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艳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好方法,根据课本内容与要求,创造数学情境,以此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添了课堂学习乐趣,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一、提的问题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出发,提出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设问“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状态积极兴奋,经过思考、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教师自然地引出了圆的定义。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考之情。
二、提的问题要有悬念性、思考性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有一探究竟的冲动。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然后引出问题,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此时,学生思维正佳,学习的效果也会最好。教师要在关键处、疑难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迁移,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我在教“圆的面积”时,组织学生直观操作,提出问题:你能把圆变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吗?圆的面积与你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
三、提的问题要突出重难点
课堂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难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尤其是难点处。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比较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质数与互质数这些既有联系又容易混淆的问题时,我是这样设问的:①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对吗?为什么?②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对吗?为什么?启发学生从概念上区别,从而理解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与严格区别。
四、要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概念不明或者思维出现阻碍时,教师要及时以问题加以引导疏通。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提问:如果按照一个数所含的约数的个数来分类,1—10这十个自然数可分成几类?学生把它分成含有一个约数、两个约数……等类别。接着问:如果按照约数的个数分类,自然数应该怎样分类?就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及时让学生观察2、3、5、7所含有的约数个数有什么特征(1与本身)? 4、 6、 8、 9、 10所含有的约数个数与前四个数相比,有什么区别?学生豁然开朗。最后再问:质数、合数的定义是什么?自然数可分成哪三类?通过在障碍处设问,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对事物分类的方法,而且提高了思维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提问可以在任何时刻进行,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刻。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
五、提的问题要有严谨、简洁性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严谨、简洁。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学生思维的方向。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我在教“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时,这样设问:你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吗?你手中的图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我们教师要学会善问、巧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只有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使课堂提问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才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