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就不算真正全面的小康。农业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12年发布以 “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把农业工作上升到新高度,持续不断地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入不到位,保障能力弱,传统农业仍占据主导地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显得更为紧迫。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农业结构;现代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是战略性调整,不是权宜之计,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化为目标。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一直在进行结构调整,但主要是在量上做文章,粮食多了就种菜,粮食少了就多种粮,而现在是农产品全面的阶段性过剩,因此,如果说以前的调整是向生产的广度进军,那么新一轮结构调整则主要是向生产的深度进军。通过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品种结构,从过去一味追求产量转到追求效益和优质的轨道上来。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它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保障,以农贷为支撑,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邢台市历届党委、政府根据当时的形势和情况,积极探索农业的发展路子,对邢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随着全国农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特别是邢台市贫困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水资源短缺,土地贫瘠,加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业生产极不稳定。与过去相比,农业发展由主要是自然条件约束,变为自然条件与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突破这种制约,靠单一的手段是不行的,根本的是要善于发挥优势,转化劣势,瞄准市场,全方位地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何加快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是关乎贫困地区脱困,进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贫困地区受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基础差等影响,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常态下,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优势产业不突出、生产要素支撑力不足等问题,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受到挤压。
2.1部分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意愿不强。一是主观观念落后。部分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始终存在“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求稳怕变思想。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村多数地处深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农业生产区内的道路、水利、电力等重要基础设施落后,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三是留守农村的劳动力素质不高。近些年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大多数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人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四是农户利益难保障。农民属弱势群体,收入一直处于最低水平,而农业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的影响大,一旦出现不测,亏损包袱只能由农民一背到底。五是农业创业出成果耗时相对较长,带动力不强。农业一条龙产业化发展盈利周期相对较长,返乡创业者大部分因资本少、经验少等原因限制,从事低端加工较多,成功创业者有限,而农民大都存有观望态度,不愿担风险,导致参与人数相对较少。
2.2规划制定不科学,产业优势不突出。一是有的地方在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时,深入调研少,掌握底数不清楚,科学论证不严谨,以至于制定的规划脱离实际。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贫困地区大多缺乏有实力、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不高;农民在生产与经营中“各自为政”现象没有根本改变,“公司+农户+基地”等新型生产模式还不多,新型农村合作组织规范化程度低,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三是农业标准化急需提高。高效生态农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无公害农产品少,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名牌产品少,无法实现高效益;部分农产品有比较优势,但推广方法不多、扩张效果不好,产业规模无法做大做强。
2.3结构调整生产要素支撑力不足。一是资金投入匮乏。农业投入产出比较低,吸引社会资本难度较大,融资渠道相对较窄,主要靠政府投入。由于贫困山区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维持吃饭财政就很困难,客观情况上说,安排资金投入农业发展非常有限。二是土地流转不快。一方面因部分政府部门政策学习不透、工作效率低,导致工作进展缓慢;另一方面,由于少数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不理解,害怕失去承包权就没有依靠而不敢流转。三是科技支撑作用不明显。虽然很多地区将农民课堂开到田间地头,但农民农业技能仍相对单一,缺乏系统培训,不能及时掌握先进设备和技术。同时,科技推广本身成本较高,短期效益不明显。四是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发育较慢,市场辐射功能不强,并且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农产品加工链条不全,销售方法创新不够,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的不多,还是局限于老旧推销模式,致使经济效益差。
当前,中央对“三农”工作愈加重视,资金和技术逐年向贫困地区倾斜。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一个大好的机遇,贫困地区要转变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土地、机制、要素“三要点”,切实推进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
3.1转变发展思路,把农业大市加快建成现代农业强市。邢台市农业现状可以用“农业大市、大而不强、大有可为”来概括。只有转变指导思想、转变发展方式,以转变促升级,以转变促发展,才能实现建成现代农业强市的发展目标。一是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转变。打破传统的粗放式作业方式,发展精准农业,以粮食高产创建和打造“吨粮市”为抓手,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地深松等先进技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打破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发展设施农业。打破分散式家庭经营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带动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邢台市规模农业发展;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整合资源,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龙头企业。从做大做强专业合作社,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种养专业大户等方面着力,全力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做大经营规模。二是从生产“大路货”向培育“抢手货”的发展方向转变。对特色化发展,避免农业同质化现象,形成特色,做强特色,提升品质。对产业化发展,要紧紧抓住“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这个核心,一方面推进产地初加工,另一方面引进更多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在肉、蛋、奶、蔬菜等“菜篮子”工程上做足“绿色”文章,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自己的名优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从“农业只是一产”到“用工业模式谋划农业”的发展理念转变。强化三次产业统筹发展理念,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把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移植和导入到农业领域,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品牌运作,提升产业层次;用项目建设理念发展农业,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向项目区注入;用产业化理念引领农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用现代物流理念推进农业,建立对接城市餐桌的绿色供应链条。四是从“农业只重产出”到“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式转变。强化环境生态保护理念,科学的农业生产就是最好的生态保护。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快车道,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乡村休闲旅游观光业加快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在全市已建成一批农业园区的基础上,再谋划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业精品种植园,开展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展示,吸引京津冀游客参观、采摘,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要围绕邢台县、临城县等丰富旅游资源,着力建设一批与乡村旅游度假相结合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3.2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布局、典型带动,加速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紧紧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以统筹城乡、统筹三次产业的“大农业”发展理念为引领,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层次。一是建设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和物流中心。按照邢台京津冀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以一城五星为重点区域,建设大型物流中心;加大统筹力度,按照产业规划,建设对接京津等都市餐桌的蔬菜供应基地;积极向外推介大型蔬菜生产联合社,推进与京津各大超市的农超对接。二是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引进产业化项目,“让农业长出工业来”。依托五得利、今麦郎等龙头企业建设面粉加工基地,依托富岗、绿岭等龙头发展果品深加工基地等。同时,打造“一个平台”,畅通“三条途径”,即打造农业园区这个承接平台,从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北京市农工委、北京市各区(县)政府三个途径,对接北京外迁的涉农企业。三是建设独具特色的农业休闲旅游基地。整合邢台县、临城县、沙河、南和等县(市)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打造以独具特色的农业休闲旅游基地,与京津等都市旅游错位发展,聚人气、生财气,探索生态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3.3以“三化”为抓手,创新模式、提质提效,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以农业经营主体法人化、经营模式规模化和农业生产科技化为三大抓手,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强化农业生产法人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建设。发展家庭农场是推进规模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建设。通过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和措施,积极与工商管理部门协调,因地制宜界定各类主体的标准及登记办法,实行规范管理。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各类农业公司,制定优惠措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兴办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农业公司,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多元化、多类型农民合作社加快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二是强化农业经营规模化,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引导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机制,促进土地要素化、资本化,实行确权登记,推进农村各类产权的明晰与确权。通过制定一系列措施,明确完成农村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目标,推进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民住房等地上附着物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流转,即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流转。规范市场,即搭建由政府主导的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以县为单位,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综合交易平台,健全服务网络,推动农村各类产权可抵押可流转。三是强化农业生产科技化,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狠抓农业科研攻关。整合全市农业科研资源,针对种质资源、高产栽培、畜禽优良品种培育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全面提高产量,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实施科技推广工程。重点抓好良种繁育、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稳产增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打造集约化、标准化、链条化的优势产业带和示范区。完善培训推广体系。实施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课题批准号:201601422
[1]高强,孔祥智.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估价与趋势判断 [J].改革,2014(11):80~91.
[2]柳姬芬.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J].论苑,2016(03):169.
[3]杨晋.现代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实证研究—以江苏常州地区为例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1):1~6.
[4]许经勇.论农产品流通与农业供给侧改革 [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6(01):1~5.
054000邢台广播电视大学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