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农村看“三变”

2016-09-30 02:45唐福敬叶蓁
当代贵州 2016年26期
关键词:盘县三变娘娘

唐福敬 叶蓁

五月中旬,周末下午,黄金娥的手机响了。得知有客人来买草莓,她很快出门,骑上电动自行车赶往位于盘县普古乡舍烹村观光农业园内的草莓大棚。

客人来后,黄金娥打开值守的钢梁玻璃大棚门,给每位客人发了一个篮子,将他们领到一厢果叶肥绿、果实鲜红的草莓地进行采摘,自己则在门口等候过秤收款。

41岁的黄金娥是舍烹村的一位农民,和乡亲们一样,她现在还有其他身份: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股东。

娘娘山位于乌蒙山南端、盘县东部,与水城县接壤,最高峰海拔2319米。过去,说到普古乡和娘娘山,知道的人都说:山高,谷深,路远,景美,人穷。

4年前,黄金娥除了家务外的主要劳作就是种包谷、养猪,全家年收入不到5000元。现在到观光农业园务工,每月工资有1500元。

一个年收入不到5000元的家庭,如何成为合作社和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股东呢?这得归功于源于娘娘山下,如今正在盘县广大农村深入开展的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三变”改革。

“三变”缘起娘娘山

30多年前,陶正学从娘娘山下的舍烹村外出打工。

30多年后,拥有5亿元资产的陶正学出资修建了舍烹村的通村水泥路,资助40多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出资慰问村里的70位老人,但这些帮助并没有让乡亲们真正脱贫。舍烹及周边各村此时多为老人和儿童留守,数千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

在一次次返乡省亲的途中,陶正学不时思考一件事:乡亲们的日子依然过得艰难,能不能找到一条路,自己出“大头”,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2012年5月6日晚,舍烹村有7个人汇聚到陶正学家中,他们商定,以“5万元一股,共50万元的股金”自愿成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制银湖农民专业合作社。

5月20日,陶正学主持召开合作社第二次会议,宏观决策有了质的飞跃:合作社的发展战略目标是让娘娘山区尽快脱贫,做强农业产业;做实名、特、优农产品加工业;走“高端国际化”路子做生态旅游业、服务业,农旅一体。合作社的股金扩至2000万元。

如何吸纳想入股又无资金的农户?他们想到了“土地入股、入股分红、集约经营”,实行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

资源变资产,让10万亩山地“活”起来。

2012年6月,陶正学出资,带领60多位村民代表考察昆明某蓝莓生态园、蒙自30万亩优质石榴园、丽江20万亩优质雪桃种植基地。回到家乡,“将生态做成产业,产业做成生态”成为考察者的共识。此后,在市、县、乡支持下,一个创新的“联村”(娘娘山旅游园区)体制、党的基层组织创新的“联村党委”诞生。4年时间,联村实现10.68万亩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的资源整合。2015年,园区2.18万亩山地农产业实现1100万元产值;58户农民105亩土地量化为210万元资产,入股联村开发旅游项目。

资金变股金,50万元撬动7个亿。

银湖合作社用最初的50万元股金开始运作时,7位原始股东共同承担项目贷款的银行利息。

合作社第二次会议商议扩股后,陶正学借资给村民入股,最终由社长陶永川代表村集体和农户将合作社2000万元股金入股园区,合作社总股本增至1亿元。此后3年,园区先后投入3亿多元修建基础设施,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至今年3月,园区总投入超过7亿元。

银湖合作社成立后,先后有465户村民通过现金方式入股。股东中的相当一部分农民,分别成为合作社骨干或固定员工,每月有1500元至3500元固定收入,成为“工薪族”。

据园区财务部提供的数据,娘娘山园区通过“三变”,已有8个村的964户农民成为股东,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这8个村的116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增收3800元以上。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上强调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12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专题报道六盘水农村“三变”改革工作,盘县“三变”改革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如今,盘县组建了4个联村党委,深度融入“三变”改革元素,覆盖了25个村(居)4个企业。

生态产业话“三变”

“随着改革开放,在工业化发展迅速的六盘水市,农业落后于工业,农村落后于城市,农村成为全面小康的‘短板。而‘三变,就是要解决这个‘短板问题,让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富。”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如是说。

六盘水是因矿产开发而兴的资源型城市,盘县也因此长期被视为“煤海腹地”。

其实,换一个视角看,或许更容易理解“三变”发端于此的原因。

盘县农村人口基数大、占比高,农业落后于工业,农村落后于城市;

盘县立体气候优势明显,农业产业化进程落后,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徐霞客游记》的贵州段行程,在盘县境内最长;盘县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丰富厚重,是旅游资源富集县。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是盘县贫困乡村告别“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有效途径。

银湖合作社扎根娘娘山园区,吸引了1000余名青壮年回流到家门口务工,历经4年探索,已成为“三变”+特色农业+山地旅游+特色城镇的大健康旅游目的地,生态产业前景诱人。

在临近沪昆高铁普安站的盘县英武镇虎跳河谷生态公园,山上果园、滨水休闲屋、临河步道等观光农业和旅游设施正在紧张施工中。项目负责人介绍,这个“三变”改革项目,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共同发展,农户用土地占股10%、县旅文投公司出资3200万元占股65%、县农旅开发公司以技术服务占股15%、村委以协调服务占股10%方式进行效益分红,带动30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90户376人共同发展。

盘县两河新区的“哒啦仙谷”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生态产业项目。这里,山上有果园,河谷是花田,供游人和婚庆公司付费采摘或取景;周边农家的乡村旅馆历经几个“黄金周”,已声名在外。在这里驻村11年的干部金勇和村干部老黄说,以往常年在外打工的200多名青壮年,几乎全部回来了。以往村里都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家庭,现在变成了三代同堂。

精准扶贫话“三变”

盘县现有贫困人口15.2万人,还有3个贫困乡镇、221个贫困村。截至2015年底,全县共有56790户176377人参与了“三变”改革,实现人均增收1320元,城乡各类生产要素被有力激活。

在精准扶贫中如何继续探索深化“三变”改革?盘县的举措是——通过“三变”+特色农业、景区景点、生态经济等十二种模式,全面实现精准扶贫。

围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要求,尽最大努力盘活存量、做优增量,让“三变”改革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力争通过“决战三年·摆脱贫困”,每个乡镇建成不低于500亩的“三变”产业园……

如何让“三变”改革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记者在盘县看到了这样几个例子。

英武镇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盘县旅文投”公司以资金入股,村集体、农户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门面方式等入股,盘普农旅开发公司以管理和技术服务入股客车站、停车场、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利润将按股金比例分红,受益农户1243户4168人,其中贫困户320户516人,预计每年户均增收2000元。

创新光伏扶贫。积极利用金融扶贫方式,采取“政府引导、乡村实施、农户参与”的模式,农户以屋顶、屋面空地为资产,每栋农房安装光伏发电3千瓦参与项目。农户用电享受新能源补贴,向电网公司出售多余电能有收益,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该项目预计在“十三五”期间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户、易地脱贫搬迁户。

盘县县委书记付国详认为,实施精准扶贫,要通过“三变”改革,加大财政、项目和扶贫等资金整合力度,作为贫困群众股金,集中投入到优势产业平台上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盘县县长李令波表示,在脱贫攻坚战中,盘县将精准发力,稳步推进农村“三变”综合改革,让贫困人口在改革中获得更多收益。

猜你喜欢
盘县三变娘娘
一线光阴入洞中
“6+4”组合拳推动“三变”制度创新
不做寿
盘县关工委开展“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
娘娘与唐宋的“恩爱”日常
夸张『娘娘』
擦亮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品牌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
六盘水:盘县1月份税收实现高增长
盘县老年门球队在协作赛上获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