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你看吧”的句法形式、句中的位置以及几种独特的语义内涵进行分析,并探究其不同的语义以及和“你看”的互换情况。从“你看”未虚化前的语义和“吧”的语义功能两个方面出发,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你看吧”可以用于未然事件,“你看”在这方面有限制。
关键词:“你看吧” “你看” 未然事件 虚化 语义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看”已不再仅仅作为行为动作义使用,与人称代词“我””你”组合后的“我看”“你看”及其变体产生了主观情态义,用来表达说话者的主观认识、感情和态度等,体现在具体篇章语境中是话语标记,交际功能远大于表意功能。刘月华(1986)曾提过“说、想、看”具有“表明说话人的看法”这一特殊用法(话语标记的用法),可传达说话人的主观意图。曾立英(2005)详细分析了“我看”“你看”的“动作义”“认知义”和“推测义”,认为这三种语义的变化趋势也是其主观化的历程。他重新分析了“你看+NP+VP”这类结构,认为其主观化进程和语法化相似,都是渐变的,在这一过程中,“看”作为动词的范畴特征逐渐退化,与人称代词结合最终成为一个话语标记。陈振宇、朴珉秀(2006)从“现实”和“非现实”的角度阐释了“你看”“我看”现实情态的问题以及它们的不同语用条件。郑娟曼、张先亮(2009)研究了“你看”的变体之一“你看你”,证明其具有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你看你”在语篇中的语义构成、语用功能(从“现实世界域、逻辑推理域、话语行为域”三方面),最后对“你看你”进行了重新分析。
本文将分析“你看”的另一个相关结构“你看吧”,试图在前人关于“你看”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你看吧”这一话语标记的句法位置、语境和语境义。结合语料探究何时两者可以互换使用,二者表达的主观情态有何不同,并揭示原因。
二、“你看吧”的句法、语义研究
(一)“你看吧”的句法形式
“你看吧”一般以小句的形式出现在句子中,可以是句首、句中,也可以是句尾,位置相对灵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虽然它不充当句子的句法成分,但去掉后,会影响句义的表达。例如:
(1)你看吧,每年高校发榜,录取考生的家长都要接受邻里的祝贺。(《人民日报》1993年11月)
(2)书多得很呢,你看吧,保你越看越爱看。(杨沫《青春之歌》)
(3)宋其文坚持他的意见:“慕韩兄,别想得太天真!不信,你看吧!”(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你看吧”还可以出现在含有“给”字的兼语句式结构中,这类结构比较特殊,出现的频率也比较低,前后的句式结构较固定。例如:
(4)已经是以母亲的心情来看待你,所以你也不会吓跑我的,让我证明给你看吧!(琼瑶《鬼丈夫》)
(5)这里面有些是不可看的,让我挑出些无关紧要的给你看吧。(《源氏物语》)
(二)“你看吧”的三种主要语义
“看”除了作为实在动词义之外,在“你看吧”小句中还有三种不同的语义表达,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语境。
1.用于对未然事件的肯定性猜测,说话人坚信自己猜测的事件必定会发生,希望听话人可以拭目以待。例如:
(6)他自豪地说:“这只是开始,你看吧,比赛枪声一响,中国留学生将活跃在各个赛场,为中国运动员加油。”(《人民日报》1994)
(7)到时候,你看吧,说啥难听的话都有……难啦!以后你就知道,当个领导真不容易!(张贤亮《浪漫的黑炮》)
(8)武夫,不是文化人,没学问,根本不屑于和您讨论什么学术问题,你看吧,他来了以后您问他什么他肯定说不知道。(易中天品三国)
例(6)~例(8)中都有表示未来的时间词或者提示语,如“将”“到时候”“他来了以后”,说明说话人描述的情景或者事件还没有发生,但是说话人以非常明确的态度表明自己的立场,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态。正如Palmer(1986:18)对“认识情态”的解释:“是以主观性为特征的,关系到对命题的信仰、知识、真实性等问题以及说话的人对其所说的话的坚信程度。”例(6)中,说话者坚信中国留学生会为中国运动员加油,“你看吧”在这里是一种话语策略,增加了说话者观点的说服力,让听话者能进入说话人的语义轨道,接受“你看吧”的后续信息,按说话者的意图对句子进行信息解码。对例(7)与例(8)也可做同样的解析,未然事件一定是非现实性事件,如果说话者的态度是笃定的,就不可避免地蕴含了主观化成分。
2.让听话人自己决定怎么做,自己拿主意,说话人是冷漠、无奈的,流露出无所谓的态度,与“你看着办吧”可以替换,也可以说是“你看着办吧”在口语中的缩略表达形式。例如:
(9)“让韩连长送你去营部,我把工地安排一下。”“你看吧!”我的回答自然更为冷淡。他踌躇片刻,要同我说话……(《天山深处的大兵》)
(10)小常早已猜着他是被大家叫他出钱的话吓住了才要退出,可是也不揭破他的底,也很和气地低声答道:“那你看吧!完全由你!”(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你看吧”出现在答语中,必须置于上下文语境中才能得到确切的语义和情感解读,否则会出现解读偏差,特别是在解读回答者的内心世界时。如例(9)中“我”的态度是冷淡的,排斥与对方将话语继续下去,“你看吧”是对对方安排的一种随意应答。
以上两种“你看吧”有其本身独特的语义内涵,不能和“你看”互换使用,因为它们都是用于未然事件,并且蕴涵着丰富的情态成分。“你看”多用于已经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件叙述和场景描述。Mithum(1999)认为:现实性的事件是可以直接感知的,非现实性事件只能通过联想实现。
3.用于现实性事件,与“你看”可以互换,句子意义不会产生较大变动。例如:
(11)让人开园采摘的盛期,也是销售的佳期。你看吧,各个农贸市场大街小巷尽是卖葡萄、买葡萄的。人们提篮携箱,也有……(《市场报》1994)
(12)我如果半途而废的话,会不会造成一个到最后一个评语说,你看吧,能批评的人不能做事,你看吧,知识分子他就是熬不过。(龙应台《文人当官》)
例(11)、例(12)都是对已然事件的描述、评价,字里行间也有主观情感存在,可以和“你看”互换,“看”可以作实义动词用,也可以作虚化义用。
三、“你看吧”与“你看”
为什么“你看”不能用于未然事件,而“你看吧”既可以用于未然事件也可以用于已然事件?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你看”的原始意义
前人认为“你看”存在很显然的虚化路径,从表示实义动词到作为提醒标记再到作为征询标记,如曹秀玲(2010),李君、殷树林(2011)等。不管怎么虚化,很多情况下“你看”都和最原始的意义有关联,“看”的对象必须是眼前的事情、场景或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不然,“看”会失去观察对象,这个动作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真实语境中使用“你看”,要满足这一前提条件,大多数情况下必须用于已然事件。
(二)“吧”的语义功能
朱德熙(1982)、陆俭明(1984)、吕叔湘(1999)都曾对“吧”的语法意义、话语功能进行探究,但是观点并不一致。我们认为“吧”是一个语气助词,用于缓和说话人的肯定性语气,表示是一种信疑共存的情态。“你看”和语气词“吧”组合成的“你看吧”之所以可以用于未然事件,是因为“吧”有半信半疑的成分,而即使说话者很确定某件事情会发生,但只要还没有发生,就有不确定性,语气中隐含着让步心理。
四、结语
本文就“你看吧”的独特语义进行了分析,对“你看吧”其他语义没有一一罗列,主要是它们出现的频率比较低或者实际使用有较大限制。例如:“你看吧,告诉你今天要下雨,你偏不听,怎么样,衣服都淋湿了吧!”这里包含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指责、批评、关心。还有,对于“你看”和“你看吧”的比较、产生差异的原因没有彻底挖掘,这些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11.
[2]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J].中国语文,1984,(5).
[3]刘月华.对话中“说”“想”“看”的一种特殊用法[J].中国语文,1986,(3).
[4]Palmer.F.R.Mood and Modality(second ed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J].汉语学习,2005,(2).
[7]陈振宇,朴珉秀.话语标记“你看”“我看”与现实情态[J].语言科学,2006,(3).
[8]郑娟曼,张先亮.“责怪”式话语标记“你看你”[J].世界汉语教学,2009,(2).
[9]曹秀玲.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我/你V”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J].语言科学,2010,(5).
[10]李君,殷树林.说提醒标记“你看”[J].求是学刊,2011,(3).
(王婷婷 江苏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