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金融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2016-09-30 02:45李仕勇
当代贵州 2016年26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农户精准

李仕勇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开阳县作为贵阳市扶贫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县份,更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冲破贫困的桎梏、撕掉贫困的标签,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奋力闯出一条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子。

把握县情

精准用好金融扶贫抓手

“十二五”的五年,开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17150元增加到2015年的51486元,年均增长17.56%,增长2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5393元提高到2015年的11658元,年均增长16.49%,增长1.16倍。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和产业化扶贫,开阳县4个贫困乡、123个贫困村成功出列,贫困乡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均超过7000元,全县贫困人口累计减贫8.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五年间,开阳先后荣获“西部百强县”“贵州省同步小康创建示范县”等各级荣誉称号十多项。

五年来,随着开阳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各乡镇党委、政府在解决全辖区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扶贫事业,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但是受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地理特点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制约,部分乡镇贫困人口规模占比仍然较高、待脱贫群体依然庞大,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按照贵阳市最新脱贫标准,开阳县已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20850户66054人,脱贫攻坚工作不能有一丝松懈。

按照开阳县“十三五”规划,未来五年要实现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3%左右,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500元的目标。

针对贫困人口仍较多的情况,开阳县进一步精准措施,特别是抓好金融扶贫,建立财政、金融等部门互相协调配合的新型扶贫模式,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用好金融机构在扶贫大数据上的优势。以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长期坚持“根在农村、命在农业、情系三农”。通过长期的基层调研和建档立卡工作,以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农村贫困人口金融信息收集、分析、运用上有先天优势,财政、扶贫、农业、民政等部门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实现数据共享,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扎实开展。

用好金融机构在把握扶贫政策创新金融服务上的优势。中央、省、市各级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10”配套政策得到中央的高度认可。如何将政策切实转化为老百姓的福利,金融机构在创新服务手段上是专家。数据显示,开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积极推广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烟草通”农户贷款、“游在农家乐”农家乐贷款等惠农信贷品种,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同时,充分利用类似金融服务手段,为老百姓脱贫致富服好务、理好财。

用好金融机构在扩大融资规模上的优势。脱贫攻坚是一盘大棋,不能仅仅依靠财政拨款,更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拉动市场资金,特别在产业扶贫中如何扩大融资、做大产业规模,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优势,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以专业的理念、专业的方法助力扶贫工作,扎实做好金融扶贫。

扎实调研

精准找出金融扶贫痛点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贵州视察时强调,“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解决问题要精准,首先发现问题要精准。为切实推进金融扶贫精准落地、精准见效,开阳县政府联合开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展了扎实的调研工作,精准把握过去金融扶贫工作中出现的“痛点”,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决策指导和依据。

从规模上看,金融授信额度普遍偏小,难以满足农户发展需求。通过对种植户和家庭农场的走访调查发现,一般专业种养殖户对资金的需求为5至15万元,家庭农场对资金的需求较高,达到15至30万元。当前来看,农户和家庭农场主要通过信用贷款的方式获得资金需求,授信金额平均为3至10万元,仅能满足一般养殖户需求。

从信息上看,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制约农户发展水平。一是农户与政策信息不对称,调研发现,部分农户对精准扶贫的认识不够,甚至不知道精准扶贫具体政策,导致惠农措施无法落地。二是农户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户渴望发展,但却不知如何发展。三是各精准扶贫主体信息交换不通畅,特别是政府部门与金融部门数据未有效共享,各吹各号、小打小闹,未形成合力。

从机制上看,金融扶贫信贷风险的分担补偿机制缺位,难以形成合力。当前财政拨款统一由县政府管理下拨,乡镇难以依靠自身财力建立较完善的扶贫贷款担保体系和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对贷款本金缺乏确切保障措施。同时,农业受气候条件和市场波动影响大,投入风险高,但政府对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健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支农信贷风险高,支农贷款额度偏小。贫困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滞后,难以发挥必要的风险保障作用,也是制约扶贫资金投入的重要因素。

从措施上看,金融机构挂钩帮扶存在落实不到位,帮扶措施乏力。现阶段金融机构扶贫更多是开展走访慰问活动,输血式扶贫,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挂钩对象的贫穷问题,没有撬动金融杠杆,未能形成联动,实现造血式扶贫。

多措并举

精准落实金融扶贫措施

在准确找到金融扶贫工作的“痛点”后,接下来就要转变思路、制定措施,着力解决好“怎么扶”“扶得好”的问题。

坚持走产业扶贫的路子。着重利用专项扶贫金撬动金融杠杆,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选择以特色种植业(核桃、枇杷、李子等)及特色畜牧业(猪、牛、羊、鸡、兔等)为主的产业,采取合作社等经营方式,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打好生态牌,打造具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示范村带动发展,最终形成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保障、户户有饭吃的局面。

大力支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也是新阶段下的发展动力之源,开展金融创新,就要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一是政银保联动,形成金融支持合力。政府应当因势而为,为金融企业营造环境,通过政策精准支持、风险补偿机制完善等措施有效降低贫困地区金融信贷风险。同时搭建桥梁,建立贫困地区农业保险与农信社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二是配套政府扶贫资金,利用倍数放大机制,撬动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形成“信用+担保+保险+风险补偿”联动机制,全方位支持贫困户融资需求。三是积极与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开发专项精准金融服务,如农信社精准推出的“农户小额贷”“产业扶贫贷”“龙头企业帮扶贷”等,确保措施到位、百姓有用。

着力解决信息互通的问题。政府要主动与金融机构建立联系,以推动金融精准扶贫为目的实现一定程度的数据共享,并建立开阳精准扶贫贫困户统计数据库,将政府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与农信社农户贷款数据库进行连接,对贫困户的授信、贷款和还款提供数据支撑,为政府、央行统计金融精准扶贫成效数据提供帮助,对精准扶贫户实现动态调整,保证扶贫资金使用精准,扶贫对象帮扶精准。

尝试创新体制机制。建立金融精准扶贫服务站,由基层政府和乡镇一级农信社作为主导,多方配合组建村级精准扶贫服务站,各乡镇分社设分社服务站,指导和管理辖内各村级服务站,形成信息由下至上汇总、汇报和反馈,指令由上至下统一传递,层层独立管理,总站统筹监管,良性互助的服务体系。同时由扶贫办、财政、农业、人劳部门和农信社负责人联合组成五人扶贫小组嵌入各级金融精准扶贫总站,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以便更精准的识别扶贫对象,保障金融精准扶贫的长期性、持续性,同时为农户创业致富提供金融信息、法规、政策服务,为组织存款和发放贷款创造有利条件。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金融精准扶贫的有序开展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农户精准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农户的社会资本对农户民间借贷的影响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全国42%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