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源清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在中国古代哲学典籍里,关于水的描述不胜枚举。水作为一种资源,不仅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文明的摇篮,水因其承载万物、利物不争和生生不息,更被视为“故几于道”和“君子比德”的文化载体。从大禹治水到李冰修筑都江堰,再到潘季驯发明“束水冲沙法”,中国几千年来的治水、用水和管水实践,逐渐衍生出丰饶深厚的“人水和谐”文化。
人水和谐,本质上就是人与水(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是水生态文明最核心的理念和价值。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掠夺和索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问题不断凸显,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形势严峻,人水关系失衡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隐患”,推进以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为基础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贵州作为喀斯特岩溶山区省份,虽然降雨量丰富,但由于自然原因和历史欠账,一方面水利设施基础较为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生态环境脆弱。可以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贵州既“赶”又“转”,面临着破解水困和保障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双重任务。
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十二五”以来,贵州一方面紧紧抓住中央水利政策机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强度,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全面深化水利各项改革,治水兴水管水步伐铿锵有力:骨干水源工程遍地开花,安全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条条沟渠穿梭乡间田野……通过改革破题,贵州抵御洪灾旱灾能力明显增强,制约水利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攻破,贵州水利正一路高歌猛进。
另一方面,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贵州在加快破解工程性缺水步伐的同时,始终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方面持续发力,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通过严守“三条红线”,贵州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黔西南州、贵阳市和黔南州先后被列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贵安新区列入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县两级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此外,12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10个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试点均已启动,公众水文化意识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批先进节水单位和个人……
风物长宜放眼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水美贵州,这是四千万贵州人民的愿景。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贵州以高度自觉与自律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对中国古代人水观的内化,又是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的践行。
人水和谐,水美贵州。谱写水生态乐章,贵州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