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清红
在微观世界里,物理学家已经弄清楚了光子的“量子纠缠”。研究发现,一对光子,让它们彼此靠近产生干涉,形成纠缠状态,此后无论把它俩拉开多远的距离,它们都会心心相印,彼此纠缠。实验证实,它们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甚至可以达到光速的一万倍。目前可以操作8光子纠缠。在未来,如果能操作100个光子,就可以实施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如果能操作1000个光子,就可以研究人的“意识”和“自由意志”,进而弄清楚“爱”的过程,因为宇宙在冥冥之中本身就存在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对光子纠缠的细粒度研究,反过来却可能弄清楚人的“意志”和“情感”,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下,脑神经科学已经进入最小的“神经元”领域,通过对其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发现了不少有益于改进教学的指导成果。譬如,神经元为了加快自身的信息传递速度,会在轴突上形成髓磷脂。髓磷脂越厚,传递某类特定信息的速度就越快。研究发现,多锻炼、多饮水和多吃水果,有利于增加包裹神经元的髓磷脂厚度,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联结。
当今的医学研究,已经推进到了基因的层面。通过分析人体24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可以完整地绘制出个人基因组图谱,该图谱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张解剖图”。个人基因组图谱,富含人一生的信息,从图谱中可以读出一个人过去在什么时段患过什么病,知道他现在的基本健康状况,预测未来可能患上某种疾病,甚至预判寿命。
当今教育,需要宏观的顶层设计,更需要“下钻”的细粒度研究。仅凭借中医式的模糊判断,很难洞见教育的本质。大数据、云计算已如潮水般淹没一切,教育也不能幸免。信息技术需要与教育实现深度融合,也许,“细粒度”可以带给我们对教育研究的哲学思考。教育真正的变革一定发生在细小、细微的细节,因为“细”才更“真”和“实”,因为“细”才可以聚沙成塔,水滴石穿。
详尽的数据记录,可以实现更细微、精准的洞察。譬如,学生的成绩,不仅仅是一个汇总的简单数据,而且是多维度、多因素的“元数据”群组。通过对元数据的分析,还原成绩的真相;课堂的优劣,不是简单的印象判断,而是多指标、多视角的客观观察。在质性评价基础上,更多地依赖于数据的量化,呈现师生互动的真实记录;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依靠几场“高大上”的专家讲座,而是依赖于随时随身地推送教学名师的视频讲解,依赖于全日制跟随式的常态教研。
探索物质的组成,我们在微观世界中找到了“量子纠缠”。“多光子的纠缠”研究反过来最有可能弄清楚人的“意识”和“意志”,包括人间的“爱”。生物工程推进到基因水平,绘制出个人的“无字天书”,它直观地刻画出了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们是否应该追问,教育的最小“粒子”究竟是什么?真实地实践或许才有找到教育“上帝粒子”的可能,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