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磊 王建明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建湖 224700)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宋 磊王建明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建湖 224700)
目的 观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0例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观察患者在发病后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并观察患者病症的变化以及预后情况。结果不同病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灶大且症状较重的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高出许多,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对于脑梗死病灶的大小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急性脑梗死;临床价值
急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患者伴随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状引起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是目前医学界对于中枢神经损伤程度的判断标准,近些年其受到各种临床研究分析。据相关研究指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主要分布与大脑的神经元以及神经内分泌细胞泡浆中,在部分神经元疾病中均有升高的现象。有相关文献指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远远高于正常人水平。因此,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能够作为急性脑梗死的一个治疗效果判断标准对患者的疾病治疗起到有效观察作用。文章主要针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与研究,现研究如下。
1.1临床资料:选取40例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其中有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45.3~72.5岁,平均年龄为(50.6±3.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并根据核磁SWI序列或CT扫描图像学分析。排除患有颅内肿瘤、外伤、心肺功能障碍以及感染等患者。将患者按照病情发展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患者,其中轻度14例,中度13例,重度13例。
1.2方法:观察患者在发病后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并在空腹抽静脉血5 mL,速率为2000 r/min离心10 min,并将血清分离后放置冰库冷藏报告,并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对血清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含量分析。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在发病后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并观察患者病症的变化以及预后情况;并将患者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与正常人对照分析。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病症的变化以及预后情况等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病灶大且症状较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高出许多,轻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平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13.24±3.13)ng/mL,中度性脑梗死患者的平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19.54±3.52)ng/mL,重度性脑梗死患者的平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35.47±8.65)ng/mL,而15例正常人平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9.68±1.38)ng/m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急性脑梗死患者与正常人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差异(±s)
表1 急性脑梗死患者与正常人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差异(±s)
组别 例数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ng/mL)轻度急性脑梗死患者 14 13.24±3.13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13 19.54±3.52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 13 35.47±8.65正常人15 9.68±1.38 P P<0.05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脑梗死在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都较高,为患者的生活以及家庭带来了较大的负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加深,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危害着中年人群体[1]。虽然目前各种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临床诊断脑梗死带来了新的途径,但是影像学对患者脑梗死病症的观察变化需要在发病后1 d以上才能清楚的观察到,并且部分患者由于脑梗死发病不能够进行移动,使得影像学检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所以,需要找到一种更加便利、操作简单的方式[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主要分布于脑内的神经元细胞以及神经内分泌细胞中,对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都具有一定的敏感性[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于神经元损伤具有一定的反应,据相关文献表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是脑梗死反应最迅速并且最明沟的一种酶,对判断脑梗死以及神经元细胞坏死的重要指标[4]。当神经元细胞出现迅速老化的现象,神经元内分泌细胞坏死,导致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上升。当患者的脑梗死造成脑组织损伤,并且神经元细胞以及神经元内分泌细胞坏死,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随着破坏的细胞进入脑血管中,使得血清中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增长,与患者的病情发展呈正相关,能够为早期诊断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作用[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作为临床中判断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指标具有一点的显示意义,其能够反应患者的脑部神经繁殖以及内分泌细胞的增长情况,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有相关文献指出,让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过高,其出现急性脑梗死的概率就增长,因而,有效观察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能够预防发病率。文章通过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40例在我院救治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进行实验观察,轻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平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13.24±3.13)ng/mL,中度性脑梗死患者的平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19.54±3.52)ng/mL,重度性脑梗死患者的平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35.47±8.65)ng/mL,而15例正常人平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9.68±1.38)ng/mL,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大于正常人,说明了患者在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与患者的病情有关,且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变化能够反应患者的疗效,能够反应患者的预后,并且通过一定的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可以根据这一情况来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张倩.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1):31-32.
[2]姜晓.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检测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1):35-37.
[3]党颖徐,段冰洁,李英,等.同型半胱氨酸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3):22-23.
[4]王博,方麒林,丁联斌,等.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脂、NES和hs-CRP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2):2408-2409.
[5]李燕平,李晓恒,冯青俐,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脂联素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2,27(2):155-157.
R743.33
B
1671-8194(2016)24-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