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崛起
——围绕集中体现重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功能定位,都市功能核心区着力聚集高端服务业,高端要素聚集、辐射作用强大、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都市中心区逐渐形成。
渝中区楼宇经济日益壮大
2016年3月,渝中区解放碑。
在高楼林立的商圈内,有一栋看起来并不显眼的写字楼。
这栋楼仅有21层,启用于新世纪之初。
和周围那些有光亮外墙、楼层更高的“后生”相比,这座外墙斑驳的写字楼略显寒碜。
很难想象,这栋名叫“邹容广场”的大楼,竟缔造了一个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传奇。
走进“邹容广场”,视线很快就会被“大牌”挤满——楼内,不仅是重庆银行、新华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全国总部所在地,同时也汇集了太平洋保险、中石化等大公司的区域性总部。
密集入驻的大企业总部,赋予了“邹容广场”极高的产出强度——2014年,“邹容广场”税收突破了10亿元大关。
而在渝中区商务局长卫强和其他“知情人”眼中,“邹容广场”的传奇,彰显了渝中“二次崛起”的希望。
“邹容广场”的传奇,源自一场危机。
作为重庆母城,渝中曾是全市工业和商贸中心,在主城区产业结构中举足轻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速,渝中的光芒却渐渐黯淡。
受制于局促的地理空间,再加上周边城区副中心的兴起,渝中大量产业开始外移。
“2010年前后,本级税收2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几十家搬出渝中区,影响渝中本级税收达5亿元,占总量八分之一。”忆及当年窘境,卫强记忆犹新。
如何让渝中重塑辉煌?
对此,渝中抓住跻身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的契机,提出了推动产业“腾笼换鸟”,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目标。
2013年,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出台,渝中全域被规划为都市功能核心区,从此肩负起“集中体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现代服务业中心功能”的重担。
围绕这一定位,渝中提出了以金融为核心、商业商务为主导、文化创意为引领、都市旅游为联动,强化各项功能融合,大力聚集高端要素,共同推动服务业聚集区建设。
在功能定位导向下,渝中针对地理空间限制,把目光瞄向了境内林立的一幢幢楼宇,通过“向上发展”、培育楼宇经济破解空间限制的难题。
“我们始终坚持以高端载体集聚高端产业,以‘腾笼换鸟汇集高端品牌,以扩容升级做靓城市客厅,着力巩固提升集聚辐射强劲、服务功能强大的经济极核作用。”卫强说。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成就了“邹容广场”的传奇。
2014年,“邹容广场”突破10亿元税收大关,成为全市首栋“十亿元税收楼宇”。
不仅仅是“邹容广场”——如今,近百家世界500强企业、百余家知名金融机构、数十个知名品牌商务机构相继进驻渝中林立的商业楼宇。
随着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化拓展,类似的传奇还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