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二元经济”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趋同研究

2016-09-28 06:40杨祥理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刘易斯区域结构

杨祥理,王 琦

(长春工业大学,长春 130012)

刘易斯“二元经济”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趋同研究

杨祥理,王琦

(长春工业大学,长春 130012)

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到缪尔达尔的“地理二元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存在着现代工业区和传统农业区的地理分工,这是由于不同的发展方式导致的时间上的演变和空间上的聚集效应。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二元经经济结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二元经济主要侧重于工资的变化与人口的变迁所导致的这种现象,没有考虑到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导致的区域经济时空的转变对于区域经济的城市化、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结构的重塑作用。区域经济由二元趋于一元的结构转化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集聚和扩散的过程,显现出区域经济人力、资本、技术等诸要素随着经济路径变动的必然趋同和经济的规律性存在。

二元经济;区域经济;经济趋同

引言

二元经济思想起源于古典经济学派的灵魂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到了市场分工理论,认为工业部门是产生于农业部门,二者的并联过程是二元经济发展的本质。缪尔达尔等人认为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的存在,使得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经济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二元结构存在。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的带头人,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发展中国家基本上要经历一个类似“二元经济”的发展过程。这种经济的特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按照发展的持续进行,将一直进行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这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实现是一个质的飞跃,进入现代经济的增长阶段。通常,我们把这个节点称为“刘易斯拐点”。

将区域空间和地理二元理论引入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来解释区域部门二元经济框架在区域间的差异的延续问题,形成了区域城乡经济二元和地理二元相互胶合的结构现象。依据缪尔达尔等人的区域地理“二元经济”固有的“积累性因果循环”的理论,得出对于我国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发展的非均衡与均衡问题,区域空间发展极化与分散和产业发展的集聚扩散现象的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一、关于区域经济趋同的理论概述

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来说,经济增长是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前提和生存基础,经济增长的研究始终是经济学的关键研究领域。自20世纪中叶以来,以索洛(Solow,1956)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的进行,资本不断地深化,然而资本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人均资本存量少的地方因为资本的收益高与经济发达区域而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存量的相对减小使得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开始走向趋同。

在经济增长的趋同研究方面,西方学者由趋同的表征开始向趋同机制进展,条件趋同成为研究的热点。索洛(Solow)认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除了人力、资本、土地等非技术因素,技术外溢是区域经济经济增长的源泉,对于区域经济的趋同的影响深远。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在条件趋同的方面更加明显,但主要是研究要素投入、基于要素禀赋的条件下的趋同,未能从区域经济趋同的空间、时间上的变化进行度量。本文通过对中国的“二元经济”的初始条件与结构的探究,寻求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经济的趋同过程中的区域经济时空转变,以获得有益的政策启示。

二、中国二元经济转型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

根据刘易斯的经济观点来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传统的农业部门和以工业为代表的当代工业部门,二者长期并存。在发展中国家由低收入型国家走向消费型国家的过程中,经由两次“刘易斯拐点”之后,区域经济时空发生巨大转变,伴随着农业产品边际价值生产率和工业品边际生产率的无限接近,整个区域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和空间(城乡)彼此融合,二元经济解体。在这种区域经济的变动中,劳动力的转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农业的边际产出接近于零,工业农业存在巨大的工资差,农业流动人口进入工业;再次,农业人口继续向工业部门流出,直到工业化开始受到阻力,工资压力上升;最后,农业机械化改造,农业的生产力得以解放,劳动力的流动取决于两部门边际生产力的相对大小,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

对于区域经济来说,产业是其核心。城市经济“经济发展的时间”与“产业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这种经济生态变化的“时空观”导致了产业发展物资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形成了产业经济要素集聚的特殊变化模式。费景汉等人把二元经济理论经济结构的转化放在了政府的身上,政府作为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健全因素的纠正者,弥补市场经济失灵。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视角来看,劳动力为实现“经济人”而向工资更高的部门转移是一种对自身身份的重新定义的过程。

目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高增长与高失业的现状是经济结构引起的。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和知识技术大潮的猛烈冲击,必然造成熊彼特式的“创造性毁灭”的资本深化效应。这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速导致的高技术人才短缺和农业部门转移的人力合理的结果。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的耦合将区域经济增长达到区域经济趋同变为可能,通过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确定经济增长经过外在制度的条件约束来刺激经济内在运行机制的内生经济增长。在资本深化的前提下,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式的区域经济增长会成为主流。

三、区域经济空间趋同模型的构建

1.β趋同系数是指相对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与其初始水平在区域内呈负相关的关系,也指落后地区的某些经济增长接近发达地区水平的速度。

β趋同系数:

该式中i代表每个经济单元,t和T分别代表区域初期和末期时间,T-t为观测的时间长度,yit和yiT分别为初期和末期的人均产出,uit为误差项,假定该式服从正态分布,α为数项,β为趋同速率,它的值的大小取决于初期人均收入水平,与其他参数变化没有关系。

2.二元反差指数。通过二元反差指数来测定二元经济结构,即非农产业值或第二、三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的绝对差值。数值介于0~1之间,二元反差指数越小,说明二元经济趋于一元经济的程度越大,二元结构接近解体;二元反差指数越大,则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差异越大,二元结构越稳固。经二元反差指数的运用,衡量了我国东中西自1978年以来的经济二元结构,发现二元结构的差异十分明显。二元结构强度从东中西开始递增,东部最低,中部其次,西部最高。

我国的二元经济的转型始于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为努力实现工业化,提高二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向现代工业强国一直是我国的宏观战略;我国的经济转型与城市化同时进行,从产业经济的视角来看,传统的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互对立,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剩余了大量的劳动力,且由于政策的因素无法自由流动,导致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极化严重。因此,在关注经济趋同的同时,应意识到不同时点的适宜区域经济空间构成,在β趋同的前提下实现整体区域经济增长的σ趋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结论

本文通过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下的中国经济,就我国二元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以及β趋同的中国东中西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分析。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仍存在刚性且区域差异明显,东中西区域的强度由弱到强;二元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时空规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的经济发展留下了更大的任务;二元经济必须打破,随着工业化的末期的到来,农业部门也迎来了发展的曙光,在遵守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区域发展的二元不公,有待新经济发展理论的支持和政府以及市场化手段的实践。

[1]Solow R.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5).

[2]Swan T.W..Economic Growth and Cap ital Accumulation,Economic Record,November,1956,(32).

[3]Shioji E..Regional Growth in Japan,Mimeo,Department of Economics,Yale University,1993.

[4]Cashin P..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 across the seven coloies of Australasia,1861—1991,Economic Record,1995,(71).

[5]Perrson J.Convergence in per Capita Income and Migration across the Swedish Counties,1906—1990,Mimeo,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Stockholm,1994.

[6]Lewis W.A..Econ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47).

[7]钱德元,滕福星.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化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3,(4):65-69.

[8]郑江淮,高彦彦.从劳动力流动到区域产业转移——江苏双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机制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4):71-84.

[9]张志强,高丹桂.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再解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2-26.

[10]李学清.区域经济时空观中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评论,2007,(3):94-102.

[责任编辑陈丽敏]

F061.5

A

1673-291X(2016)22-0049-02

2016-07-08

杨祥理(1990-),男,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王琦(1971-),女,吉林长春人,教授,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刘易斯区域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分割区域
国会议员、民权偶像约翰·刘易斯逝世,享年80岁
论结构
区域发展篇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刘易斯:被自大击败的拳王
不要轻视任何对手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