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四大维度

2016-09-27 01:40柏龑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传输方式商业模式互联网+

柏龑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微信营销推广使用率达75.3%,在开展过互联网营销的企业中,35.5%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了营销推广,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4.16 亿,其中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3.58亿,增长率为64.5% 。最新消息显示,滴滴预计将于2018年下半年在美国上市,届时估值将达800亿——1000亿美元;小米的估值也已达到400亿美元,中国的网民数量和互联网商业均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就从数据传输方式、用户心理需求和资源配置几个角度去分析一下中国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的规律和未来的可能性。

维度一:数据传输方式

从数据传输方式来看,互联网商业模式可以分扇形传输、圆形传输和网形传输三个阶段,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多维的数据传输系统将在未来的商业领域带来更多机会。

扇形传输结构。用平台或者工具为用户提供点对点的数据传输。如门户网站新浪,搜索引擎百度,杀毒软件360,网站导航hao123、淘宝等。这些模式的特点是把大量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它们大多是互联网早期,用户需要信息或者工具的时期。这些模式的显著特点就是流量的广告变现。我们可以把这种数据传输方式看作1.0时代,这种商业模式主要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上面,用户需要方便、快速地了解相关信息,这种模式准确意义来说并没有创造新的需求,只是把原来就有的东西互联网化了,让用户更方便而已。

圆形传输结构。以某一工具为连接点的多对多连接方式,这种传输方式就像是一个圆形,穿过圆心的直线可以有N条。圆心就是平台或者工具,圆周就是所有的用户。现在的滴滴出行、微信、QQ等都是这种商业模式,它们能有效地将个人用户数据进行实时连接,它们的信息传递更快捷、更便利,覆盖的面更广,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用户的生活方式,这种商业模式的收入特点主要来自用户的增值服务。这种传输方式有一个固定的连接点,并没有完全去中心化,数据还是有中心的,

网形传输结构。多个信息连接点的网状结构。这种模式要基于未来的技术创新,真正地去中心化,每个终端都是一个数据处理中心,是基于智能化的数据处理中心,具有学习能力,会更多地减少用户的使用难度。从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应该是更快、更智能,这个趋势主要是看技术发展的速度,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这个就只能被动地去学习和选择。

维度二:用户需求角度

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互联网用户群的需求完全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在不同的阶段有着明显的阶段性需求变化。消费者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产生了进一步的需求,而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是从消费者的安全需求开始的。

安全需求。如果从消费者在互联网的需求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把消费者的安全需求理解得更宽泛一些。安全需求最直接的就是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所以信息很重要,这个阶段的互联网更多的是媒体属性。这个阶段的互联网知名企业基本上是这些领域的。三大门户网站、各种论坛,基本上都是这种属性的。基础的社交也是满足消费者的安全需求的一种形式,最早的社交也都是基于信息传递的,例如腾讯早期的功能。这种基于相对低层次需求的商业模式并不会太多,因为这种需求面比较窄,更多只是一种过渡的需求,这些商业模式的收入来源相对简单,赢利模式与传统的商业模式差别并不太大,只是换了一个应用场景而已。随着消费的进步,这种市场会越来越小。

社会需求。消费者社会化需求表现为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娱乐(爱奇艺、优酷)、购物(京东、阿里、淘宝、美丽说、唯品会),这些都是精神生活升级的结果。虽然说京东和阿里更像一类,美丽说、唯品会更像一类,但是从用户需求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它们想解决的都是购物便利性的问题,阿里和京东是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而唯品会和美丽说则是让客户有更方便的选择。以滴滴出行为代表的各种O2O的模式也都是考虑用户的便利性。这个阶段的社会化需求解决的是用户的痛点,滴滴解决的是出行难题,携程解决的是旅游难题。符合这类需求的商业模式更多元化,收入来源也更细微化。这类商业模式关注共性的东西大于个性的东西,解决某一大类的痛点是商业模式能持续发展的前提。

自尊需求。自媒体、内容成为这个阶段互联网商业模式的重点。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美拍等成为这个阶段关注的重点。个人自我意识的展现成为趋势,人人都希望把自己的特点、生活展现出来,以简单的文字、图片、视频在朋友圈或者微博中进行展示。这个时候商业模式就是看谁能很好地把用户自己展现出来,个性化是这个阶段的重点。个人自尊需求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是文字(博客、微博),然后是图片,现在是视频,个性化内容的展现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方式也越来越简单化。满足这类需求的商业模式主要收益来自单个个体的增值服务,这种商业模式不仅要满足某一大类别的特征,更需要了解个体的需求,在共性中展现出个性的东西。

自我实现需求。这个阶段的用户需求不只是展现自己,而是分享,并产生价值,价值的体现是这个阶段的重点。对价值进行评估可能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模式。其实淘宝的评论,以及其他各大网站的打分是一种类似的评估系统,但是这个比较初级,评估的内容非常简单,且无法量化。个人的信用评估也是一种,这是一种价值的评估还不太具体,事实上产生实际价值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更多的价值来自商业活动用于参考的要素。笔者认为这种商业模式并不会从现在的信用评估和淘宝信誉中产生,这需要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要能很好地解决虚拟和现实方面结合的问题。

维度三:资源配置角度

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商业模式的变化是从解决产品过剩,到综合成本降低,再到实现最优配置的过程。

富余分流。从最早的阿里巴巴、慧聪网等商业模式来看,它们主要为了解决生产商找不到客户的问题,也就是产品过剩的问题,这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对等,大量企业产品无法消化,急需拓展更多的销售渠道,所以顺其自然,出现了阿里巴巴和慧聪网等商业模式。而淘宝网处于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的前提下,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难以得到很好的安置,过剩的劳动力变成个体商家,也是解决了富余资源分流的问题。这算是第一代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成本最低。这里的成本最低并不是指直接的产品成本最低,而是指综合成本最低。这个综合成本包含直接的财务成本和与此相关的机会成本。这个时候O2O成为这个阶段的主流,滴滴、美团、饿了么都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代表,用户不用在路边等车,提前叫好,到门口上车就行;中午太热,用美团叫个外卖,送上来就行。这个财务成本有高有低,但是综合考虑机会成本,用户就划算多了。其实直接的财务成本好计算,这个也简单,但是对用户来说,降低他们的机会成本,会更有竞争力。

最优配置。资源配置的第三个阶段是实现最优的配置结果。这个暂时不太容易实现,但是未来方向应该是这样的。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最优的配置是零资源浪费。当然这个不太可能完全实现,但是在发现的过程中,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我们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和线下的商业模式将会完全融合,那个时候并不会有线上线下的区别,多数资源都在一个大的数据库中根据个人的习惯需求进行分配,这样可以逐渐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

维度四:商业模式的生态

从商业模式的生态来看,我们所经历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变化是大而全、小而美、生态共赢的过程。

第一代互联网商业生态模式的特点是大。这个时候的商业模式基本上是企图把能想到的用户需求都给满足了,例如当时几个门户网站的功能都差不多,什么都有,新闻、游戏、邮箱、论坛等,能有的互联网功能应有尽有。这个时候的模式要尽量把客户留在自己的地盘上,希望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圈子封闭起来,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

第二代互联网商业生态模式的特点是小而美。这一阶段互联网商业模式主要是关注用户痛点,简单粗暴,单点突破,专注体验。这一阶段的代表是携程、爱奇艺、触宝电话、拍卖、众筹、互联网金融等。它们都是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深挖用户需求,找到客户痛点,并做大做强。这些需求大多数市场空间巨大,能支持企业进行持续的投入开发,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想象空间。

第三代互联网商业生态模式的特点是生态共赢。网络上曾经有一句逼格很高的话,“你选择平台,还是头牌,结果显而易见,当然是平台,有了平台就可以拥有资源,就可以垄断”。前一段时间,《他只改了2个字,让腾讯避免了灭顶之灾,市值从400亿美元飙升到2000亿美元》这篇文章得到了大量微信公众号的转载。这两个字就是开放,就是生态,腾讯封闭时的市值是400亿美元,而开放后却升到了2000亿美元。开放才是未来的出路,以后小规模的互联网公司都会聚集在一些平台企业中,形成一种商业生态,可以自我循环,自我修复,自我生长。

从不同维度去看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会有一些共性的东西,也会有一些个性的东西。事实上多维度看互联网更多也只是让我们可以多方面去了解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变化,让我们现有的企业提前预知行业的变化,让创业企业找到更佳的创业方向,但是这个并不能确保一定会成功。所有成功的企业,都不仅是抓住了市场的机会,而且是历经了多重生死存亡,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是精英。我们看到的一切也都是它们光鲜亮丽的一面,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会有成千上万个失败的案例,但是这就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只有适应了环境的变化,原始人类才能变成人,企业只有适应了社会趋势的变化,不犯致命的错误,才能走向成功的顶峰。

猜你喜欢
传输方式商业模式互联网+
商业模式画布
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关注科技、环保创新应对商业模式之变
可穿戴式多通道传感系统功能需求分析及设计
基于分布式传感器的GIS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实时数据传输方式的研究
浅谈工程建设中的信息化发展与网络传输方式选择
道路监控系统图像数据传输方式探讨
2006-2007年度最佳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