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少一部分父母可以真正坚持自己的理念尊重孩子、理解、包容、接纳、不盲目评价,能坚持选择给孩子需要的爱,不被他人影响。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来自头条高中生自杀的新闻,新闻报道称6月10日下午5点,渠县高三毕业生小斯(化名)和父亲一前一后走到渠县北门附近时,忽然不见了。6月13上午在渠江河面发现一具尸体。孩子在QQ空间里留下数千字,记录下怎样的一个内心世界,点点滴滴透露出他是怎么经历的心理变化,家人对学习成绩要求的一次次不满意,缺乏理解与沟通,到最后他选择自杀结束一切,有愤怒、不满,纠结过,痛苦过,想改变过,但是又无奈父母的观念与态度,字里行间书写着内心的这些年的感受,无可恋感在这样一个青春年华的孩子身上显得那样平静很是让人惋惜。
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不免心酸,年年都有学生自杀的,而发生这样的悲剧应该警醒社会与每一个家庭,对待孩子的教育需要那么拼命拿高分争第一就是对孩子最好吗?难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知道表现出自己的优点,不知道上进吗?希望被家人、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这是一个自然人的本能,尤其在孩童阶段更重要,这是他在形成稳定人格、对自我认识影响的重要阶段,家庭环境对孩子们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作用,尽管现代关注家庭教育的父母意识上也比上一辈父母重视很多,进步很多,他们也会积极学习子女教育知识、参加相关教育培训学习,但有时还是会被集体焦虑的洪流推动着前追后赶,生怕落后于别人,学习即使是在前几名还是希望能再努力努力冲到最前面。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害了多少人
这句话曾经很流行,现在也受父母的推崇,后来终于有人纠正这句话是不合逻辑的,每个人在出生前其父母的基因就已经决定了这个新生命的主要特质,从智力、人格特点、心理状态都已经有了不同基础,后天的环境、家庭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等又是一部分;所以所谓的起跑线在哪里?还有一部分来自后天成长过程中从同学、朋友的互动交往中习得,自己经历遇到问题到学习面对解决问题,而这些不是学习书本都能解决的,不同阶段他们遇到不同的问题,这时可能需要父母的关心、理解、支持和帮助,父母的价值观、家庭文化的熏陶,前提就需要父母与孩子有比较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可以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时向父母寻求帮助,遇到委屈时寻求家庭的庇护,家庭应该是一个认可、接纳、疗愈伤痛的地方,温暖、学会爱、学会与人相处的地方。
请给予他们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的机会
在我早先工作中做为班主任兼心理老师时,管理30多个学生的学习教务及心理辅导,最小的8岁,最大的高三19岁,其中一个初中女孩子一次在补习完课时对我说:“老师,我告诉你一件我今天最开心的事,我今天第一次会剥鸡蛋了!早上我自己剥的鸡蛋!”我当时有点儿惊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会做这个很平常、并且早在儿童时就会的事,不过还是肯定并鼓励了她,通过几次与她及家人的交流,发现孩子的母亲对孩子的呵护较多,管教也比较严格,一般家务从来不让孩子动手做,孩子不会剥鸡蛋也是因为从来没有机会自己做过,每次都是现成剥好的,虽然自己也有争取过想要做些什么为家里,但都被妈妈以只管把自己的学习弄好就行了,别的不用她做,站在妈妈的角度说起来也是爱孩子,只是方式不对;虽然声称与孩子关系很好,像朋友一样可以无话不谈,甚至可以开玩笑问孩子班里有没有男生喜欢她,而实际孩子心里不认为有些事可以和妈妈分享,孩子妈妈没有意识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秘密,希望有自己的隐私,这也是很正常的,这时的父母可能需要尊重孩子的这种发展变化,调整亲子相处模式,平等、理解、包容一些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请给予他们一定的个人空间
一个初中的男孩子小凯(化名),在妈妈眼中的问题孩子,每次写作业是大问题,就是不愿意写,有空就喜欢打电脑游戏,穿的、用的都是名牌,妈妈是全职太太,专门管理他所有日常生活,小凯很反感他的妈妈天天盯着他一举一动、追学习、写作业等,一次和孩子交流中孩子说:“我妈把我当废物养着呢!”小凯称希望妈妈有她自己的事情做,不要把精力都用来管他,嫌妈妈什么都不懂,一起出去玩也主要就是购物买东西,小凯对这些很不屑,认为妈妈也很无聊,不愿意与妈妈多交流,显然这位妈妈付出了那么多却不是不是孩子需要的爱;小凯的妈妈也不太会理解孩子,不知道怎么与孩子相处好,也很苦恼,在小凯面前常常又无原则,干什么都喜欢在旁边盯着,所以孩子反感,也很难管了,孩子从内心就不服。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背后也是有一定或多或少与家庭环境影响有关的,适当的空间需要给孩子一些。
爱的语言如何表达
现代社会信息很发达,各式各样的儿童青少年教育类的书籍、课程、培训等等很多,家长们怎么也都学习了个七招八式的一用,加上自己的领悟力,现代家庭教育应该比起过去好很多,不过依然有各种各样让家长不知所措的问题出现,真的是我们的熊孩子太难处了吗?其实不是,一代代是进步很多,变化很大,但万变不离其宗,每一个人从小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爱的语言、爱的眼光、了解、支持、认可、尊重,只要用心,每个人都可以是心理大师、教育专家。当自己发自内心的接纳一个孩子时,他可以感受到,并且会回馈你,让你意外惊喜,我想这就是爱的力量吧,既简单又很实用。
这里还让我想起不久前我回家看老妈见到我小侄子的情景,小侄子是弟弟的孩子,今年已经12岁了,一天和他讨论他们学校的事,谈到他们老师,我谈到我曾经管过的学生,小侄子很好奇的追问我怎么管那些不听话的学生的,我说我和他们平时像朋友,但也有我的原则会让他们知道,该严格时会严格,需要他们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时让他们知道那是他们的事,完成与否是他们的责任;做完他们的学习功课可以放松做他们喜欢的事,也少不了交流他们感兴趣的事,我也会带着很好奇的心去倾听,小侄子兴奋的跳起来说:“我们就喜欢这样的老师,我们班以前也有一个这样的老师,但是后来调走了,就没有这样的老师了,我们班同学都喜欢那个老师,你要是教我们就好了!”所以当孩子说出这些心里话时是他们真情流露,平时的小侄子看起来是个内秀话不多的孩子,有些腼腆、害羞,但是如果是和他温和平等的交流会发现他也是很活跃的,内心很丰富的孩子,只是不善于表达,但当我发现他有什么兴趣爱好都会支持鼓励他去做尝试,不打击他任何积极的想法与尝试,需要鼓励支持的要让他知道有人理解、认可,这也是他愿意和我多交流的原因,当孩子不管有什么样的奇思妙想,哪怕在成年人看来是不可行、幼稚的,但也请身边的成年人不要拿自己的评价标准去评价孩子,在他们的眼中所想到、看到的好的、有意思的事物只有他们能理解带给自己多少快乐。
宋爱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催眠、完形治疗师,儿童行为矫正、青少年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咨询、婚恋情感问题、身心失调、老年人心理咨询、职场压力。个人成长、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咨询配合治疗。微信公众号:song201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