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与负强化概念辨析

2016-10-08 06:22李雨盈王秋燕
考试周刊 2016年74期
关键词:惩罚

李雨盈+王秋燕

摘 要: 负强化和惩罚在实际教育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是一些教师和家长无法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也无法正确利用二者的特点为教育服务,对于负强化和惩罚二者的概念辨析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应该明白其各自的基本内涵,其次要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教育中很好地运用这两个概念。

关键词: 负强化 惩罚 概念辨析

惩罚与负强化的概念经常被误读和混淆,造成概念模糊不清。在实际的教学和家庭教育中,惩罚和负强化的应用十分广泛,影响也十分深远。但是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将二者混为一谈,并没有完全把握二者的异同之处。这就造成了无法正确将二者的有利之处为教育所用,甚至会误用,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负强化与惩罚的基本内涵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强化所下的定义为:“个体的行为主要是由外在的强化决定的。强化被定义为伴随于行为之后并有助于新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包括精神方面的表扬和物质方面的奖励。”①行为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其中的“正”和“负”之分,其实就是呈现和撤销的区别。正强化指的是呈现强化物来增加行为的重复,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强化物达到增加行为重复概率的目的。从这个区别可以总结出一点,那就是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都为了增加行为的重复概率。

惩罚即通过呈现消极刺激物达到弱化某种行为的目的,惩罚的刺激物的类型是消极的、令人厌恶的,其作用方式是呈现刺激物达到目的。惩罚的这个过程发生于错误行为之后,用于对惩罚对象进行惩戒,最终达到降低错误行为的结果。

二、负强化与惩罚的辨析

1.刺激物的类型

在负强化中,刺激物指的就是强化物,是为了强化效果而使用的一种刺激,对接受负强化的对象来说是一种令人厌恶的事物;在惩罚过程中,刺激物仍然是令人厌恶的。负强化和惩罚在这一点上的相同性,正是许多人将这两个概念混淆的根本原因所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刺激物的类型相同或相似,但是刺激物的呈现形式是不一样的。负强化是通过撤销令人厌恶的刺激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惩罚是通过呈现令人厌恶的事物或刺激达到减少某种行为发生频率的目的。比如说,在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的情况下,教师通过额外劳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对学生来说就是惩罚;当学生下一次高效优质地完成作业,教师决定取消其额外劳动,学生从此养成了好好做作业的习惯,这对学生来说就是负强化。简而言之,就是同样是消极刺激物,负强化通过取消而惩罚则是通过加强的方式达到各自的目的。

2.刺激物与行为出现的顺序

在惩罚过程中,刺激物出现于行为结果之后,即当对象做出了某些行为结果之后才对其呈现消极刺激物;在负强化过程中,刺激物同样出现于结果之后,即对象表现出某种行为之后撤销对其的消极刺激物。在实际应用中,比如说,教师会在学生犯错之后对其做出打扫教室的惩罚决定,是为了剥夺其课余时间的休息和娱乐以期达到教育目的。“打扫教室”为这个事件中的刺激物,并出现于“犯错”之后,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惩罚的过程;倘若孩子十分讨厌洗碗,父母决定只要孩子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作业便可以免除洗碗的任务,孩子便集中精力做作业。“洗碗”这个刺激物撤销于“集中精力做作业”之后,这对孩子来说就是负强化的过程。总结起来便是,惩罚和负强化的刺激物都是位于行为之后。值得一提的是,惩罚之后出现了消极刺激物,往后便没有别的方法或措施再引导惩罚对象改正错误了。但是在负强化过程之中,撤销了消极刺激物之后对象的行为得到了强化,他会意识到这种行为是正确的,是值得继续重复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不断加强正确行为的强化,其行为就不断优化。

3.目的

强化指的是行为或行为概率的增加,也就是说,“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为了鼓励人民去做某事”②。惩罚是为了使得对象不再去重复某些行为或降低某些行为的发生概率,“惩罚的直接结果是使行为削弱或消除”③。那就是说,惩罚是希望人不要做什么,负强化是希望人去做什么。这两者在目的上的不同同样值得辨析,比如说,教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采取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今后吸取教训不再犯错;但如果教师通过负强化的方法对待学生的某种行为,其结果就是学生会不断增加该行为的发生概率。这其中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从意识到错误到知道如何表现良好这两件事之间是一种实质性的进展,是一种跨越性的突破。在惩罚中,惩罚对象也许能意识到其行为的错误性,但是仅此而已。在负强化过程中,强化对象能体会到的不仅是何为错,更能意识到何为对,惩罚和负强化的目的差异便体现于此。

三、结语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看到惩罚和负强化的优缺点,并对这二者加以良好运用。应该意识到惩罚在使用过程中对惩罚对象产生的消极影响,只是在表面上或临时地抑制惩罚对象的不正确行为,并没有真正引导惩罚对象体会其行为的错误之处,也没有指引对象如何改正错误,只是简单地对其施以惩罚,对其呈现厌恶刺激。负强化在教学应用中应该多于惩罚,用负强化的方法来取代惩罚,在学生表现良好之后撤销其消极刺激物,可以更具指向性地指导学生如何改正,如何表现才正确。

注释:

①②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8.

③赵坤,陈辉.论在教育中强化和惩罚的使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09:8-10.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8.

[2]赵坤,陈辉.论在教育中强化和惩罚的使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09:8-10.

[3]周俪,张翔.教育心理学中几组易误解概念的辨析[J].苏州教育学院报,1997,04:11-13+79.

猜你喜欢
惩罚
Chapter 20 Extreme torment 第20章 极度惩罚
画与理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惩罚”等十三则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惩罚
快播案:应受惩罚的是作为抑或不作为?
“惩罚”爸爸
真正的惩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