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婷婷
【摘 要】媒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引导社会、民众,倡导文明、道德、礼仪、修养,大力弘扬传播社会正能量,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揭露不文明、不和谐的阴暗面,真正起到扬善惩恶的良性作用。在医患关系等敏感和热点问题的报道中,媒体更应该做到真实、客观、全面,正确反映舆情,引导舆论,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医患关系 媒体责任 弘扬正能量
和谐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随着医疗这一民生工程的备受关注,媒体也对这一领域的报道加大了力度。然而,在国内一些医患纠纷事件发生后,一些媒体的不客观报道将医生和患者、医院和家属推到了对立面。特别是在新媒体传播态势下,一个小动作,一句简单的对话,经过随意传播,都可能引发不满情绪,更加剧了医患对立,导致医患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仅2015年5至6月份的短短20 多天内,全国共有12 起伤医案被集中报道,引发了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这一现象反映出如今医患关系的尴尬状况,也应引起媒体的深刻思考。
新闻媒体代表社会的公平正义,肩负着激浊扬清的使命,当然应该揭露和抨击社会冷漠、道德沦丧等丑恶现象,但更应该弘扬主旋律,把握导向,引导舆论,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舆论环境。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想方设法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发挥媒体更大的社会效益。在医患关系的和谐中,媒体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一、医患关系对立的媒体反思
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竞争日益激烈,媒体大都在寻找具有“爆点”的新闻。处于现阶段转型期的社会,大众对于民生方面的关注需求越来越高,各类媒体也将镜头对准了民生领域。而医疗事业更是能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因此成为媒体报道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医患纠纷甚至激烈冲突等负面新闻连续被报道,产生了巨大的舆论反响。当然,个别医生确实有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但也有一些负面的新闻事件是媒体过度渲染甚至是无中生有的结果。这种报道也许使媒体的发行量和收视率得到提高,但是,却严重损害了医患关系,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
特别是随着4G 时代到来,移动互联成为推动信息交流的巨大引擎。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使得舆论“引信”越来越短,受众还未来得及区分信息内容,就已经被拉进了舆论的漩涡之中。尤其是当新媒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时,更加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近年来的许多医患纠纷和对立,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开来的。这些舆论极大地激化了社会群体的情绪,导致医患矛盾急剧攀升。最令人痛心的一个事例是,2012年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名患者疯狂地将刀子扎向医生,最终造成1死3伤。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人民网刊登这条消息之后做了一个调查,参与的人数有6000多人,而选择高兴的人数竟然高达4018人。在事后的调查中得知,哈医大被杀害的实习医生是一名上进且勤奋的医生,平时对待患者亲切细致。患者没钱交手术费,他拿自己的钱垫上。病人塞给的红包,他再转头打到病人的手术费里。这样的医生遭到杀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拍手称快?这其中,媒体扮演了什么角色,是不是也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呢?
从新闻传播规律来看,越是新奇的、戏剧的、反常的信息越具有传播力,更容易引起人的兴奋感,公众通过热烈讨论还能获得一种参与的满足感。所以,一些媒体就在负面消息的传播上下了力气,且大多数报道都以较大篇幅、较显著的位置出现,特别是一些微博微信公众号,只看现象,不求真实,在这种医患纠纷中,往往片面地站在患者一方,对负面消息的报道甚至“现场直播”,而公众在此过程中似乎更愿意相信负面信息而不是探寻真相,不良情绪也在这种负面报道中持续发酵。
二、在报道医患关系中,媒体应该是什么样子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有其行为规范。媒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引导社会、民众,倡导文明、道德、礼仪、修养,大力宣扬传播社会正能量,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不文明、不和谐的阴暗面,真正起到扬善惩恶的良性作用。在医患关系等敏感和热点问题的报道中,媒体更应该做到真实、客观、全面,正确反映舆情,引导舆论。
1.恪守客观、公平的报道准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工作的准则。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报道,是新闻媒体起码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媒体人的道德底线。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客观、公平的原则。媒体应充分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恪守公平、公正的报道准则,避免“媒体鉴定”,在医患关系报道当中更是应当如此。唯有做到不偏不倚,才能让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不会对医生乃至整个医疗行业产生负面印象。
信息是群众的第一文化需求,今天的社会已经走进了信息多源传播时代,新闻传播的规范就更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具体的社会控制问题。对新闻媒体而言,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就需要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中,对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做出正确的判定,从社会价值考虑新闻传播的可行性,突出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这是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源泉。
2.以正面宣传为主,把握好舆论曝光的“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见的是医务工作者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比如,四川雅安发生地震时,华西医院手术室里突然开始晃动,一些医生为了保护患者的安全,背着病人迅速转移。比如,一个小女孩儿手术前因紧张大哭不止。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医生将她抱起来坐在自己腿上,拿出手机分散她的注意力,使孩子平静下来,顺利进行了手术。这个温馨的画面感动了无数人。其实,这样和谐的事情不胜枚举。作为媒体,应该以这种正面宣传为主,多弘扬正能量,多宣传报道能够温暖人心的让人感受到真善美的故事。
笔者在医院工作,接触到的同事绝大多数都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仁爱仁心。前不久,我们曾在微信平台上推出了一组照片,画面上是不同的患者麻醉后,医生实施手术时不同的姿式,有的医生甚至是跪着为患者做手术的。这组照片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不仅树立了医生的良好形象,增进了医患之间的理解,也让社会各界对医生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的辛苦有了充分认识。其实,这类让人感动的镜头还有很多,如果媒体能够多拍摄这样的画面,多报道这样的新闻,是不是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多出一份力呢?endprint
笔者并非认为媒体不该报道负面消息,恰恰相反,媒体必须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进行必要的舆论监督,惩恶扬善,为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但是,在对涉及医患关系的新闻题材的选择上,媒体心中应该有一杆标尺,把握好报道的“度”,要选取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事例进行曝光,对医疗行业中出现的个别医生有失医德、冷漠自私、拿红包收回扣等事件进行批评监督,但是,不可用负面新闻对大众进行密集“轰炸”,否则,接二连三的负面报道,不仅会以偏概全,严重损害医护人员的整体形象,而且这种负面情绪的渲染,会强化医患间的对立,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
3.提升媒体品位,提高媒体从业者的素养
前不久,五集系列纪录片《医院里的故事》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全国电视观众们感受着医护工作者与疾病较量体现出的大医精诚,纷纷在网络上留言点赞。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研所荣誉所长钟南山看后表示,这部纪录片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当前医疗现状,真实反映了医护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现在往往媒体、社会对主流看得不清,而把支流看得过重、甚至放大,所以我想媒体在改善医患关系里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不是对现在某些紧张的医患关系推波助澜,而是为改善医患关系添加正能量。”众多观众也表示,这部纪录片讲述了医院里的苦与痛、欢与乐,医生们的爱与善、精与诚,患者们的日与夜、生与死。展现生存状态、揭示社会心态,跨越信任隔膜、倡导友善互爱,这样的原创纪录片,体现了媒体良心和品位,值得点赞。
作为新闻工作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工作中遵循真实、客观、公平、公正等原则进行报道更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传媒作为大众的信息传播工具,在挑选有价值的新闻时,不应以吸引眼球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从传媒伦理的角度看,可能引发一些道德上冲突的,或者会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发展的信息,就应该做出恰当的取舍。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素养、广阔的视角,用客观的态度进行报道,从长远角度出发考虑到新闻背后的舆论效应。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不是那些打着“客观报道”旗号指手画脚的媒体,而是有责任、有担当,真正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媒体,应以积极的态度去促进社会的正向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责无旁贷地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媒体凸透镜下医患关系报道的思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