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科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学习要培养学生英语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本文据此并结合中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中阐述的启发性教学原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诱导、建构和启发学生思维,以期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启发思维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在课程性质中又明确提出: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据此,课标中所涉及的“促进心智发展”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恰好与中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中阐述的“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不谋而合。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用启发性原则,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诱导、建构和启发学生思维,从而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设疑、预测“导”思
(一) 设疑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时也要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但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学生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下同)》6A Unit 5 On the farm B板块单词教学,它涉及农场上做农活的7个动词,其中有三个动词的词性发生了变化。学生已经学过cook(厨师)、water(水)、milk(牛奶),这三个词原来都是以名词的形式出现,而本单元中三个单词均以动词的形式出现,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这三个单词的词性印象,在语境中能正确区分它们的词性,笔者是这样设疑导学的:
第一步:从复习巩固语篇入手,板书呈现Helen周一的活动water trees/cook food/milk cows,引出单词water/cook/milk。
第二步:PPT出示句子(1) Theres some water in the bottle.The boy is watering the flowers.(2) My uncle is a cook. He often cooks nice food.(3) He is milking cows. He likes drinking milk.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朗读比较体会句子含义,并猜出water, cook, milk三个单词的含义,但是由于原来只学过这些单词的名词形式,学生这时认知出现了障碍,迫切想要知道为什么句中单词的意思会不一样。
第三步:教师利用PPT呈现tip提示学生,英语中很多单词都有多种词性,以上句中的三个单词既可以作为名词亦可以作为动词,学生此时即会“豁然开朗”。
由此可见,教师设的“疑”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上,当学生的惯性思维由经验陷入模糊和矛盾时,急需寻求解决困惑的方法,此时,求知的欲望就是最有效的催化剂。它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 预测
所谓预测就是指预猜测,它是根据对现实的感知和以往的经历,凭借想象对将出现的新形象或新的发展阶段做出推测、估计和预想的心理过程。在语言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预测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语言训练手段,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小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对未知的状况进行预设,不仅会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大胆、积极、富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且会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化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其参与意识,时刻准备接收所需信息的思维倾向。
例如,在教学6B 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第三课时D板块时,在进入听力材料学习前,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经验预测Mrs Kay可能会问Helen的问题,于是学生的预测就紧紧围绕Helen的基本信息展开,学生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意识强烈。教学片段如下:
T:Helen likes making friends. She wants to find a penfriend. Now she is at the penfriend club. Mrs Kay is asking her some questions about her information. What questions will she ask?
S1:Whats your name?
S2:How old are you?
S3:Where are you from?
S4:Whats your hobby?
S5: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S6: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the weekends?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抛出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老师把学生预测的这些问题概括为几个关键词name, age, city,telephone number, hobbies等,并当场生成板书,而学生提出的诸多有价值的问题恰恰是听力训练中要关注的重点语言信息,因为有了预测问题的铺垫,学生在完成接下来听力任务(听音填空题)中轻松自然,教学效果显著。
二、 想象、暗示“构”思
(一) 想象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能有效促进教学效果,而教师恰当的引导也能激发儿童合理想象力的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搭建奇思妙想的平台,从而来建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3 Whats your job?单元复习课教学中,学生在本单元中已经学习了表示职业的8个单词cook, driver, policeman, policewoman, waiter, waitress, worker, farmer。作为单元复习课,教师不能按照新授课的教学方式来复习职业单词。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头脑风暴的游戏:在无锡梦想方舟职业体验馆里,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了很多职业场馆,如警局、医院、学校、餐厅、驾校、寿司店、邮局、消防局等,之后适时提问学生“What can you be there?”引导学生使用拓展句型“I can be …”来回答并复习巩固职业单词,从而避免了机械枯燥的纯单词复习。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展开丰富想象,畅所欲言,在真实交流中自然地运用了所学的职业类单词。
上述案例中,教师创设了真实的语境,利用开放性的问题巧妙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能想到,只要合乎情理,都是课堂中宝贵的教学资源,同时还能适当拓展并生成一些新的职业类单词,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说得不亦乐乎。
(二) 暗示
“暗示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恰当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暗示法接通师生的教与学的思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落入教师布的“陷阱”,教学变得水到渠成,课堂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6B Unit2 More exercise第一课时A板块语篇教学时,我是这样暗示学生与他们进行教与学的:
第一步:我向学生抛出问题What are you good at? Whats your trouble with your subject now?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给予他们很多可行的建议。接着,利用问题What is your plan then?让学生根据我的建议谈谈自己今后的打算。
第二步:整体感知课文,和学生讨论课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来学习。学生因为有了前面的话题铺垫,很容易就把课文内容分成了三个方面:Jim的烦恼、爸爸的建议和Jim的计划。
第三步:依据学生提出的三个方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文中的新词新句,最后小组长总结汇报三部分主要内容。
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教师在处理本单元语篇时,把设计好的三个方面内容硬生生塞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三个方面阅读获取文本信息,学生一直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其实,教师稍作调整,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三个主要方面先进行交流,在师生真实自然的语言交往中暗示学生,在思维的紧要关头“点醒”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在活动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三、 点拨、追问“启”思
(一) 点拨
点拨即指点,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障碍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点拨方法,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和动口表达,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6B Unit 5 Seasons第一课时A板块教学时,通过语篇学习学生大致了解了纽约的四季。其中有这样两段话:
第一段 Su Yang: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in summer? Is it hot?
Ben: Yes, its very hot, as hot as in Nanjing.
第二段 Su Yang:So its very cold there in winter.
Ben:Yes, its colder than in Nanjing. Your dad needs some warm clothes for winter in New York.
结合两段文字,笔者这样引导学生:
T: Su Yangs dad is going to work in New York for one year, its a long time. In summer ,its very hot in New York, what does his dad need for summer? And in winter ,its much colder than in Nanjing ,what warm clothes does his dad need for winter? Can you give his dad some advice?
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为Jim的爸爸提供了很多建议,思维的火花在激情中碰撞,此时学生的回答精彩而丰富:
S1:His dad needs some T-shirts and vests for summer.
S2: His dad needs some shorts for summer.
S3: His dad needs a fan for summer.
S4: His dad needs a scarf for winter.
S5: His dad needs a pair of gloves for winter.
S6: His dad needs a warm cap and some sweaters for winter.
……
一个小小的问题,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了课堂,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发掘了学生潜在的智慧能量,这个过程不但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活学活用语言的能力。但值得一提的是,“点”就是要点到要害,抓到重点;“拨”就是要拨到疑难,排掉障碍,否则“点拨”将会劳而无功,适得其反。
(二) 追问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应善于敏锐捕捉师生对话过程中转瞬即逝的宝贵资源,巧妙地利用追问紧追不放,步步紧逼,直至和学生的思维激情撞击。
例如,在进行6B Unit 1 Who is younger?第一课时A板块语篇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由粗读到细读,由略读到详读,由感知到理解,许多细节之处更是细细揣摩,在学生已经读透了对话后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T: Does Jacks mother like Jimmy?(书中没有提及)
S1:Yes, she does. (学生在略作思考后果断回答)
T: Why?How do you know that?
S1: Because his mum says Jimmy is also her child.
教师这一句追问可以让学生已经停止的思维再起“波澜”,并逐渐向思维的深度延伸。因此,教师不应让学生满足于停留在文字的表层含义上,而要以智慧启迪智慧,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追问再次起航,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深度阅读的乐趣、深度思考的价值和深度语言交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