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青
摘 要: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需要从健全财政保证机制,扩大转移支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动群众力量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和创建文化资源协同机制来构建。
关键词:边疆民族;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5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意见》还提出要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极推动边疆治理,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边疆地区的社会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文化建设方面,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增多、文化事业逐步发展;但从边疆民族地区的总体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建设总量上看,与沿海、内地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民族边疆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人均图书量、公共卫生服务等与发达地区相比严重落后,造成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给社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一、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时代诉求
公共文化服务就是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 。当前全面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服务的现代化、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当前边疆治理的重要任务。
1.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确保人民能够表达文化主张、参与文化创造、享受文化成果 。推进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就是要保障边疆民族地区民众的权利、落实文化惠民的民生理念,满足民众在文化上不断增长的需要,使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体现。
2.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指的是和睦融洽、社会各阶层齐心协力的一种社会状态。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民族边疆地区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与内地及沿海存在较大的差距。自古以来,“不患寡而患不均”,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是为了使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能够尽快的跟上本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进而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3.文化自觉自信的内在要求
文化人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其作为精神动力和依托,从来都是国家与社会不可忽视的非凡领域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的发挥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促进民族认同、增进民族团结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正是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
二、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境遇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随着政策的不断细化,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但在民族边疆地区,受自然环境、民族差异、文化差异等影响,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内地、沿海存在较大差距,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存在失衡现象。
1.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配置不均
2015年,我国公共预算支出175768亿元,其中文化事业费682.97亿元,占0.39%;而2010年我国文化经费525亿元,占比0.59%。通过对比发现,我国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同时,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与文化事业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收入增幅”的要求相悖;此外,国际图书联合会人均藏书量标准是1.5-2.5册,而我国2015年人均藏书量仅0.61册。再者,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投入不平衡,2015年县及县以下的文化事业支出比重相较于2014年下降1.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文化事业费占42.1%,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24.1%,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8.4%,比重反而下降0.9个百分点。
2.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观念落后
我国由于地理环境、历史、社会、经济发展等原因,虽然近年来东西部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但总体水平差距仍很大。以2015年各省GDP为例,排名第一、第二的广东、江苏两省GDP分别为72812.55和70116.4亿元,西部地区12个省(直辖市)的GDP不过145521.4亿元,仅相当于广东江苏两省的GDP。西部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五个省的GDP总额仅22470.33亿元,不到广东的三分之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造成边疆民族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滞后,民众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如宗法观念、臣民意识等因循守旧的思想还较为普遍,公民意识薄弱。
3.文化人才工作队伍缺乏,素质不强
公共文化人才主要是指的是为人民群众、社会发展等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传播人员以及文化服务志愿者等,需要一定的专门知识,与其他公共事业相比有一定特殊性。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缺乏人才的现象,现有的人才存在学历偏低、专业不强、年龄老化、知识陈旧、结构失衡等问题,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推动。同时,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层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够重视,缺乏人才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对人才引进、人才发展等问题去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人才发展需要从属于工作需要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4.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有待挖掘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的文化资源,蕴藏着极高的文化、艺术等价值;但少数民族文化属于边缘文化、弱势文化 ,目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还停留在表面上,未形成富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效应,资源整合程度有待加强、开发宣传和推广还有所欠缺。民族文化在传承上缺乏系统的传授,很多文化资源面临失传。民族语言濒危,很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人不会讲民族语言;民族作品失传,某些民族口头流传的文学艺术作品面临失传的困境;民间工艺日渐消失、民族特色消失,特色的服饰被汉族服饰取代、日常生活风俗和礼仪被废止或遗忘等。
三、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路径构建
1.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坚持均等化导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要摆脱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实现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水平的趋同,需要政府坚持均等化导向,把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纳入考量范围,在政策制定以及财政支持上向民族地区体现政策性的倾斜。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方财政收入薄弱,文化事业发展经费存在较大缺口,使得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较差、水平较低,甚至部分项目仍处于空白状态。这就需要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提高公共文化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 ,鼓励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战略的需要,也是公平原则在公共文化分配领域上的体现。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入市场机制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
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中,政府单一主体的供给方式存在着不足之处,同时一些政府“家长式”作风,造成了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上发展失衡。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考虑其特殊性,而政府作为单一供给主体很难保证既全面又高效的服务质量,需要努力构建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社会其他主体参与到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事业中,将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相对接,进一步提高供给效率和供给水平;尤其是要鼓励边疆民族地区的本土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参与到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中,由此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
3.促进公民精神觉醒,发动群众力量挖掘利用民族民间文化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具有无穷的力量。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需要鼓励本地区公民个体积极参与到文化事业的建设上来。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相对较为封闭,民众思想上不够解放,观念仍然比较落后,缺乏公民精神和参与意识。文化资源是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 ,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礼仪、语言作品、民间手艺等由于缺乏系统的传授,多采取口口相传的途径传承,因此发动民族群众的力量,促进公民精神和公民意识的觉醒,提高他们在文化事业建设中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不仅可以保护民族本土文化,还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的优秀文化,对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4.创新服务供给手段,构建协同机制推动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文化传播的手段随着传播媒体的不断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接受习惯也逐渐的在改变,呈现出新的特点。当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体系,需要立足民族边疆地区的具体实际,不断探索和丰富文化传播和服务方式,结合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有利契机,创新服务供给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共享功能的数字文化供给资源。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应积极构建协同机制,按照共建共享的思路,推动文化资源向边疆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等弱势群体倾斜,从而推动不同系统、不同层级和不同领域的文化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