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语法视角下英汉中动结构分析

2016-09-29 06:47屈梦丹
现代语文 2016年7期

摘 要:本文在最简方案的框架下,用vP壳理论对中动结构进行研究,提出中动结构生成于使役性导致的句法移位,推导出英汉中动结构统一的生成模式。

关键词:英语中动结构 汉语中动结构 vP壳

一、引言

中动结构指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是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的一种特殊结构。常引用的中动结构的例句如下:

(1)a.The wall paints easily.

b.这面墙很容易粉刷。

(2)a.The blackboard writes smoothly.

b.这块黑板写起来很流畅。

例(1)中受事作主语,称为“受事中动结构”。例(2)中表处所和工具等间接内论元的成分作主语,这类中动结构被称为“附加语中动结构”(Ackema & Schoorlemmer,1994,1995)。这两个句子均是非施事成分占据了主语位置,句子表达了语法主语的某种属性或特征,句末需有副词或形容词作修饰语。本文以这两类英汉典型中动结构为研究对象。

二、vP壳理论

vP壳理论始于Larson(1988)对英语双宾语结构(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和与格结构(dative construction)之间句法的衍生研究。研究表明,当动词带有两个域内论元时,会在句法结构上投射出双层动词词组。这一理论后来被Chomsky和Radford在最简方案框架下改进并发展。vP内主语假说和Larson壳对vP壳的设计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最简方案将vP壳中上层动词词组的中心语分析为一个轻动词(light verb),也就是v,v不能够独立存在,它本身是一个词缀,呈强语素特征,所以要触发vP壳内下层动词移位,并入v来核查其特征。最简方案力求将vP壳理论运用于所有的动词类型,它的设计实际上体现了语言机制的最大简洁性和最大生成力之间的一种张力平衡。

三、英语中动结构的句法生成

Chung(1995a,1995b,1996)提出了词汇上的致使移位生成的原因,认为中间结构是由物体自身的某种属性或者特征导致事件的发生。以例(1)a为例,墙容易粉刷的主要原因源于自身特点,比如说墙是新建的,使得它很容易粉刷。这种致使性究竟是怎样实现的呢?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vP壳理论,例(1)a的具体生成过程可用图1表示(合并(merger)与移位(move)是最简方案的两个重要的句法操作手段):

主语名词具有致使性的潜势,是在结构中才得以凸显的,即进入句法运算是被轻动词v赋予的,而不是在词汇概念结构中形成的(Chung,1995a,1995b,1996)。由图1可以看出:在生成过程中,轻动词v是具有致使性(causative)的轻动词,如“make”,而不是具有施事性(agentive)的轻动词。致使性轻动词“make”具有强语素特征,吸引了vP壳内的下层动词“paint”的移位,并且赋予上层DP即“the wall”以“致使”义,使得位于该结构主语位置的名词“the wall”有了“致使”义。直接宾语的论旨角色由V里的及物动词指派,而语法主语或外论元的论旨角色是由轻动词v指派的(Zhang,2002:2)。国内近期的文献表明:轻动词v指派的缺省题元角色是施事或者使役者(causer)。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动结构的语法主语的论旨角色就是由具有“致使”义的轻动词v指派的使役者。因此,有了图1中的移位和合并。

四、汉语中动结构的句法生成

本文主要研究汉语附加语中动结构。Taegoo Chung(1995a,1995b)认为中动结构具有使役性,是物体自身的属性引起所述事件的发生。以“这只笔写得很流畅”为例,“这支笔的某种特性(如具有质量很好的笔芯)使得笔写起来很流畅”,即“这只笔使得每个人(in general)写任何东西(everything)很流畅”。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推导出其语义逻辑式:

(3)[T这只笔i[v ti使得[vp PROarb写得ec很流畅]]].

Larson(1988)认为,vP壳是生成与格句和双宾语句的底层结构。Larson壳的结构中,动词V的最大投射vP有两个,它们组成了一个动词套组结构,一个vP套在另一个vP之中。其中位置高的vP的中心语不支配显性成分(用e表示),而位置低的vP支配真正的动词。最简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并扩展了vP壳理论,形成了解释vP内部结构的vP壳理论。与Larson壳的设计不同的是,最简方案并没有将vP壳设计成一个空中心语的最大投射,而是把vP壳中上层动词分析为一个轻动词,标志为小写的v。v有以下特征:它本身并不是一个拥有实体形式的词汇语类,而是一个语缀,呈强语素特征。所以它要触发vP壳内下层的动词移位,并入v来核查其特征,v可以看作是具有使役意义的抽象轻动词。最简方案力求将vP壳结构运用于所有的动词类型,因此将其运用于研究中动结构中的动词是有理据的。汉语中动结构的生成模式以“这只笔写得很流畅”为例,在vP壳理论框架下,得出推导过程为图2:

通过图2可以看出:动词V的投射有两个,它们组成了一个动词嵌套结构,一个vP套在另一个vP中间,具有强语素特征的小v触使vP壳内的下层动词“写得”移位,并用v来检查其特征,v可以看成是具有使役意义的抽象轻动词“使”。同时,小v也使得vP下的DP“这只笔”移位到了IP下的DP的位置。

附加汉语中动结构的内论元为任意所指名词短语时,介词短语中的名词短语攀升至内论元的位置与任意所指论元合并,实现动词的内论元角色,介词的宾语变为动词的直接宾语。“这只笔写得很流畅”一句中,介词的合并过程如下:

(4)写+工具[PP[P NP]][“写”+“用这只笔”]→V[写+[NP这只笔]].

中间动词“写得”是一个以“得”作为词缀的复合动词。轻动词触发下层复合动词“写得”移位,同时给语法主语“这只笔”指派题元角色,使其具有使役意义,并提升到[IP,Spec]的位置。IP“这只笔写得很流畅”就形成了。

五、英汉中动结构生成过程的统一

基于以上对英汉中动结构的生成过程的讨论,我们可对中动结构的句法生成过程作出以下归纳:中动结构中存在一个抽象使役轻动词v,v呈强语素特征会触发vP壳内下层动词移位,并入v来核查其特征。同时,使役轻动词给语法主语指派使役者的题元角色,使其具有使役意义。英汉中动结构可以用相同的模式生成,生成树形图如图3:

图3中主要包含两个移位:轻动词作为强语素特征,吸引了下层动词的移位;DP提升到[IP,Spec]的位置,作为整个句子的主语。轻动词赋予IP使役性并将使役者的论旨角色指派给它。

六、结语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用vP壳理论分析了中动结构的生成,提出了中动结构生成于使役性导致的句法移位。这种解释不仅更经济地阐述了英汉中动结构的生成,同时还为英汉中动结构这种跨语言现象提供了简洁且统一的生成模式。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林立红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Ackema,P.& M.Schoorlemmer.The Middle Construction and the Syntax-semantic Interface[J].Lingua,1994,(93):91-109.

[2]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5.

[3]Fagan,S.The English Middle[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181-203.

[4]Keyser,S.J & T.Roeper.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J].Linguistic Inquiry,1984,(15):381-416.

[5]戴曼纯.中动结构的句法特征[J].外语学刊,2001,(4).

[6]何文忠.中动结构的界定[J].外语教学,2005,(4):9-14.

[7]司惠文,余光武.英语中间结构句法致使生成研究[J].现代外语,2005,(1):1-9.

[8]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杨佑文.英语中动结构:典型与非典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4).

[10]赵运明.英汉中动结构研究[D].洛阳: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

(屈梦丹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