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一经问世便广为人知,被认为是二战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历年来,不断有学者和批评家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論角度来剖析这部作品,主要关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殖民白人与土著黑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本文则试图从黑格尔的悲剧理论视角出发,分析《野草在歌唱》中玛丽,迪克和摩西三人的悲剧命运的根源。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野草在唱歌》;黑格尔悲剧理论
1 引言
多丽丝·莱辛在英国文坛是与简·奥斯丁,弗吉尼亚·伍尔夫齐名的杰出女作家。于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观点犀利且见解新颖,长篇小说代表作有: 《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天黑前的夏天》、《裂缝》 等等。而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一问世,便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小说主要讲述了女主人翁玛丽单身到了三十岁,不堪周围人的闲言碎语带来的压力,嫁给了农场主迪克。由于丈夫迪克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感情上均不能满足玛丽,导致玛丽与黑佣人摩西发生了微妙的爱情关系。这违背了她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观念,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对于这部小说,历来的研究者们都倾向于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角度来剖析这部作品,主要关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殖民统治下土著黑人的悲惨生活。本文则试图从黑格尔的悲剧观来解读小说中男女主角玛丽和迪克以及仆人摩西的悲剧命运。
2 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的一个特殊应用。悲剧中,相互对立的双方构成冲突,而对立面的统一,即是通过“和解”的方式!
悲剧的产生:冲突说
黑格尔所谓的冲突,是指人物性格在某种具体情境中所遭受到的两种普遍力量(人生理想)的分裂和对立;普遍力量是抽象的,它只有结合到具体的情境或人物时,它才“得到定性”;在具体化过程中,它才“现出本质上的差异面,而且与另一方面相对立,因而导致冲突”,[4]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否定之否定,终于消除否定达到调和统一。冲突是对本来和谐的一种情况的改变,而这个改变本身也要被改变掉。“使这种破坏不能始终是破坏,而是要被否定掉”,破坏被否定,冲突就消除,然后复归和谐!
黑格尔把冲突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产生的冲突”,黑格尔认为这种情况本身是消极的,邪恶的,因而是有一定危害性的;第二种是“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一般以自然的家庭出身为基础的冲突都属于这一类.;第三种是“由心灵性的差异面产生的分裂”。黑格尔认为前两种冲突是不合理或不公平的,它们只是一种“助因”,理想的冲突必须起于“人所特有的行动”,起于两种普遍力量的斗争。
3 黑格尔的悲剧冲突在《野草在歌唱》中的体现
在《野草在歌唱》中,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艾略特《荒原》诗中的“在这个群山环绕的腐朽山洞里,在淡淡的月光下,野草在歌唱……”(《野草》引言)诗句虽短,却完全能体会出该小说悲剧结局的情愫。“腐朽的山洞”特指人们的思想和所作所为,人类破坏大自然,人与人之间金钱利益至上,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以及人类精神崩溃。“淡淡的月光”透露出悲伤的情绪,人们仿佛能体会到野草的悲泣。
(一)人为的自然的灾害造成迪克的农场注定要以悲剧收场
小说中男主人翁迪克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问题,被归于“穷苦白人”,他原想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获得财富,可总是事与愿违。由于人们为了赚取金钱肆意破坏大自然,招致大自然报复:“天空中乱纷纷地浮动着污浊的云,看上去好像是一大片泛着泡沫的污水”。迪克着手经营农场已经五年了,非但没赚钱,反而还欠了大陆银行的钱。“每年发生旱灾,他总是首当其冲;久雨成涝,也是他受损最重。如果他开始试种棉花,那一年棉价就惨跌;要是发生虫灾,他总是只好认栽,带着气愤而又坚决的宿命论者的声调告诉别人:这些蝗虫马上就要把他一块可望丰收的玉蜀黍吃光了”
迪克一心想要好好经营农场,可是却由于天灾造成他穷困潦倒。这一自然情况所产生的冲突,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迪克无论怎样努力的工作,哪怕 “他每天从早晨六点干到晚上七点,中饭也在地里吃,全福精力都集中在农场上”, 也由于“早在他买下这个农场之前,有个开矿公司把这块地方的每一棵树都砍掉了,剩下的只是些粗陋的矮树和连绵的荒草”, 就像斯莱特先生的农场那样,为了赚钱而砍掉了所有的树,在农场上犁出了一条条的大沟,使多少亩乌黑肥沃的好地因为滥用而变得贫瘠。造成他的耕耘总是没有收获。这一矛盾使迪克和玛丽婚后的生活没有任何希望可言。也正是这些自然灾害引起的矛盾,把迪克和玛丽带向了悲剧的深渊。
(二)玛丽和迪克各自出生的家庭环境造成他们心灵难以沟通
玛丽出生于家庭关系极度不和谐的南部非洲的白人家庭,父亲身材矮小、不修边幅,不顾家,还嗜酒如命,经常在醉酒状态中回家,然后就躺在客厅呼呼大睡,完全不顾及家里还有人需要他养活,使家庭陷于贫困不堪的状态,所以玛丽从小就非常憎恨自己的父亲。玛丽的母亲是个一生过得很辛酸的女人,每天所做的工作除操持家务,抚育孩子外,还要为家里无钱吃饭而发愁,家庭经济的压力使她常常抱怨自己的丈夫,导致她跟玛丽的父亲总是吵架,最后在忧郁中过早地死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玛丽,对男人没有一点好感,她总是对她的女朋友说:“男人!他们真是滑稽透了。”天真的玛丽总把自己打扮得跟小姑娘似的。却听见周围人说:“真可笑,应该有个人去告诉她一声,她那种打扮太不像话了。”玛丽本打算一辈子不结婚,却由于受不了周围人的闲言碎语草草的把自己嫁了出去。她骨子里瞧不起迪克,认为迪克软弱无能。她甚至想逃离迪克,回到她以前的生活。
迪克则是一个实质上的“穷苦白人”,从英国来到南部非洲,想通过承包农场种植赚钱娶妻生子,这是他的梦想。另一方面他又一直生活在南部非洲乡下农场上,不喜欢城市,只有不得已时才进城,因为他害怕“看到店铺中摆满了时髦女人穿用的时髦服装和奢侈的进口食品,这使他感到不安和难受,简直是要了他的命” 他由于没钱,即使娶了玛丽后也不敢真正过夫妻生活,害怕玛丽生孩子,因为怕养不起。迪克由于没钱造成心理极度自卑:“因为觉得自己穷苦,谈起话来羞羞怯怯” ,还反复低声的告诉自己“没有权利结婚,没有权利,没有权利” 。连新婚之夜都只能等待玛丽躺下了之后才带着胆怯的心理睡到她身边。这样的夫妻根本没有心灵沟通的基础:爱。玛丽为了找个男人而嫁给了迪克。她不管迪克的生活条件是否允许,只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达不到她的意愿就抱怨,逃避。而迪克为了找个女人生孩子娶了玛丽。但双方根本不爱对方,所以谈不上替对方着想,体贴关心对方。他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只替自己着想。玛丽想要装饰一下房子,但因迪克没钱而放弃这个打算。而迪克不考虑妻子的感受,只想着自己的农场该怎样经营,玛丽该怎样按照他的方式生活。结果两个人之间根本没有相互沟通交流。以致两人即使结婚初期也没有该有的浪漫情怀与爱。而是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越走越远!这一矛盾为玛丽的精神出轨提供了条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三)玛丽和摩西由于心灵性的差异面产生的分裂导致最终的悲剧
玛丽由于在迪克身上看不到男人应有的气质,不管精神上还是身体上。迪克身体虚弱,时常生病,精神上也由于经营不善而自卑,这遭到了玛丽的鄙视。“她自己对他的态度基本上是轻蔑,” 当迪克那双被太阳晒成咖啡色的瘦手不停地发抖时,玛丽觉得“那种颤抖是软弱的标志” 。 当迪克心力交瘁生病躺在床上时,玛丽没有关爱与同情,而是轻蔑地说:“简直像一个黑鬼!”她实在看不起迪克这样怯弱。“每逢看到迪克意志薄弱,漫无目标,一副可怜相,她就恨他”. 而迪克“之所以情绪颓丧,并不是由于农场经营失败,而是因为玛丽不把他当一个男人看待,他们的关系一直相处得不好” 。然而,黑人摩西身材魁梧,健壮。看久了迪克虚弱的身体,玛丽立刻被摩西健壮魁伟的身躯迷住了。“玛丽常常很安静地坐在那儿,看着他干活。”摩西除了身材魁梧外,还与别的土人不一样,他在教会当过差,会说流利英语,还会关心政治,这让玛丽感到惊讶!最让玛丽无法抗拒的是他敢与玛丽用平和的语气对话。当玛丽为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白人意识,那种对黑人本能的厌恶和排斥与她自己渐渐习惯于摩西的照顾相矛盾而大发脾气时,摩西说:“我活干得很好,是吗?”当玛丽肯定回答了他时,他会接着语气安详,很亲切,很愉快的说:“那么,夫人为什么还要常常发脾气呢?” 在你来我往的对话中,玛丽习惯了摩西的关怀!摩西也细心地关心着玛丽,当玛丽脸色不好时,他会劝他去床上躺一会儿,当玛丽没胃口只想喝茶时,他会很安静地回答:“夫人没有吃早饭,现在应该吃些东西了。”不知不觉中,他俩之间有了一种新的关系。她觉得不可自拔地落入了这个佣人的掌握中!玛丽白天常常暗地里望着摩西,不像一个主妇望着佣人;晚上常常梦到摩西“高高地站在她面前,那么强壮,那么咄咄逼人,又那么亲切,同时又逼得她做出一种姿势非让他接触一下不可。”
玛丽和摩西实际上已经对彼此都有好感,也习惯了主仆的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但由于玛丽从小就从大人那儿接受了仇视黑人的教育,种族歧视的观念早已牢牢地扎根于她的思想深处。因此,玛丽和摩西之间的关系必需是隐秘的,否则她将会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果然,当玛丽和摩西之间的亲密举动被托尼看到之后,矛盾冲突到了尖锐的地步。玛丽根深蒂固的对黑人的歧视此时绝不允许她承认他与摩西的微妙关系。她发疯似的赶摩西走,而后又为命运的无奈和屈服哭泣。接下来的生活玛丽时而因摩西的不存在而失魂落魄,神情恍惚,目光呆滞;时而因摩西已经走了感到无限的轻松愉快,仿佛从煎熬中解脱了出来。她的这种矛盾心理一直折磨着她,快把她逼疯了。她时常审判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当她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感觉万分痛苦。她感觉上帝赋予她的生命力已经完全干涸。她感觉和暗无天日的阴曹地府之间只存在着瞬息即逝的阳光。矛盾冲突到此,死,对玛丽来说其实是一种解脱!对于黑人摩西,除了纯朴宽厚外,也是一个血气方刚的男人。当被玛丽无情赶走时,屈辱和愤怒在他心中燃起了复仇的火焰,使他举刀杀死了玛丽。但摩西杀死玛丽时也是犹豫不决痛苦万分的。说明摩西内心其实是不想杀玛丽的,而现实却让他不得不为个人的尊严做出付出生命的举动。摩西杀死玛丽之后并不急着逃走,而是坐在那儿等待别人来抓他。逃走,对于摩西来说就是一种折磨,还不如接受法律的制裁。故事写到这儿也就结束了。莱辛通过玛丽内心渴望安慰、爱抚和力量而又受种族歧视驱使对摩西吆三喝四最终赶他走这样的心理描写,让人体会出排斥与渴望的力量在玛丽内心剧烈的冲突着,这种冲突随着摩西的举刀相向而达到最终的调和。
4 小结
玛丽死了,等待摩西的不是死就是永无天日的牢狱之苦,而可怜的迪克已经精神失常。在父权制盛行,种族隔离制度背景下,《野草在唱歌》中的三个主角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男人必须是彪悍的生活强者,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男人;女人是附属于男人的社会产品;黑人又永远生活在社会底层,只能给白人当牛做马,这样的矛盾冲突导致了迪克、玛丽和摩西三人的悲剧人生。正如黑格尔所说:“冲突双方要维护个别化于自身的实体性的伦理力量,这在他们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他们都有理由把各自坚持的伦理理想实现于行动,而同时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这种两难之境的解决,就是代表片面伦理力量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4]迪克尽管无能为力也要强撑男人的主导地位,全然不顾玛丽的劝诫而一意孤行,直至所有投资都失败。以至于玛丽把精神寄托转向代表力量的摩西。种族思想又使玛丽片面的维护她白人意识而无情的赶摩西走;摩西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需要维护,因此举刀杀死了玛丽。致使玛丽这一代表片面伦理力量的人物遭受了痛苦甚至毁灭。黑格尔的悲剧理论认为,矛盾双方可以通过两个方式和解:一种是矛盾双方两败俱伤;一种是发出动作的人们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片面性,从而达到和解。显然,小说中所有的矛盾都是以两败俱伤而终止的。玛丽既伤害了他人,也失去了自己。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 野草在歌唱[M]. 一蕾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1999.
[2]Doris Lessing. The Grass is Singing [M].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2000
[3] 程孟輝. 西方悲剧学说史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第260页.
[5]朱志荣. 西方文论史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吴文忠 凃 力.浅谈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
[7]向丽华. 《野草在唱歌》中玛丽悲剧命运探析[J].哈尔滨学院报,2008(2):65一68.
作者简介
赵先凤,女,汉,贵州遵义,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