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不良贷款需“洪荒之力”

2016-09-30 19:23
财经国家周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余额银行业

董希淼

二季度没有“双升”固然有积极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迎来拐点。

8月中旬,银监会公布二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称银行业利润增长有所趋缓,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可控。

银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环比增加452亿元,较一季度末的1177亿元有所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5%,与上季末持平。也就是说,今年二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并没有像以往季度一样“双升”。

但众所周知,当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不良贷款不断攀升,资产质量形势严峻——2011年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078亿元,为十多年来最低点,之后逐季攀升且2014年以来增速加快。到2016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连续18个季度上升,余额高达13921亿元,不到五年时间增长了3.4倍。并且,即使在信贷总量激增的情况下,不良贷款率也从0.90%升至1.75%,增长了近一倍。

就此而言,二季度没有“双升”固然有积极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迎来拐点。银行业防范风险、降低不良的压力仍然很大。

不良贷款形势不容小觑

上半年,在我国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推动下,宏观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的态势,GDP同比增速达6.7%,在合理区间稳定运行,这有助于防范银行业信用风险继续扩大。同时,商业银行面对严峻形势加强了全面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信贷规模也增长较快,使得不良贷款率保持稳定。

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却值得更深入地分析。

从动机而言,企业、政府和银行都可能在账面上“降低”不良贷款:

一是部分企业采取借新还旧、“搭桥”等手段掩盖经营情况不佳的现实,甚至还可能要求银行调高贷款级态;二是地方政府对涉及风险事项的企业,往往要求银行实行“三不”(不抽贷、不提高条件和不调级);三是少数银行迫于考核压力,或会人为地将不良贷款强压下来,采取从表内调整到表外等手段。因此可以看到,近年来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的增速同样较快,从2014年末的2.1万亿元增长至今年二季度末的3.3万亿元。

银行业有一句谚语:多数不良贷款都是在好光景时贷出去的。因而面对现状,形势严峻。

风险或将进一步恶化

综合来看,影响银行业资产质量的诸多内外因素,目前仍然不被看好。

首先,我国宏观经济增长依然面临压力。尽管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有趋稳迹象,但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我国经济增速或在今年实现6.6%,明年放缓至6.2%,2018年以后温和下降至6.0%,此后还可能进一步平缓下降。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比例远高于直接融资,企业融资超过70%来自银行体系,对银行信贷过度依赖。作为典型的亲周期行业,我国商业银行不可能独善其身。

其次,滋生不良贷款的环境并未根本改善。我国较长时期以来处于信贷密集性经济增长模式,由此产生的存量债务积压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不少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财务上缺乏硬约束机制,企业规模扩张时,很少考虑资金成本与还贷能力,这为不良贷款的产生埋下伏笔。本世纪初,我国银行业有过一次大量剥离不良贷款的经历,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为国有企业改革埋单。而这些年,随着强刺激政策退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阵痛和成本,又再次体现为了大量的不良贷款。

再次,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的政策有待优化。目前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受到政策制约较多,财税政策有待完善,银行自主权不够,核销不良贷款所需法律要件较多,表外利息减免标准偏高。

同时,不良贷款转让受限也比较多,如不良资产必须10户以上组包批量转让,个人贷款不得批量转让等,都难以满足当下的实际需求。尽管近年来大多数省份成立了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但与银行业2万亿元的不良贷款总量相比,处置主体与处置能力都严重不足。

此外更须担心的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经营困难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往往被当成救命稻草,被迫扛上“救死扶伤”的道义责任:东北特钢债券违约事件中,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消极态度令人震惊。

当下,市场风险明显上升,商业银行收紧风险偏好是抵御风险、降低不良的本能反应,但却因此受到批评,从中央到地方均反复要求不能压贷、限贷、抽贷。

因此,短期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还可能继续攀升,银行资产质量还可能进一步恶化。

从区域看,不良贷款风险将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中西部地区由于资源型行业比较集中,企业规模大,国有企业偏多,不良贷款可能要更长时间才能充分暴露。从行业看,尽管当前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率不高,但其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集中了大量信贷资金,在去库存巨大压力下,其潜在风险将进一步显现。此外,影子银行体系和银行非信贷业务的风险,也都可能逐步暴露。

洪荒之力,任重道远

当然,情况也并非十分糟糕,至少目前我国银行业风险抵补能力仍然较强。从今年二季度数据看,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贷款拨备、拨备覆盖率三大指标均比上季度有所上升。其中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25291亿元,较上季末增加924亿元。

但要真正化解不良贷款问题,除了依靠宏观经济企稳向好之外,更需要使出“洪荒之力”,坚持标本兼治:

一方面,要为银行处置不良贷款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商业银行综合运用各种处置政策和手段,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不良资产管理,并形成与资本市场联动的良性机制,不断提升处置能力,加大处置力度和进度,处理好存量不良资产。同时,商业银行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从源头上尽量遏制新的不良贷款产生。这是治标之术,是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稳定经济增长预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硬化其预算约束。要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降低对银行体系的依赖。同时严格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减少对商业银行的不当干涉。这是治本之道,是根本之法。

由此,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场颇具考验的马拉松,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余额银行业
2020,余额不足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银保监会上半年开出14.3亿元罚单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5月广义货币增长11.8%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2015.5.8—2015.5.14)
不良率农行最高
余额宝为宝粉年创收118亿元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