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数据持续呈现疲软状态,加之人民币短期内大幅贬值、外汇储备急速下降,市场对中国资本外流的趋势颇为担心。但根据野村的观点,中国“资本外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新兴市场的“资本外逃”,如今的中国外流更多是内生性的,规模将有限。
中国的外汇储备去年6月一度达到4万亿美元左右,到今年8月底将降至3.56万亿美元,花旗集团(Citigroup)的数据显示,在截至今年6月底的四个季度里,中国资本外流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不含债务偿还部分)。
不少分析指向在美联储加息在即、中国经济疲软、加之人民币贬值预期的背景下,热钱外逃使国内外汇储备持续减少成为趋势。
巴克莱此前预计如果按照目前外汇储备下降的速度,中国央行将在今年下半年将流失14%的外汇储备,纵使坐拥3.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也支撑不了多久。这一观点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但这类观点可能忽视了中国资本流出的构成,导致对前景过分悲观。
“关于资本外流,我首先想澄清一点,中国的资本外流和一般理解的典型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外流不一样。”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赵扬表示,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因很多外资提前进入这些原本高速增长的国家,一旦经济恶化,外资撤出国家导致货币和国内资产价格崩溃。
而中国资本外流的现象更多的是国内居民主动持有更多的外汇资产造成的,并不是外国热钱撤出。赵扬表示,过去二三十年间中国对外资管控一直比较严格,大部分国际资金以FDI类型的长期投资进入中国,长期投资不会也不能很快撤出中国。
尽管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看都是资本外流,但本国居民持有外汇资产和外资大举进入又大举撤出的原理和后果都差别巨大。
“因为本国居民的资产配置不可能是一个无限的配置。”赵扬表示,另外,从企业角度看,尽管因人民币贬值,现在卖出产品收到美元后结汇意愿降低,但长期看企业在国内的运营仍然需要人民币,持有外汇资产规模和时间长度都将有限。
据此分析,中国的资本外流,更像是一种“体内循环”,即国内居民与企业需要美元资产对冲人民币贬值风险,但这些美元资产除了少数会流向境外股市与金融产品,多数依然留在境内银行金融体系。从统计角度来看,如果企业和居民不把外汇卖给央行,那么即便这些外汇仍留在中国,在央行资产负债表里外汇储备依然会下降。
“严格意义上,中国的资本外流,应该是外汇储备从国家向居民、企业转移的过程。”赵扬认为,基于多数外汇储备依然留在境内银行金融体系,资本外流的实际规模并不高,因此人民币的贬值空间相当有限。
野村预计人民币的汇率今年至明年可能在6.5~6.7之间波动,距离当前6.37左右的水平贬值空间有限。
野村的分析与中国央行对外储下降的解读类似。央行认为最近企业和个人外汇存款持续增加,金融机构外汇流动性也十分充裕。其他境内主体持有外汇资产的增加意味着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更加丰富,央行认为这是中国“藏汇于民”战略的体现,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赵扬认为国内近期“资本外流”趋势加强还存在一个结构性原因,即过去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且人民币稳定升值的情况下,内资“走出去”的意愿不强,私人部门持有外汇资产比例不够。随着上述预期在近两年内逆转,私人部门增持外汇资产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不过,这类资金中也有部分属于投机性配置,赵扬认为,如果央行能够稳定人民币汇率,这类资金最终还是回来。
因从收益来看,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虽然在放缓,但野村预计长期的增长速度可以达到5%,这一数字仍然好于大部分国家,如果追求投资收益的话,在中国相对其他国家机会更多,所以未来资本外流的幅度可能不会非常大。
最后,市场上也有不少人担心热钱可能悄悄通过非法“地下钱庄”外流,关于这个问题,赵扬对华尔街见闻表示,地下钱庄大部分资金转移是不过境的,即资产转移方的资金并不是换汇出国,而是仍留在钱庄的境内账户,资产转移方境外账户收到的外汇多数是想进入中国的另一资金方所打入,即内外是平衡的,并不会产生资本外流的效果,也不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