反映出苏北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要低于苏南地区。
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苏北农民的生活水平与收入水平和苏南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探讨差距成因并找出措施加以解决尤为必要。
1、历史的原因
苏南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工业化如火如荼,极大地推动了苏南经济的发展。苏南农村基本上摆脱了农村搞农业、城市办工业的二元经济结构。相比苏南经济的蓬勃发展,苏北地区则输在了起跑线上,两者逐渐拉开差距。
2、农民素质的差别
(1)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苏北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较强,思想观念保守,墨守成规,收入来源主要寄托于土地,不懂得主动出击、寻找创收的门路,收入增长较慢。而苏南农民思想比较活跃,具有创新精神,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努力地抓住机遇,促进了自身收入增长。
(2)文化积累上的差异。苏北农民的受教育年限较苏南农民短,很多苏北学生以及骨干教师考虑到地区收入、生活水平的差异而选择赴苏南发展,苏北人才流失现象普遍。受教育水平决定了文化素质的差异,并导致劳动技能、就业机会的差距。
(3)精神文明导向的差异。苏北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闲暇时间没有合理的安排,大量的农民选择打牌、麻将等娱乐活动。苏南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也为本地农民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同时由于苏南农村的土地较之苏北农村的少,因此可在工作的空隙进行农业生产,逐渐产生了收入上的差距。
3、人口上的差异
苏北农村每户的人口比苏南地区多,苏北地区“重男轻女”以及“老有所养”的思想较重,导致人口激增、家庭负担过重,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农村家庭负担加大,偏少的收入平均分担在偏多的人口上,拉大了人均收入分配差距。
4、资源上的差异
截至2009年,苏南地区的耕地面积为934.06千公顷,苏北地区的则为2674.76千公顷,约为苏南的3倍。苏北缺乏农业特色品牌,缺少创新型农业。苏南地区更注重依靠高科技和加工业,促进自身经济增长。
5、外资企业在农村的进入
苏南地区利用人才优势,积极吸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为当地发展提供机会,也惠及到了苏南农村地区,为广大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截至2009年,苏南实现外商直接投资174.14亿美元,而苏北不到苏南的1/5,约34.40亿美元。
6、资金基础的差异
苏南农民的投资意识比较强,经过多年努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又将这些资金投入到其他事业中去获得收益。同时农民在银行存款的利息在逐年提升,导致不同地区农户资产存量差异进一步扩大。而苏北地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本身资金基础较薄弱,又缺乏提高收入应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出现了苏北农民无法摆脱贫穷的局面。
1、加快推进苏北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2009年苏南的城镇化率为67.9%,苏北仅为44.8%。苏南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小城镇的发展机制,整合了住房用地,节约了土地资源,让有限的土地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化零为整,将分散的小村落进行整合,这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得到更加合理的运用,还使村容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通过合理布局获得的土地可用于建设其他非农产业,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投资。这样不仅形成了整个乡镇的新经济中心,还为广大的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苏北农民收入的增长。
2、转变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苏北农村耕地资源丰富,污染程度低,劳动力较多且成本不高,但不擅于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不注重推广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农民的收入迟迟得不到提高。可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围绕某个主导产业或若干个骨干农产品,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接组为一个新的产业体系,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1]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注重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率;树立品牌意识,建立属于自己的农业品牌。
3、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自主创业
苏北农民应该注重自主创业,树立创新意识,“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自主创业,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同时政府应该完善对农民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为广大农民营造较好的创业环境。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树立农民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让农民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激发苏北农民的创业激情,从而缩小苏南、苏北间的收入差距。在农民从事自主创业的过程中要注意给予多方的政策帮助和扶持,如资金、税收等。
4、控制苏北农村的人口数量,注重提高农民素质
苏北农村每户的人口越多、家庭负担越重、人均收入越少,苏南与苏北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就越大。因此,应在苏北农村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和贯彻力度,使广大的苏北农民摆脱“重男轻女”的思想。
应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注重对农民的教育投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加苏北农民的收入水平。要注重贯彻执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对苏北农民技术培训,使之有一技之长,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收入渠道;培养农民市场观念,树立竞争意识,通过非农渠道达到增收的目的。
5、注重城市对农村经济的扶持,促进城乡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农村发展要与城市发展互相兼顾和呼应,以城带乡、以城促乡,从根本上促进苏北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首先,要注意对农业进行整合,对农村进行规划,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其次,要注意对城市和乡村的一些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形成统一的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从而更好地促进城乡之间的互动和发展。
[1]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