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
开元通宝是唐代古钱,铸造量很大,留存后世甚多,在市面上售价不高。市面上也几乎没有假开元通宝,因为此物价贱,花力气制造赝品利润太低,不值当,所以购买者中很少有人会去认真辨别其真伪。到了民国,终于有一个人觉察到这个空子,想出了一条生财妙计。
此人姓名来历俱无可考,暂以某甲称之。某甲模仿古制,开模铸造了数千枚“开元通宝”——和开元通宝真品相比,他的假钱故意让“元”字短去一钩。他将一部分假钱运到陕西某地,混在真钱里低价出售。于是这种缺钩的“开元通宝”悄无声息地流传到了市面上。
然后,某甲打扮得西装革履,奔赴陕西某地,自称是上海某洋行亲任代表。他用度奢华,动辄包下茶馆,打赏名伶,住顶级套房……不过数日,当地人都知道从上海来了一位豪商。
气势做足后,某甲便在当地四处贴告示,说久闻这里是开元通宝的产地,这次携带大笔资金只为高价求购开元通宝的错钱——此一版钱在铸造之时,因为工匠操作不当,模具被铜液冲开,导致元字缺钩,铸成错钱。
告示一出,当地人坐不住了,各自回家,去查自己家中有无这种错钱。结果大家发现,前一段时间还真收购过这种缺钩的“开元通宝”,大喜过望,欢天喜地送到某甲所住旅店。某甲照单全付,出手十分慷慨。有人问为什么专要这种钱呢?某甲却只说收藏之用,不肯道出实情。
但是这种大手笔绝不是收藏古董的手段,一定别有图谋。于是有心人设宴款待某甲,故作亲近,让美妓设法套问他。某甲故意说漏嘴,说德国有一位大发明家无意中在这种缺钩古钱里化验到一种特别金属,最适合铸炮之用,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这种物质,万般无奈,只得委托在华的德国洋行到处高价收购。某甲称自己在洋行里偶尔听说此事,觉得大有赚头,所以先行一步来收购。
很快,某甲的这一意图就口口相传,成了全城皆知的秘密。既然知道德国洋行有这种商机,人人心旌动摇,不再把缺钩的开元通宝卖给某甲,而是四处寻觅,囤货居奇。
某甲见时机成熟,偷偷将剩余假钱在市面上一口气抛出,价格比之前贵上数倍。当地人已经被巨利前景冲晕头脑,不顾一切,只管大笔购入,以至于某甲数日便赚了个盆满钵满,随后溜之大吉。他临走前还留下告示,让旅店继续代为收购,好让人不会觉察。
一直等到数十日后,某甲仍无音讯,那些囤积巨量假钱的人便坐不住了,决定直接带着假钱去上海。他们到德国洋行那一打听,才真相大白,再去报案,某甲早已不知所终。
此局说来简单,受害者却众多,比单纯赝品骗人波及更广。究其原因,无非贪字当头。时至今日,因为贪图一时小便宜而上当的事件仍在不断上演。
编辑/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