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君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仓皇西逃。综合探究那段史料,我们会发现,这场“庚子国难”是由很多深层次的事件组成的。
1898年,光绪发动戊戌变法,希望摆脱清朝权贵政治走向“宪政”,因此招致慈禧等既得利益者的抵制,被软禁于瀛台。流亡海外的维新派人士力主对抗慈禧,营救光绪,他们会见各国君主,宣传自己的主张。君主制国家大多对慈禧的做法非常不满,他们保护维新派人士,与慈禧之间形成对立。
1900年1月,慈禧召集王公大臣会议,决定废除光绪,立溥偏为皇储。此举遭到国内外势力的强烈反对,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登基,溥儒的父亲载漪频频入奏慈禧,称义和团能御枪炮,法术甚灵,可以利用义和团排外。此举正中慈禧下怀。1900年4月,载漪取得了管理总理衙门大权,集军权、政务和外交权于一身,权势赫赫。在他的主持下,义和团大举入京。
义和团进京后烧杀劫掠,破坏铁路,攻打教堂,屠杀传教士,在北京制造了极大的混乱。6月16日,义和团于前门放火烧毁西药店,同时烧毁的店铺、住宅达四千多家,昔日繁华的前门大街变为一片废墟。
由于义和团有慈禧的支持,北方各地掀起了攻打教堂、屠杀传教士的浪潮,酿造了庚子教难。其中尤其以山西最为惨烈。同时,华北一带许多教民被杀。义和团杀教民,全部是一锅端,但凡教民家庭,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杀头。这是导致西方各国出兵的关键。由于杀戮如此血腥,使得清廷在舆论上不占优势,庚子教难发生时,各国声讨之声甚嚣尘上。
随着联军的逼近,北京城危在旦夕,慈禧令大臣们迅速商定防御作战的计划,并在8月13日,再次给南方各省发出急电要求他们火速北上勤王救驾。然而直到北京陷落,慈禧仓皇西逃,东南却极为平静。
这要从曾国藩说起。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崛起后,汉族士大夫逐步入主清朝权力中枢。在东南,随着湘军乡勇军阀的建立,满族势力被排挤出长江一线,这使东南已经不受清廷控制。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清廷向列强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闽浙总督、四川总督等人即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互保”的协议,对外称皇室的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公开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也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
随着时局日益恶化,湖广总督张之洞随后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方案:东南各派大臣已经做好准备,一旦北京不保,两宫倾覆,则成立中华共和国,并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总统”以主持大局。当时山东、甘肃总督大员也同意此做法,可以说清廷当时管辖的地域仅仅是京津直隶与陕晋两省了。
随着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这场义和团引发的闹剧终于停歇。此后清廷威信不出京师,地方大员拥兵自重。更重要的是山东总督袁世凯所主导的武卫右军巧妙地躲过了八国联军的进攻,在各地驻军崩溃的情况下,袁世凯小站练兵异军突起,为后来北洋军阀登上历史舞台做了准备。
编辑/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