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天
【关键词】小学数学 开放式设问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62-01
开放式设问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开拓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把学生的数学思考引入到更进一步的深度和高度,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达到“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理想境界。然而,如果在实施开放式设问的过程中缺乏慎密的预设与精心的组织,没有准确把握开放与集中之间的平衡,则会使设问陷入低效乃至无效的窘境。下面笔者谈一谈在小学数学开放式设问设计策略方面的点滴心得,以飨读者。
一、具体与明确,让学生有的放矢
开放式的设问形式要具有开放性,目标要清晰,因此设计开放式设问时,教师首要的是把握住指向性与开放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具体、详实且鲜活的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而明确的思维指向,则可以使学生在解答时避免出现脚踩西瓜皮式的情况,使得各种旁逸斜出的枝枝蔓蔓能紧密地依附在数学学习内容的主干之上。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中秋节到了,奶奶给三个孙女分月饼。小芳分得这块月饼的[13],小红分得这块月饼的[26],而小丽分得这块月饼的[39]。顿时小芳和小红嚷了起来:奶奶偏心,小丽分的最多。同学们,你们觉得奶奶公平吗?这一故事情境让学生围绕是不是“公平”引发讨论和思考,使得学生的论点始终围绕着“公平”这一核心问题,提升了课堂数学学习活动的效率。
二、悬念与冲突,让学生兴致盎然
“不愤不启,不启不发。”只有让学生进入到数学探究中的求知失衡状态,才能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卷入到学习进程中来。设计开放式设问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与学生生活积累和已有认知间相悖的因素,用悬念来迅速地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积极心理;用冲突来展开问题的变化和延伸,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感受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
教学五年级下册《百分数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出示了校篮球队两名运动员的资料:王涛是5投3中,李强是6投4中:谁的投篮更准?该怎么比较呢?在学生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结果的过程中也就复习了小数与分数的大小比较和互化方法。此时教师进一步发问:怎样能一眼就比较出谁的命中率高呢?推动学生进一步思考,初步感受百分数在统计时的便捷之处,理解百分数的存在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层次与逻辑,让学生步步深入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内部逻辑,这种特性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横向关联上,也体现了数学知识纵向发展的承前启后、螺旋递进。教师在设计开放式设问时,要充分抓住这一学科特质,将开放与层次有机地融合起来,推动学生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由浅入深、由易渐难的问题过程中,产生自我肯定的愉悦体验,从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提升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水平。
教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②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底呢?③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④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除以2?
在引导学生完成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之后,教师又发问:不一样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这一问题克服了学生思维的惯性和盲区。在讨论和思辨中,学生对于推导过程中的“转化”思想加深了认识,并有效地将知识进行了前后贯通。
四、差异与全体,让学生思有所得
为了避免在课堂问答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沦为听众和看客,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将这种客观差异视为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在设计开放式设问时,要使得全体学生思有所得、学有所获,就要启动全体学生的思维,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现自我的机会,根据全体学生的不同认知基础和理解水平,及时地调整设问形式和方法。
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这一部分内容时,在练习巩固阶段,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在○里填“>”“<”或“=”。想一想,哪些式子,你不计算就可以直接填出来?
[413][×4]○[413] [14][×]2○[12][×]4
[29][×][35]○[29] [1353][×][1417]○[1453][×][1317]
在这一问题中,既有从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进行思考,也有对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巩固。不同的思考角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开放性,也使得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解答中有所收获。
开放式设问使得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广阔、个性展现更为鲜明,在设计开放式设问时,教师只有处理好开放与集中的关系,凸显数学学科层次与逻辑的特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将学生领入到数学探究学习的新境界。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